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功人士幾乎不發朋友圈啊?

愛笑的我c


作為一個從未在朋友圈發過一條信息的標準成功人士,我有幸來發表獲獎感言。

第一,成功人士的朋友圈裡同樣有很多成功人士,也有他的領導,同事,發朋友圈滿世界告訴別人我今天吃龍蝦了,明天看電影了,會顯得非常幼稚,好像自己沒見過世面。

第二,成功人士普遍性格內秀內斂,城府較深,思想深邃複雜,你見過幾個大大咧咧有啥說啥的人能成為成功人士的?

第三,成功人士特愛面子,生怕別人說自己的想法不成熟攻擊自己。

第四,成功人士沒時間也不屑於發朋友圈,已經成功了不需要存在感。

最重要的一條,成功人士的老婆普遍都不漂亮,沒啥可炫的,好漢無好妻,賴漢娶仙女嘛。劉強東除外。😎


Autumn191


別說成功人士了,就說你單位的大小領導吧,連你的短信、微信都不回,回個“收到”累嗎?凡是較大單位的中高層領導,尤其是體制內的,基本不發朋友圈,也不愛回下屬的微信短信。這是因為“人家和你們一樣屌絲啊?!”“人家讓你窺探他的秘密啊?!”“人家在悶頭髮大財,跟你一樣閒著沒事啊?!”這三句話是話糙理不糙,聰明人都忙著做有效益、有樂趣、有收穫、有增值的事情,發朋友圈這件事,性價比不高。

剛畢業的那幾年,我們年輕人一頭紮在工作上,不聞窗外事。我很好奇,那些領導們都忙什麼?他們好像就三件事:開會、簽字、出去。我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人家的時間都去哪了?後來知道了,人家忙三件事:公家的事、自己的事、家裡的事,最後啥也不耽誤,哪樣好事都不落下。

我認識一位領導,工作很出色,眼界很開闊,人脈很廣泛,家裡的事也擺佈的井井有條。我們喝酒是擼串吹牛,人家都忙著應酬,交流各種重要信息。我們在小縣城還不懂房價的時候,他們到省城到北京買房;我們還在抓孩子學習的時候,人家早就在思考如何讓孩子留學了;我們還在計較獎金多發了二百元的時候,人家股權這一波賺了,房地產這一波賺了,孩子留學回來入職高薪單位了。人家忙的都是增值活動。

推論一下:成功人士不發朋友圈?

第一,性價比不高。他們都忙著那些讓自己和家庭增值的事情,朋友圈除了推銷、微商、拉人頭之外,還有哪些增值的功能?你發個朋友圈還精心設計、精心琢磨、發完了還天天刷贊呢,對人家來說,這就是浪費時間、浪費表情、浪費精力。

第二,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就是最大的效益。你發錯一條朋友圈,最多被朋友罰酒三杯。他們發錯一條朋友圈,沉沒成本無法估量。別人發朋友圈還坑他們呢?他們發錯一條,就是自己坑自己啊。語多必失,禍從口出。還有你就算認真審核發的東西,還被別人斷章取義呢?何必冒這個風險?不發,就是“本質安全”。

第三,保持神秘感。中層以上領導,都開始保持神秘感了,讓你們琢磨不透,才是城府深深啊。你天天發朋友圈,你喜歡吃什麼?看什麼?愛好什麼?員工們會不會研究透了?會不會利用與反利用?神秘感就是一種領導力。

第四,充實而自信。很多人發朋友圈,都是活在虛擬世界裡,把最美好的東西展現出來,博得別人的認可和羨慕。這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虛榮心在驅使啊。人家不需要刷存在感,因為人家始終存在著,躲都躲不開。成功人士都喜歡爬山跑步,就是想躲躲清淨。

第五,屏蔽無效信息。朋友圈現在成了大雜院,從最初的新鮮好玩,到現在的懶得點開,這就是“流行事物”拋物線衰減的客觀規律。手機裡的信息量已經是紅海了,朋友圈裡的同質化信息更多,跑不出新聞、雞湯、養生、八卦、旅遊、炫富、曬娃、微商、拉票、推銷這些主題。人家懶得發,懶得看,也懶得關心別人的“虛榮”。

