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君張凱磊澄清AI無用論:投10個億沒有用,還要繼續投下去

学霸君张凯磊澄清AI无用论:投10个亿没有用,还要继续投下去

文|孫穎瑩

去年12月中旬,圈內最直言不諱的學霸君創始人兼CEO張凱磊憑藉多鯨資本年會上的發言,站在了當時輿論的制高點。

張凱磊說了一句話:AI沒有用。

在業內多家開始以AI作為宣傳噱頭的時刻,張凱磊的話似乎在給友隊潑冷水,彷彿給試圖利用AI改變中國教育的創業者們注入一針強“退燒劑”。

但,沒有人關心張凱磊為什麼說“AI無用”。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張凱磊很是無奈。

在多知的採訪中,張凱磊再三強調:“不是說AI沒有用,而是投入10億還不夠。”

除此之外,學霸君官方亦對多知透露:目前學霸君1對1註冊用戶總數近500萬人,擁有近4萬名老師,付費用戶5萬餘名,簽約續費率達87%,半年流水近5億元,2018年流水總額達10億元+。

對張凱磊去年年初的另一番“年底保底營收10億”的言論做了證實。

多知亦觀察到,學霸君今年已經從望京幾處寫字樓,彙總至位於酒仙橋中路的瀚海國際大廈,佔據大廈共計3層的位置。所有的辦公桌從整體的“綠色低碳環保風”轉換成“鮮紅色的昂揚進取風”。

學霸君,或許要進行新一輪的奮發。

学霸君张凯磊澄清AI无用论:投10个亿没有用,还要继续投下去

(學霸君創始人兼CEO張凱磊)

不是AI沒有用,而是投入遠遠不夠

“不是說AI沒有用,而是目前投入的力度遠遠沒達到它能夠規模發揮作用的時候。需要投入更多,才能明白為什麼孩子學不會,學不會的原因在哪裡。”

這是對當時那句惹爭議的“AI沒有用”的闡述。

事實上,張凱磊之所以提出這番言論,是因為他看到了一個現實:“目前AI能夠做好的唯一地方就是輔助老師教學、完善備課。”

儘管精準匹配、推送成為了業內流行的宣傳標語,但這些在張凱磊的視野裡,還遠遠做的不夠。

“即使是頭條這種擁有在線最好技術的公司,也並不能過做到推送的每條新聞你都想看。他們的精準程度可能只能做到70%、80%,但這些跟你的切實利益並沒有關係,所以你覺得OK。”

張凱磊強調,在教育環境中,絕對不能忍受只做到70%、80%,不夠準確就意味著學生的分數達不到預期。

“而且,教育的複雜程度要比推送新聞高2-3個等級。”

這兩年,AI毫無疑問成為教育領域出現頻率最高的技術詞彙。教育行業亦在從“教育+互聯網”的概念向“教育+AI”轉變。幾乎每一家在線教育公司,以及佈局線上的線下品牌,都在提AI。

但張凱磊告訴多知,現階段作為教育企業最重要的,是要理性的看到並且承認AI的不足,將其用在AI能夠做好的環節上,而不是一昧的吹捧AI萬能。

“我們今天依舊對大腦如何記憶的原理不瞭解,對於如何思考不明白。我們也解釋不明白為什麼時隔很久,學生可以記住老師上課時講的那個笑話,但是記不清楚老師對於某個知識點的講解。”

正是基於這些不懂、不明白、不瞭解,也促使張凱磊選擇進一步對AI進行探索。

在他看來,不論是光、傾聽、注視還是雙向交流,本質都可以歸宗為一種電磁信號。“為什麼不直接在腦部植入一個電磁信號,讓所有事情都記清楚,讓記憶肌肉自己進行訓練達到預期的記憶效果呢?”

或許這句話理解起來有些抽象。但張凱磊認為,學習最大的痛苦往往就在於諸如背單詞這種長期的、重複性的、枯燥的練習。“所以大家會選擇放棄學習。”

而通過技術手段讓記憶肌肉進行自主訓練,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記憶困難、背誦困難的學習壓力。

“如果可以讓全世界的整體學習力提升一大截,在AI層面整個國家投入1000億美金都不算多。”

這是張凱磊對於AI用於腦科學研究、有效提升學習力的未來可期態度。

搭建技術團隊500名,“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事實上,追溯學霸君的發展就會清楚的認知,這是一個帶有強技術基因屬性的公司,而張凱磊也是一個始終認為教育本身就應該自帶科技屬性的創始人。

