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銀,永不停止的治沙腳步

春分前,石光銀和村民們在狼窩沙的沙丘上栽下了今年最後一片樟子松。4月中旬,一棵棵翠綠的樟子松已抽出了嫩黃的新芽,與30多年前栽下的楊樹、沙柳、花棒等喬灌木一起,鋪滿了道道沙梁。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長茂灘林場北端的狼窩沙,面積6000畝,地形複雜,長年大風不斷,是長茂灘上千個沙梁中最難治理的一片。奮戰狼窩沙,石光銀啃下了最難啃的骨頭。

1984年,國家提出,允許個人承包林場、荒山、沙地。石光銀聯合6戶農民承包荒沙3000畝,成為全國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農民。

35年來,石光銀帶領當地農戶植樹造林,治理25萬畝荒沙,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營造了一條長達130餘里的綠色屏障。他創辦全國第一個農民股份治沙公司,探索發展產業,向沙漠要效益,帶領沙區人民增收致富。

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治沙英雄、全國十大綠化標兵……石光銀多項榮譽加身。面對榮譽,石光銀說:“得多大的獎,就要為人民辦多大的事。”

如今,76歲的石光銀是陝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依然奮戰在治沙一線,忙著植樹造林,忙著產業規劃。他說:“我這個董事長,可不是坐辦公室的。”

4月14日,石光銀到黑家套造林基地察看新栽植的樟子松長得咋樣。為給樟子松澆水,半月前這裡剛打下一口機井。黑家套造林基地緊挨內蒙古鄂爾托克前旗羊場壕鄉,是石光銀最北的造林基地。

沙地裡種樹,反反覆覆是常事。石光銀在上世紀80年代栽植的楊樹、柳樹在2012年左右嚴重枯死。石光銀開始在十里沙、狼窩沙、榆樹套林地內更新補植樟子松,目前已栽植5萬畝150萬株。石光銀打算在3到5年內,將補植面積擴展到10萬畝。

去往造林基地的路有七八十公里,是條土路,車子開進去十分顛簸。沙區土珍貴,2007年修建這條土路,石光銀花了28萬元,造林、管護、防火都要依靠這條路。

土路兩邊灌草叢生,遠處楊樹挺立,樹坑裡新栽植的不到1米高的樟子松為沙漠增添了新綠,偶爾還有野雞飛過。很難想象,35年前,這裡曾是一片風沙漫天的不毛之地。

曾隨父親9次搬家,被一場沙塵暴卷出30多里地,3天后才被找回,幼時的石光銀吃盡了風沙的苦。與風沙相伴的還有貧窮,房子和地幾年就被風沙掩埋,沙進人退,逼得人離鄉背井,村裡的人有的走了西口,上了銀川。如果四處是風沙,還往哪裡跑?

“我這輩子就是幹一件事,制住沙子。”石光銀說。

為了治沙,石光銀不顧家人反對,賣了牲畜,到處貸款借錢,成立農民股份治沙公司。沙漠裡種樹並不容易,樹苗人背馬馱,進了沙漠一待就是兩個月,吃硬餅子、喝沙泥水、住柳庵子,石光銀和村民們遭了大罪。

75歲的楊金山和石光銀是發小,也是石光銀最初聯合的6戶農民之一。治理狼窩沙用了3年,楊金山卻在這待了8年。治理時負責看管樹苗,柳庵子不到一米高,用柳條和塑料布搭起,他一住就是40天;治理之後負責護林,防止樹木被羊啃食。

如今一片片沙漠變綠洲,石光銀和村民們的堅持有了成效。春天,黑家套的風依舊呼呼地刮,可風裡卻幾乎不見沙。林草長起來了,風沙固定住了,昔日被風沙掩埋的耕地又回來了。

沙漠綠起來,人要富起來。石光銀先後辦起新興林牧場、秀美林場、百頭肉牛示範牧場、三千噸安全飼料加工廠、林業技術培訓中心、千畝樟子松育苗基地、脫毒馬鈴薯組培中心、千畝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等經濟實體。目前,公司擁有固定資產3823萬元,年收入680多萬元,林木價值1.5億元。

1997、1998年,石光銀的治沙公司為幫扶困難群眾,搞起了生態移民,在定邊鎮十里沙村建起移民新村,從南部山區遷來困難戶57戶127人。

石光銀將他們拉入治沙隊伍,給每戶劃撥3畝宅基地、10只羊,每人3畝水田,教他們在沙地種樹種草,打井蓋房種莊稼,發展畜牧業。2016年,這些貧困戶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

今年54歲的趙秀平,是1997年遷來的第一批貧困戶,目前在治沙公司做經理,負責管理苗圃、植樹造林,每月工資3000元。趙秀平有一兒一女,女兒在石光銀治沙展館工作,兒子正在讀大學,學牧業,將來打算回治沙公司工作。

如今,石光銀治沙公司的沙二代已經崛起,他們帶著知識和文化,在前輩的帶領下逐漸加入到治沙隊伍。石光銀的孫子石健陽正在林業院校讀大二,將來也打算加入到爺爺的治沙事業中。

石光銀自己也沒有停下治沙的腳步。關於未來,石光銀仍有想法:“等樟子松再長長,我打算在月亮湖和西湖那邊搞森林旅遊和森林康養,目前我的腦子裡已經有藍圖了。”

植樹季,石光銀的治沙公司分外冷清。院中央石碑上“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幾個大字格外顯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