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日!走入福州文廟,我們再來看看曾經榕城的人文中心

 福州文廟,位於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是福州的人文中心,也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學日!走入福州文廟,我們再來看看曾經榕城的人文中心

哈佛大學所藏1876-1877年照片,上面的大成殿與今日完全一致


建築沿革

唐大曆七年(西元772年),福建觀察使李椅遷至於今天的聖廟路。五代閩國時期,閩王王審知於貞明七年(西元921年)將其改設為四門學,後來廢止。到了北宋太平興國中期,轉運使楊克讓開始將其作為孔廟,有經史、御書、稽古三閣,養源、儀道、駕說三堂,以及十二齋舍等,規模百餘畝。明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建大成殿與明倫堂,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以學廳為鄉賢祠,成化十三年(西元1477年)大修廟學,鑿泮池,並於池上修橋,弘治初年,改作欞星門,以石料代替木材,嘉靖十一年(西元1532年)稱先師廟,清康熙十一年(西元1672年)大修廟學、欞星門。歷史上文廟三次遭到火焚。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八月初三,福州文廟遭火災被毀後,於是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重建為現今的文廟。1949年後,曾被改作學校、紅衛商場、少年宮等場所。21世紀初,少年宮搬出文廟,文物部門隨之對文廟進行了修繕。

開學日!走入福州文廟,我們再來看看曾經榕城的人文中心


現存建築群

一、欞星門,明代弘治年間立,為三門並立的二柱石坊,中隔以牆;兩側翼牆上嵌有“金聲玉振”、“江漢秋陽”二匾額,均出自《孟子》:《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上》: 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匾額原嵌在跨街屏門上,1951年拆除屏門及照壁“萬仞宮牆”後移置。兩側有下馬碑,新刻。

開學日!走入福州文廟,我們再來看看曾經榕城的人文中心

二、泮池,為一半圓水池,上有橋跨過。泮池後為大成門,一名戟門,面闊五間,深兩間,單簷懸山頂。門內立郭柏蔭撰咸豐重修碑記。

開學日!走入福州文廟,我們再來看看曾經榕城的人文中心

“ 泮池”又稱“泮宮”,是位於大成門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宮之池”,它是官學的標誌。古代“諸侯不得觀四方,故缺東以南,半天子之學,故曰泮宮。”

依古禮,天子太學中央有一座學宮,稱為“辟雍”,四周環水,而諸侯之學只能南面泮水,故稱“泮宮”。又因孔子曾受封為文宣王,所以建“ 泮池”為其規制。《詩經·泮水》篇有:“思樂泮水,薄採其芹……”等句,意指古時士子在太學,可摘採 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緣上,以示文才。有的孔廟在池畔磚壁中央嵌著“思樂泮水”的石刻,便是出自這個典故。

泮池上一般有石橋,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單座多洞不等,被稱為泮橋。科舉考試時,學生過橋去拜孔子,稱為“入泮”。

三,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簷歇山頂,面寬35米,進深30米,殿柱48根,柱徑0.8米。大殿重簷間施以五跳斗拱,內部施以福州常見的連拱,藻井輝煌,繪製星相圖。大殿共用石簷柱22根,石內柱8根,由24根內柱組成井形構架,其中4根石主柱高12米,每根重約1.6萬公斤,木構架從石柱上部一米處洞穿而過。由下仰視,構架、斗拱與枋縱橫交錯,層層疊置,經鋪作,形成大小不同的15組疊井。當中疊井分為5層,從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形制不同,各具特色。其他14組疊井,各制21個藻井,彩繪各種圖飾。整個疊井群設計獨特,工藝高超。殿前月臺,月臺正中丹樨有青石雕刻龍紋。臺下石坪寬45米,縱深38米。其福州建築特色還表現在簷角的垂飾和與眾不同的鴟吻。整體顯得莊嚴、宏大。

開學日!走入福州文廟,我們再來看看曾經榕城的人文中心

殿後是“仰之彌高”四字大匾,毀於文革,同現殿中祭器、聖賢塑像和匾額等,均為恢復孔廟時復原。

開學日!走入福州文廟,我們再來看看曾經榕城的人文中心

1926年大成殿後,可見“仰之彌高”原匾額,牌坊等現已不存

大殿側邊是兩廡迴廊。殿後即是學院前巷。當年的鄉賢、名宦諸祠及明倫堂已不存。府學早已改為福州延安中學。

開學日!走入福州文廟,我們再來看看曾經榕城的人文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