總之,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追求性價比最高的事物,有時候看看書、喝喝茶、跑跑步、爬爬山、會會友,對能力增值,對視野增值,對健康增值,對人脈增值,對友情增值。對他們來說,發朋友圈真的沒有必要。


職場火鍋


發不發朋友圈,不是取決於是否是成功人士,而是取決於個人。

我們老闆每天發20條朋友圈,有雞湯類,有產品類,有生活類,公司規模都有200多人。

我一個就是一個職場小白,不是成功人士,很少發朋友圈,一個月平均1條。

朋友圈,分兩部分人,一部分賣產品的,瘋狂刷屏,這種遲早要屏蔽的;另一部分分享生活的,這種人發朋友圈頻率很少。



尋寶菇涼


1. 內心強大,自信:

所謂成功人士,其內心已歷練到足夠強大,不受外界干擾,更不用通過外界的讚賞和外界的評判來獲取滿足和成就感,即使有大的成就,也不需要通過發佈來證明自己,或者炫耀自我;內心很堅定,很自信,很平靜,即使遇到大的挫折或者磨難,也能很好的自我消化,不需要通過外界疏導情緒,得到安慰或者聽從外界的聲音。

2. 關注的焦點,榜樣的力量:

所謂成功人士,往往是很多普通人所關注的焦點,嚮往學習的對象,他們的一言一行,也許就會成為某些人行動的指向標,在無形中起著榜樣,模範帶頭的作用,如果言行不當或者有什麼事件,往往會成為聚焦點,也許會將自己推向風口浪尖,成為媒體傳播的對象,對自己,對公司,對家人等往往都會產生影響,有時候會因為一個朋友圈或者幾句話而將自己或者公司推到臺前,而成功人士往往都是通過腳踏實地奮鬥出來了,更需要務實,低調的作風,如果過於在臺前,高調行事,往往會不利於自己或者公司的發展。


3. 情緒足夠穩定:

少了喜怒哀樂,少了大悲大喜,能夠很從容淡定的看待一切;不需要通過發佈朋友圈來疏導情緒,表現喜怒,自己就是自己情緒的掌控者。

4.讀書意識強:

即使有碎片時間或者空閒時間,往往也會專注於讀書學習中,特別是紙質書籍的閱讀,專注於系統型的,有深度性的學習中,對於網絡中,特別是朋友圈中碎片化的知識興趣度低。

5. 溝通渠道廣泛:

所謂成功人事,每天會接觸不同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想說的話,想表達的觀點,也許在商務溝通中,在工作溝通中都已經展現,不需要單獨再發布到網絡渠道上,這種溝通渠道更能提升自我,促進好的結果,於是更喜歡面對面的溝通。

6.時間成本意識強:

凡是成功人士,時間成本意識會很強,時間也許就是金錢的數字,所以不會將有限的時間用到零散的發佈朋友圈上,只會集中在核心工作和核心事情上。

7.工作繁忙:

不是在加班的路上,就是在出差的路上等,沒有更多時間玩手機,也沒有那份閒情雅緻,一心精力撲在繁忙的工作中。



第1季


為什麼成功的人不發朋友圈,我想問一下小編,你的微信有馬雲嗎?你的微信有董明珠嗎?你的微信有馬化騰嗎?你的微信有大明星嗎?