“AI無用論”的言辭,跟學霸君的匹配程度實在是不算高。

多知了解到,自學霸君成立以來,其探索就跟技術脫離不了干係:從大數據的題庫起步,引進AI工程師,探索AI高考機器人,嘗試自適應學習、開發智能手寫板等硬件……

為了對這些技術手段應用的更加得心應手,現如今,學霸君還組建了一支500人左右的技術團隊。

如張凱磊多次反覆強調的內容永遠是核心競爭力、產品是影響教培行業走向的關鍵,學霸君的技術動作始終離不開對於課程標準化、體系化、控制品控、賦能教師的探索。

關於內容體系的構建,成了學霸君AI+教育的第一步。

據介紹,學霸君構建了四級知識圖譜,並進行五星難度分級,使教學邏輯與方式標準化。在教學端,教師可以按照系統計算出的學員薄弱知識點和學習能力為其針對性地講解系統匹配出的題目。

而這個實現,得益於學霸君在基礎性的數據分析採集上的積累。

這一說法同樣在學霸君提供的數據中得以證實:目前學霸君APP有9000萬用戶、100億次搜題數據、600萬次老師在線答疑和學生課堂反饋數據。

接下來,如何將技術賦能學霸君核心1對1業務,體現個性化、針對性輔導,是學霸君AI+教育探索的第二步。

學霸君告訴多知,學霸君1對1為了精準定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而匹配適合學生長期發展的個性化學習方案,採用了切片式課程和關卡式教學設計;與此同時,學霸君1對1的授課模式是互動直播的“面對面”方式;借用手寫識別技術、機器學習、知識圖譜整合、大數據建模等多項技術,還原學生學習行為軌跡;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刻畫學生的個體行為特徵,進而針對每個學生的特定需求實現差異化的教育供給。

如何構建學生、教師、家長三者的學習閉環,使每一位教學主體參與其中,是學霸君AI+教育探索的第三步,也是其正式切入智能硬件賽道的第一步。

學霸君介紹,從學生及教師的角度,學霸君開發的“智能手寫板”可以時時同步學生和老師書寫筆跡,學生所寫老師即可見;同時該手寫板也可保存電子課堂筆記,由此形成學情分析報告,有效管理學生學習情況,並據此定製針對性學習方案;系統反饋作業批改結果及錯因分析,可幫助學生了解知識點掌握情況,有的放矢鞏固練習。

在家長端的探索,是張凱磊認為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出人頭地,教好了孩子家庭就會幸福。我們的使命也永遠不會變,就是讓每個家庭為每個孩子感到驕傲。”張凱磊表示。

圍繞這一目標,學霸君的“智能手寫板”設計中,可以彙總學生聽課情況及老師課堂點評,讓家長了解課堂教學過程,使教學效果透明化;家長也可以同時下載手機端App與孩子同步聽課,觀察孩子上課的狀態,隨時隨地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對於AI,張凱磊表示要繼續探索,一點一點去做,他用胡適的話來說是“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從足夠長的時間來說,在線教育一定會贏”

誠然,張凱磊抓住了在線教育興起時的勢能和機會,然而行至今日,他也難免開始有些焦慮。

他坦言,2013年當一批批在線教育公司湧進K12賽道的時候,他們的初心很簡單,通過技術對傳統線下輔導進行變革,但大家現在都有些迷茫。

出發時意氣風發,而今競爭加劇,這是在線教育創業者共同面臨的問題,投資人也發出了類似的感慨。

頭頭是道基金董事許維在其個人公眾號上發文稱,在線教育,在經歷了3年高歌猛進的投資熱潮後,今年似乎變得平靜許多。今年Q1,教育行業總體投資規模只有去年的1/3水平。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幾年過去了,絕大部分的在線教育公司仍然難以盈利,哪怕是已經達到了極高營收體量規模的公司也是如此,冷冰冰的現實不得不讓投資人變得謹慎起來。

許維從最抽象的角度分析稱,在線教育的困局在於“成本+費用>LTV”,大部分人的關注點都在費用上,覺得是獲客成本高導致的虧損。但是,最致命的問題其實是LTV不夠大。

作為創業者,張凱磊則表示:“可能現在還是沒辦法達到我們起航時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我們還是要繼續做下去,因為這條路的終點我們都看得見。”

這個高度,也是張凱磊一直倡導的,真正用技術驅動,進行自適應匹配學習的美好願景。

“從足夠長的時間來說,在線教育一定會贏。”

張凱磊依舊慶幸,自己生在了讓在線教育變革中國傳統教育,最好的時代。他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前途是曲折的”。(多知網 孫穎瑩)

多知網新書《培訓行業這一年·2018》第三批4000套正在銷售中,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購買界面。

新書節選

新東方:精細化運營時代,呼喚狼性的迴歸

好未來的三個賭

VIPKID:一場關於六萬外教的管理實驗

K12直播大班課:新物種誕生,這個老師不講課

精銳教育的第一次北上

尚德機構:這件事,多大阻力都要做

五年,勾畫中國教培行業進化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