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對擁有的不珍惜,失去時又後悔莫及?


人為什麼會對擁有的不珍惜,失去時又後悔莫及?

人類的劣根性決定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我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它的真正價值。殘酷的是,當你大徹大悟之後,再想挽回,卻為時已晚。

【壹】

看過一篇荒誕小說——《自殺俱樂部》,這個荒誕的俱樂部是專門為想要自殺的人服務的,它能讓你在死前享受到所有的人間樂趣,然後毫無遺憾的死去。

有一對想自殺的青年男女在俱樂部裡相遇,然後相愛了,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想死的想法多麼的愚蠢,正當他們準備撕毀與俱樂部的合約,繼續活下去的時候,致命的毒氣湧進了房間,他們之前想死卻不知如何去死,現在不想死卻不得不遺憾的死去。

人類的劣根性決定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我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它的真正價值。殘酷的是,當你大徹大悟之後,再想挽回,卻為時已晚。

知乎曾流行過一句金句:未長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

這句話不是知乎大V的原創,而是世界“文壇怪傑”托馬斯•卡萊爾的名言。托馬斯•卡萊爾是19世紀蘇格蘭歷史學家兼散文作家,他寫過《法國革命》、《過去與現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史》等作品。

“未長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來自托馬斯•卡萊爾痛徹心扉的人生感悟。

【貳】

托馬斯•卡萊爾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愛情故事,不過他最終扮演了“辜負者”的角色:家境不錯的簡•威爾斯(Jane Welsh)是個聰明又迷人的姑娘,由於傾慕托馬斯•卡萊爾的才華,她放棄了很多待遇不錯的工作,選擇做托馬斯•卡萊爾的秘書,日日夜夜陪在他身邊。托馬斯•卡萊爾被簡•威爾斯打動,兩人共結連理,成了一對幸福的小夫妻。

1826年10月17日,卡萊爾和簡·威爾斯結婚。簡·威爾斯出身富裕家境,是個漂亮但喜怒無常的大小姐。兩個人十分相愛,但婚後卻充滿吵架和誤解。

人為什麼會對擁有的不珍惜,失去時又後悔莫及?

一開始,卡萊爾夫婦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鄧弗里斯郡的克雷根普托克,卡萊爾忙著為《愛丁堡評論》撰寫《衣裳哲學》,雖然此書後來出版後大獲成功,但一開始找出版商卻困難重重。後來,他們遷居倫敦切恩街,卡萊爾繼續忙著寫作,這一次他雄心勃勃地開始撰寫歷史著作《法國革命》。

卡萊爾忙著寫作的時候,簡•威爾斯在做什麼?為了讓卡萊爾能專心寫作,簡包下了家裡所有的事,身兼管家婆和私人秘書職務,每天忙著處理繁重的家務活和捉襟見肘的家庭開支還有卡萊爾的個人稅務。卡萊爾不停地抱怨:“床上不知道有什麼臭蟲”,“九隻雞不適時的闖入打斷了我的思緒”。

簡不顧一身的疲憊,又是向臭蟲蝨子展開獵殺,又是對鄰居就雞的問題展開艱苦卓絕的談判,為了給卡萊爾創造安靜的寫作環境,“大小姐”簡在婚後變得面目全非。要知道,婚前,簡是獨立女性的代表,她也有自己的抱負和追求。婚後,她被迫扮演起“賢內助”角色。

令人心酸的是,後來簡不幸染病,全身心投入寫作的卡萊爾居然沒有發現,等到簡徹底病倒後,卡萊爾依舊以自己的寫作為先,很少抽時間去陪伴病妻。

【叄】

簡去世後,卡萊爾才悲痛不已。一天,他無意間在床頭櫃發現了簡•威爾斯的一本日記,當他細細讀後,懊悔不已。簡•威爾斯在信中寫道:“昨天他陪了我一個小時,我感受到天堂般的幸福,我真喜歡他總這樣。”“我一整天都在傾聽,期望大廳裡能傳來他的腳步聲,但是現在已經很晚了,我想今天他不會來了。”

