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出土四千餘枚楚簡、漢簡 與《史記》記載略有出入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近期獲得重要進展,發現了湖北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荊州一市發現了324枚戰國楚簡和4546枚西漢簡牘。

此次公佈的考古成果均發現自各地基本建設考古項目。湖北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出土戰國楚簡324枚,為佐證西周重大史實,研究東周時期楚國曆史和政治、軍事思想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荊州胡家草場墓地出土簡牘4546枚,是歷年來我國單座墓葬出土簡牘數量最多的一次,內容包括歷譜、編年記、律令、經方、遣冊、日書等,種類豐富,將推進相關領域的研究。陝西西安長安區北里王漢代積沙墓,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和早期磚室墓特點,為研究西漢晚期高等級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材料。西安南郊焦村墓地,發現兩座目前所見十六國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相對完整、隨葬品較為豐富的墓葬,許多規制與建造方法開後期墓葬之先河。

為配合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項目建設,2018年底,荊州博物館對胡家草場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古墓葬18座。其中,M12墓出土了4546枚西漢簡牘,分為竹簡、木簡、木牘三種,內容包括歷譜、編年記、律令、經方、遣冊、日書等。

荆州出土四千余枚楚简、汉简 与《史记》记载略有出入

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西漢簡牘出土時。國家文物局供圖

其中編年記簡70枚,記載了秦昭王至漢文帝時期的國家大事,每年一簡。所記內容與傳世文獻記載基本相符,有少量歧異。如19號簡記載“卅二年,行在楬石”,《史記·秦始皇本紀》作“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簡文為“楬”,《史記》作“碣”。

律令簡有1500餘枚,均有目錄和篇題,記載律名有盜律、囚律、關市律、效律、告律、捕律、興律、廄律、亡律、復律、錢律、賊律、具律、襍律,令名有禁苑令、戶令丙等。經方簡1000餘枚,記錄了45種傳統方技,包括治病、保健、育兒、種植、養殖等。如767號簡名為“令齒白方”,記載“以美桂靡之百日,而齒白矣”,這是古人使用中藥桂枝或桂皮讓牙齒變白的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也出土了324枚楚簡。第一類簡較長,字體為典型的楚文字,簡文中有文王、成王、穆王、莊王等12位楚王諡號,與《史記·楚世家》所載楚王世系相合。第二類簡稍短,記載有周武王、周公旦相關事蹟,類似於《尚書·周書》《逸周書》行文句式,疑與西周初年“周公輔政”相關。

荆州出土四千余枚楚简、汉简 与《史记》记载略有出入

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272號楚簡記載“成王即位五歲”發生的事件。國家文物局供圖

據專家介紹,這批楚簡為研究《尚書》類文獻傳承、西周初年若干史實,以及楚國曆史大事、政治軍事思想等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荊州博物館正全力推進簡牘整理研究工作,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正在編制出土簡牘脫水保護方案,整理、研究成果也會盡快刊佈。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