怎麼知道這些成功的人士,不發朋友圈,他們也是人,也吃人間煙火,一天三餐不吃飯也會餓的慌,如果想嚐到梨子味道,你要親自去摘子,來品嚐,才知道梨的味道。

其實成功的人土是和我們一樣,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也都有自己的愛好,他們也喜歡發朋友圈,只不過你不是他的微信好友,你看不到而已。

現在有很多的大明星,也在今日頭條上暢遊網海,發各種各樣的視頻,和生活的點點滴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就多發點,不喜歡的人就少發點,這屬於正常現象。


不能說,你看不到成功的人士,不發朋友圈,一棍子打死,這是不對的,咱們天天在網上看看朱志文,每天都在頭條上有很多的視頻,不管是自己發的或者別人發的,我想朱子文這個人,很愛發朋友圈,來表現自己,只不過你沒有他的微信,看不到他的微信發的朋友圈而已。


聖伯


之前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接觸到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接觸到很多創業者:他們有海龜精英,也有非常草根的創業者。作為一個小透明,我平時發一條朋友圈,都會斟酌好久,想著別人看到這個消息是什麼反應。總之,顧慮很多。而平時接觸到的那些大佬,他們的朋友圈可以分為四類:

1,從不發朋友圈,打開就是空,我懷疑自己被屏蔽了;

2,半年發一到兩次,都是和自己行業或者和政治民生相關的,從不發私人信息;

3,幾乎每週都會發,但是全是自己公司的宣傳,中間穿插一兩條私人信息;

4,發一些看不懂的打卡或者全世界玩的照片


還有很多大佬確實是不怎麼發朋友圈,我想可能是我不夠格看別人的朋友圈,又或許是因為他們怕我們把他們的言論當成新聞爆出來,所以幾乎很少會發表評論性的東西。我總結了一些原因:

1,大佬無需向誰證明自己。之前有個我有個研究課題叫《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現》,說的就是大家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一個呈現方式,ta在發朋友圈時,都會有一個潛在的受眾。比如,你今天發佈了自己加班的情況,可能為了向老闆顯示你的用功。這時,老闆就是你的預設受眾,但是他看不看得到,就不一定了,不過這仍然是你的一種自我呈現方式。你說大佬需要這個嗎?不需要。他無需向誰證明什麼;

2,大佬們無需刷存在感。記得之前有個公關告訴我她為什麼每天都要發至少一條朋友圈,是因為她要刷存在感,怕自己被人遺忘;

3,大佬們攀比的東西,已經不是一條朋友圈可以承擔得起了,所以他們 也不屑於在朋友圈“曬”這些;

4,大佬們都很忙,根本沒時間編輯朋友圈。


李思萊


成不成功與發不發朋友圈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扯到一起呢?

這個問題很賊,上來就說成功人士幾乎不發朋友圈,誰說的呢?這就叫預設前提。類似的,咱也可以仿照擬一條:為什麼喻派職言幾乎不發紅包?

誰說我不發紅包?只是沒有入群搶到紅包的人才會這樣問。

再說了,什麼叫成功人士?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標準定義,我們姑且稱為有錢有地位的人吧。我倒認識幾個老闆,都很有錢,社會地位也不低。他們倒是經常發朋友圈,內容主要涵蓋了公司和行業信息,以及商業、管理、產品動態等。

其中有一個股權投資人,幾乎每隔兩天就發朋友圈,轉的文章比較多。因為他本身在業界有名氣,有一定的背書作用,因此我經常翻看他朋友圈發的文章,質量普遍比較高。因為這位老闆原本就是個知名大學的碩士,畢業後進入知名企業,29歲就幹到了副總裁,可謂年輕有為!恰恰也是他,很喜歡分享,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我都比較喜歡看他分享的東西,原因很簡單,我對他信賴,質量有保證。

當然,也有一些沒有什麼品味的老闆,喜歡發一些雞湯和段子,這就暴露智商了。

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覺得發朋友圈已經不流行了,剛出來微信產品的時候,都比較好奇,也都很有熱情發朋友圈,畢竟是新事物。但隨著微信的越來越重,有些功能操作起來有些顧慮,漸漸的也懶得去分享了。