原來,忍辱負重的簡•威爾斯一直想要的不是卡萊爾的大筆稿費,而是他的陪伴。他總是以寫作為重,以她脾氣不好為藉口,長期忽略她,冷落她。日記沒讀完,托馬斯•卡萊爾已經完全崩潰了,他反覆唸叨著:“假如當初我知道就好了,假如當初我知道就好了……”但為時已晚。

悲痛欲絕的托馬斯•卡萊爾,徹底放棄了創作,再也沒有任何新的作品問世。“未長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之所以打動人,就是因為它真實感人。我喜歡的歌手陳奕迅,有首歌唱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人們總是對得不到的東西充滿渴望,對於得到的東西又不珍惜。直到失去了才懊悔不已。

人為什麼會對擁有的不珍惜,失去時又後悔莫及?

周星馳《大話西遊》電影裡那句臺詞耳熟能詳:“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到了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肆】

人為什麼會在失去時才倍感珍惜?心理學有個著名的賦予效應,對此有所解釋:一個人沒有得到一件東西的時候,可能並沒有那麼想要得到;而當他真正得到這個東西之後,讓其放棄,又會非常捨不得。賦予效應是由理查德•泰勒提出。

芝加哥大學為了驗證賦予效應的存在,曾經設計了一個實驗。實驗者拿著幾個馬克杯到教室吆喝:這個杯子質量很好,只要四美元,有人要買嗎?結果沒有一個人肯買,實驗者這時說:既然賣不出去,我就每人送你們一把吧。

過了幾天,實驗者又去詢問說:上一次,我送出去的杯子太多了,現在需要回購一些,誰願意以六美元的價格把我之前送給你們的馬克杯賣給我呢?結果沒有一個人肯賣。這意味著什麼呢?在沒有擁有這個杯子之前,同學們普遍認為這個杯子不值四美元,在擁有了這個杯子之後,大家對它的估值失去了理性,上升到了超過六美元的地步。

“賦予效應”在生活中的影響,就是使得人們對已經擁有的事物會習慣性地視若無睹;只有在失去或即將失去的時候才會產生加倍的珍惜感。父母、愛人、朋友, 健康、快樂、幸福,這些當你身處其中時往往不會感受其重要,只有在失去後,才會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助,才會有“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到了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的遺憾,才會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

【伍】

“賦予效應”源自人與生俱來的侷限,只有有意識地擺脫它、克服它,培養珍惜現在、珍惜當下的心態,才能避免失去之後的後悔。其實做到這些,只要做到兩點就可以了:

其一,學會珍惜身邊人

我們總是不自覺將自己的人際關係歸類為“親密的人”和“外人”。我們常常對外人總是彬彬有禮,而對最親近的人卻常發脾氣。這是因為在潛意識裡,我們將親密的人納入“自我”中,篤定他們如同“自我”一樣永恆存在。


人為什麼會對擁有的不珍惜,失去時又後悔莫及?

他們的離開如同將自我的一部分活生生割離出來一樣令人不適。縱使再親密的人也會離開的,越早樹立這樣的意識,就會越早珍惜身邊對自己好的人。培養珍惜身邊人的習慣,而不是像托馬斯•卡萊爾一樣等失去後才察覺。

其二,克服“損失厭惡”

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告訴我們,同樣的東西,人們是因為厭惡失去而會加倍索價。這樣的慣性思維並不健康。一方面,我們要養成客觀看待同一件事物和同一個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養成坦然接納失去的能力。

一個人在與不在,他在我們心中的價值是一樣的,培養這樣的理性,就不會在失去的時候情緒大起大落。



人為什麼會對擁有的不珍惜,失去時又後悔莫及?

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灰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略懂先生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今夜我們一起尋找真相。

  • 代表作品有《圈子對了,事就成了》、《別讓敏感害了你》等
  •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