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創新資源 陝西釋放新動能


聚合創新資源 陝西釋放新動能

5月5日,創業者們在西安蒜泥眾創空間有限公司內討論創業方案。 記者 杜瑋攝

全省省級以上眾創空間19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83家,孵化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全省各級各類孵化載體累計畢業企業超過4000家,超過120家高成長性企業在主板、中小板、新三板等掛牌、上市。2017年,納入火炬統計的213家眾創空間提供創業工位4萬個,吸納就業6萬人,其中應屆大學生2萬人。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為創新、創業、創造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今年4月底,記者先後走訪了多家眾創空間、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就此話題進行了採訪。

優化創業生態

創新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需要良好的生態。

早在本科學習期間,陝西歐卡電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朱健楠所在的項目團隊,就在西北工業大學創新中心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潛創”水下機器人初級產品的構想和模型構建。之後,創新中心為他的團隊提供了免費辦公場地,並給予每年5萬元的創業資金,用於項目研發。在此期間,創新中心還邀請水下航行器領域專家,為他們提供一對一深入輔導。在項目逐漸成熟之時,公司免費入駐了西工大飛天創客空間創投加速器,藉助學校搭建的投融資平臺,直接對接市場資本。

陝西歐卡電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工大飛天創客空間孵化的代表企業之一。2017年,西工大飛天創客空間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構建了集課程體系、實踐實訓和服務孵化於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目前,在孵學生創業公司35個、團隊58個,研究生翱翔創新計劃和大學生訓練計劃支持創新創意項目800餘個,無人機、機器人、3D打印、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類項目佔比超80%。

西工大飛天創客空間是在我省著力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中湧現出的優秀眾創空間之一。近年來,我省不斷培育壯大各類眾創孵化載體,形成了“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完整創業孵化服務鏈條。

金融是“雙創”生態中重要的一環。如何讓科技和金融更好融合,諸多孵化載體進行了探索。西安中科華芯測控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光纖傳感技術產品研發和服務的高科技企業,於2012年12月成立。公司科研生產基地位於西安高新區創業園發展中心所屬的草堂科技產業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內。在市場探索期的第一年,該公司銷售收入就達到200萬元。資金短缺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首要因素。

從西安高新區創業園發展中心企業投融資服務平臺得知情況後,省內外多家投資機構輪番登門希望入股中科華芯。之後,企業獲得天使基金投資,又在2015年初獲得達晨創投的1500萬元注資,大大推動了企業的發展,光纖傳感器技術實現了批量化生產。

據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投資+孵化”已成為眾創空間發展的重要模式之一。2017年,我省參與統計的213家眾創空間中,746個團隊和企業在眾創空間的幫助下獲得了投融資,投資總額達到12.15億元,其中社會資本投資7.67億元,佔到投資總額的63.13%。眾創空間還幫助1069個入駐團隊和企業享受財政資金支持1.67億元。

創新成果加速落地

“在大西安給渭南插個‘吸管’,讓更多創新資源、科技成果能通過這個‘吸管’聚集在渭南,為渭南的特色產業添動能。”渭南市科技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了在西安建設“飛地”孵化器的初衷。

今年初,我省首個“飛地”孵化器——渭南(西安)創新創業孵化器在西安啟動運營。該孵化器按照“西安研發、渭南製造”的“飛地”孵化模式,藉助西安豐富的科教資源,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生產基地落戶渭南。該孵化器啟動之初,上海、北京、西安等地的10家科技型企業和團隊以及渭南市12家高新技術企業首批入駐。這些企業涵蓋醫用高分子合成材料、水處理節能環保、電子信息軟件開發、3D打印技術應用等多個領域,將藉助西安的資源優勢加快研發,待項目成熟之時落地渭南高新區實現產業化。

隨著“雙創”的深入發展,讓更多優秀的科技成果儘快落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已成為全社會共識。結合陝西科教資源優勢,我省推廣深化企業內創、院所自創、高校眾創的孵化模式。

企業內創的目的是提質增效促轉型。為此,省科技廳與省國資委聯合啟動省屬企業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激發省屬國有企業內部創新創業活力,認定神南煤炭眾創空間和創聯電子眾創空間為首批省屬企業專業化眾創空間。院所自創旨在發揮科研院所技術和產業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優勢,融合創新,促進發展。西安光機所孵化科技企業達到230家,市值超過200億元;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鼓勵科技人員入股、參股,自帶科技成果組建中小型產業化公司29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在創新資源最為集中的高校,高校眾創模式開展得如火如荼。我省支持高校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建立眾創空間,全省高校建設校園眾創空間89家,理工類高校實現了眾創空間全覆蓋。

據統計,國有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眾創空間達到65家,佔到眾創空間總數的30%。這些眾創空間的設立,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落地。

釋放新動能

在創新資源高度聚合的同時,創新創業與產業轉型升級有效結合,不斷釋放新動能。

目前,全省400多家孵化平臺中,一半以上是專注於移動互聯網、雲計算、智能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航空航天、文化創意等產業領域的眾創空間、孵化器,聚集了一批研發服務、分析測試、檢驗檢測等各具特色的專業化服務平臺,催生了一大批以創新為內容的科技型企業。2017年,全省納入統計的213家眾創空間為3200餘家常駐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常駐企業和創業團隊共擁有有效知識產權4500餘項,其中發明專利約1000項。

2018年,國務院發佈實施了《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針對陝西如何打造“雙創”升級版,省科技廳副廳長史高領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推進,創新創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對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實現機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省科技廳將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促進眾創孵化載體數量質量雙提升,推動眾創空間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有效整合各類創新創業服務資源,以‘雙創’助力高質量發展,大力提升科技能力,積極扶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聚力打造陝西‘雙創’升級版。”史高領說。

與此同時,省科技廳還將積極構建四級全鏈條產業創新體系,實施“1155工程”,加快推動成果與產業緊密對接;統籌佈局科技資源要素,打基礎、謀長遠,推廣應用“平臺+數據+標準”管服模式,打造陝西“科技大腦”,夯實治理能力現代化基礎,全面提升科技評價和服務水平;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營造誠實守信科研環境,為創新創業創造營造良好的氛圍。(陝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