而懶得去發朋友圈,也與個性和習慣有關,與他是不是成功人士,沒有太大關係,不要過度解讀,把一個很簡單的行為搞得太複雜。

還有一種更高級,叫做悶聲發大財。既不發朋友圈,甚至連所有的社交賬號都不用,這種叫低調。

喻派職言,15年人力管理經驗的職業導師。智聯招聘HR公會、linkdin(領英)、《CHO首席人才官》(雜誌書)、三茅人力資源網、第一資源等多家媒體專欄作者,文章曾被300多家公眾號轉載,曾在傳統報刊媒體上發表文章數十篇,出版有《績效管理頂層設計》、《互聯網+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等書。

喻派職言


最扎心的原因可能是,你被屏蔽了,或者你連他微信號都沒有。

還有幾個主要原因:

私下有圈子,無需在社交平臺發。

如果是重要信息,那和重要的人講就行了,面對面約個局吃飯,打個電話。而在社交平臺上發,還有可能被截圖上熱搜,被非議。當然,有些必須要炒話題的時候(比如新產品發佈、蹭熱點),就會突現朋友圈,這時你就會看到新聞寫《網曝XX在朋友圈怒懟……》

忙起來真的沒有時間

話說,看朋友圈的職場人已經比以前少很多了,為什麼?因為加班啊。

老闆就更不用說了,他們真的很忙。平時忙於各城市各國飛和吃飯應酬,哪有時間看朋友圈和發朋友圈,大部分社交方式是見面和電話。

不想忙於無效社交

發個朋友圈,光寒暄互動、禮貌性的回覆就得花費一定時間。如果是差旅、生活類分享,可能有人會說“我也在這,出來吃個飯吧”,推不掉的又要去應酬。天吶,想想比爾蓋茨彎腰撿個錢的時間,可能就錯失一大筆財富。

除了時間的損失,無效的社交更讓人心累。

「五百丁簡歷-www.500d.me」

超過700萬全球用戶都在使用的智能簡歷製作平臺,方便快捷,HR專家推薦的求職利器。


五百丁簡歷


成功人士幾乎不發朋友圈,我認為這種說法有些片面,即便他發了,一般人被屏蔽了,也看不見。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現實生活中,和誰在一起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決定人生成敗。成功都是靠奮鬥出來的,一旦躋身為成功者行業,他就形成了自己的圈層,把自己與普通人隔離開來。

說兩個身邊的例子:A原來是單位的廣告部主任,為了完成廣告任務,他和部門同事打成一片,經常跟大夥一起吃飯K哥,開玩笑。自從晉升為社長後,他開始疏遠那幫小夥伴。B是初中的同班同學,在擔任某縣局級領導後,原本在同學群活躍的他近乎消失,開同學聚會他也只是走個過場。

有人說,成功人士每天都在忙事業,沒必要在朋友圈炫耀什麼,更沒有那個時間發一些日常瑣事。而且他們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微信群,朋友圈的人這麼多,如果發了什麼,可能就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再者,成功人士的朋友圈肯定有很多人關注,隨便發點什麼就會有很多人點贊、評論。但這種帶有逢迎色彩的點贊評論只會讓人看著不舒服。發了貴重的東西,有人說你炫富。發了比較便宜的東西,有人會說你哭窮。為了避嫌,也為了照顧他人的感受,成功人士自然不願在朋友圈拋頭露面。



子非不是一條魚


作為成功人士,他們有了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一條普通的朋友圈,或許都會有人利用,一傳一、十傳百,這條朋友圈的意思完全偏離了。因此,他們不發朋友圈,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01 不喜歡發朋友圈

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身邊的人,發朋友圈的越來越少了。那些成功人士,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

經歷的事情多了,也變得更加穩重和成熟,思維方式的改變,或許就覺得發朋友圈沒有意義了吧!

02 因工作需要發朋友圈

他們幾乎不發朋友圈,但是一旦有產品或者是項目需要宣傳的時候,他們也會發朋友圈的。但是,關於私人或者是生活類的朋友圈卻很少。

03 朋友圈只想給自己看

看不到成功人士的朋友圈,並不能代表他們沒有發動態。作為成功人士,或許不想讓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情緒和生活。因此,他們只把記錄留給自己。

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開始逃離朋友圈,甚至關閉了朋友圈。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朋友圈變了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