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能讀懂朱自清的文章嗎?

13545093436


這個問題我有切身體會!當我還是一名初中生的時候,學到《背影》這一課時,我很疑惑,這樣一篇平平淡淡的文章,怎麼竟然選入了教科書呢?而且,老師居然還讓我們背誦其中的一些段落,真是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當我成年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再讀到《背影》這篇文章時,我居然留下了眼淚。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正是老師當年讓我們背誦的段落:父親買橘子、爬上站臺的那一幕。

後來我就思考了這個問題:這麼感人的課文,我當年為啥沒有感覺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閱歷不夠


上初中的時候,我們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孩子,對生活的艱辛、父母的不易感觸還不深刻,還體會不到生活的不易,所以對朱自清的許多著作,如:《背影》、《荷塘月色》、《綠》、《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還不能完全理解。


2、閱讀不夠


現在的初中生,要學習9門功課,升入普高的比例在50%左右,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孩子是無緣高中和大學的,因此,應試的壓力非常大,那麼用於課外閱讀的時間就非常有限了。造成閱讀量有限,對朱自清這些大家作品的理解就比較有限了,當然,閱讀能力比較強的初中生除外。


3、時代的差距


朱自清作品出自民國時期,用語、表達方式、主題,都跟現代的社會有較大的差異,這也增加了初中孩子的閱讀難度。


綜上,初中生對朱自清作品的閱讀會有難度,但朱自清的很多文章是傳世佳作,值得初中生去接觸、去品味、去理解。


家長聊


正如楊絳先生說的那樣,讀書是用生活所得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大師的作品總是讓不同的人讀了有不同的感受,又是怎樣才能叫讀懂呢?就像自己上初中的時候讀到《背影》這篇文章,覺得平平無奇。等到有一些經歷以後再回頭看看,樸實的語言描繪的畫面卻讓人熱淚盈眶。

其實初中生能不能讀懂並不重要,大師作品存在於中學課本之中的意義不在於是否能讀懂,而在於回想當年竟讀過這麼好的作品,並意識到當年自己的淺薄與無知,這便是成長吧。


本心尋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有:《生命的價格-七毛錢》、《航船中的文明》、《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阿河》、《哀韋傑三君》、《旅行雜記》、《背影》、《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白水漈》等。\r

適合中學生看有:《背影》、《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


筆尖上的教育oO


我就是初中讀的背影和荷塘月色。讀背影順當,自然。讀月色就覺得寫得專意,是造的文章。這是當時的感覺,不知讀懂沒讀懂。


用戶1979658787626


有幾個人回答說閱歷不夠,會看不懂。你就是有閱歷,也不一定全懂。好的作品,常讀常新,永遠也有沒有讀到的地方,它是無界的


作家平兒


這個應該和年齡沒有關係,要看他的閱讀能力。每件事都是有易向難逐漸成熟的,他要是閱讀能力比較強,閱讀的方式又正確應該可以讀懂。要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讀朱自清,也不是因為年齡大就一定能讀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