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2002年,對於大師級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來說算是比較失意的流年。醞釀了30年的“野心之作”,黑幫史詩片

《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在奧斯卡上折戟沉沙,9項提名顆粒無收,而且票房慘淡。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紐約黑幫》其實成片質量不差,幾乎可以稱得上經典。有社會學家導演美譽的馬丁·斯科塞斯第一次將大歷史背景拉入他的社會學電影體系中。但無論對於美國本土影迷,還是國外影迷來講,影片的娛樂性實在乏善可陳,過於重視歷史敘事也讓影片在人物和背景兩端形成裂痕,不得不靠人物旁白臺詞一次次提及,勉強黏合,避免陷入“走神”和“分裂”的尷尬境地。《紐約黑幫》可以看作是馬丁·斯科塞斯導演作品的轉型之作,為以後他更加深入社會歷史性題材,且在表現形式上加入舞臺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另外,《紐約黑幫》也開啟了當年的奶油小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與馬丁·斯科塞斯的合作大門,兩人在該片之後多次聯合衝擊奧斯卡,越挫越勇的傳奇經歷亦成為一段影史佳話。《紐約黑幫》成也“野心”,敗也“野心”,歷史背景豐富了故事,卻沖淡了人物,甚至造成了影片上下兩段的割裂。影片一開始就是紐約當地的兩大幫派械鬥,愛爾蘭移民美國的死兔幫與美國早期移民的本土幫。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這一場戰鬥決定了紐約未來近20年的發展走向。最終以屠夫比爾殺死“死兔黨”首領告終。而“死兔黨”首領正是男主角,小李子飾演的阿姆斯特朗的父親。在親眼目睹父親被比爾殺害後,仇恨的種子就此埋下。16年後,雖然就讀教會學校,但長大成人的阿姆斯特朗走出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扔掉老師給的聖經。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一心復仇的他很快回到紐約窮人區“五點街”,並且成功加入了已經成為眾幫派中勢力最雄厚的屠夫比爾麾下。靠著聰慧的天資,不服輸的狠勁,阿姆斯特朗很快晉升為比爾的左膀右臂,還在一次“刺殺”行動中救了比爾的命。膝下無子的比爾差點要認阿姆斯特朗作“義子”。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兩人的關係達到頂點後,阿姆斯特朗的仇恨之火也意外點燃。在理智與情感的掙扎後,他最終選擇完成弒夫之仇。整部影片的上半部分落腳到一個較為俗套的“復仇”故事中,聚焦人與人之間的局部關係的變化,是傳統的好萊塢影片慣用的敘事模式。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但有著龐大野心的馬丁·斯科塞斯無時無刻不在添加“私貨”,在人與人的爭鬥中加入歷史的佐料,讓國家的進程漸漸成為主流,而作為個體的人看似掌管全局,其實只能被迫隨波逐流。影片下半部分,歷史的主體位置開始凸顯,人物反而退到幕後。刺殺雖然失敗,但比爾看在阿姆斯特朗父親曾饒恕過他自己的情份上也選擇了寬恕。

阿姆斯特朗喘過氣後,匯聚了父親以前的手下,重新成立了死兔幫,而且在政客和本地宗教勢力的幫助下有了對抗比爾的實力。作為黑幫題材的影片,暴力無疑是渲染的重點,但由於歷史背景因素,政治方面的描述顯然也不可繞過。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影片下半部,選舉成為重頭戲,各大幫派放下武器,開始為自己的支持者拉取選票,而政客們也開始下注,為利於自己的一方開始操控選舉。《紐約黑幫》故事發生的時代裡有三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決定著影片人物和故事的發展。

首先是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林肯發表了宣言,讓百萬黑人從農奴轉為合法公民。其二是愛爾蘭大饑荒。《紐約黑幫》所處的1846年到1863年這一年代,每年都有20多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新住民。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這個時期正是美國向城市化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其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期。影片中的五點街就是紐約、乃至美國移民國家雛形的橫切面之一。幫派的林立無疑就是移民潮帶來後遺症之一。

在比爾等保守派看來,移民擾亂了美國社會本有的秩序,他們無權享受早期移民帶來的文明。比爾憤怒的告訴政客,“一個黑人一角錢肯做的工作,現在愛爾蘭人5分錢就肯做了,而我們白人做的話,以前是應該拿2角5分的。”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但對於急需城市化的政客看來,這些移民確實一張張實在的選票,廉價的勞動力,還有南北戰爭的炮灰。這也成為當時第三個歷史大事件的導火索,紐約徵兵大暴動。有錢人通過各種方法讓自己的孩子避免了兵役,而移民和當地的愛爾蘭人卻需要花費300美元才能免於兵役。300美元在當時可謂天價。

徵兵宣佈的當天,暴動開始。而比爾與阿姆斯特朗兩大幫派之間的決鬥也正好發生在當天。可雙方之間聲勢浩大的決鬥已經失去了影片一開始發生的那場決鬥對於歷史進程的決定性意義。官方為了鎮壓暴動,維持法律和富人的財產安全,動用了炮火和部隊進行血腥鎮壓。比爾與阿姆斯特朗的爭鬥還未開始就宣告結束。就此,兩人才明白,歷史的洪流已經不由他們而左右。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一切都在鮮血和苦難中誕生。偉大的城市也是如此。《紐約黑幫》的海報中曾出現過這樣一句話:America was born in the streets。馬丁·斯科塞斯曾說,影片是“關於被主流拒絕的地下幫派以及底層窮人各自的小社會的故事,這些團體根本無法進入社會的權力結構”。 而馬丁·斯科塞斯希望用這部影片描述當時這群地下鮮活人物們的生活狀態,這群被權力誘騙和利用過的平凡人。

這部史詩黑幫片,完成了好萊塢影帝交接,詮釋了誕生於暴力的美國

影片最後幾組畫面非常精準且浪漫化的表現了以上主題。活下來的阿姆斯特朗埋葬了死去的朋友和仇人。那片墓地的對面是從鄉村到港口,再發展為城市,金融中心的紐約。雖然作為城市的背景不斷變得繁華,但眼前的墓地卻絲毫不變,除了更加蒼涼和落魄。所以,城市和國家的建立依舊繞不開這群被定義為黑幫的暴徒們的影子。說美國是建立在暴力和幫派之上,其實也一點不誇張。影片對於當時社會環境的表象刻畫到極至,提供了大量細緻入微的歷史細節,它基本上是一部作者性導演作品,成敗都應由馬丁·斯科塞斯自行承擔。

在觀眾心目中,這是一部砸鍋的作品,但它絕不是一部爛片,它無處不散發著大師的氣息。它比以往斯科西斯的名作等多了一種歌劇式的昇華。但不幸的是,這是一部很長又稍悶的歌劇,是一個以暴力為主要場面、復仇為主要情節、大明星為主要賣點,可仍無法讓人完全進入戲劇情景的乏味故事。

如何實現野心,同時把故事講得更為“好看”,在這部影片之後,馬丁·斯科塞斯在《飛行家》、《雨果》、《無間道風雲》、《華爾街之狼》中完成了涅槃。所以,《紐約黑幫》對於影迷和馬丁·斯科塞斯來說,

依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依然是可以輕鬆碾壓大多數作品的經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