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的小孩,還能體驗到“粒粒皆辛苦”的辛苦嗎?

用戶65996267


在農村孩子們能不能體驗到粒粒皆辛苦這句話含義,不在孩子的本身,還在於大人的教育與所生長的環境。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貧困家庭,整天食不飽穿不暖,自然懂得這句話含義。如果生下來就衣食無憂再加上父母本身就沒有這個想法,是根本不會體會得到的。

還有就是這個問題不單單在農村,城市也一樣。難道城市的孩子就不需要體驗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了嗎?


勺哥看農村


最辛苦的要算田裡種稻谷的活了。春天田裡要插秧。夏天收割稻穀是最最累人的,一般種稻谷種兩季,那會農忙被稱做“雙搶”。即要把上季的稻穀搶收回去,又要把下季的秧苗插到田裡。又剛好碰到夏天最熱的時候。所以一年中的這個體驗是讓人永遠都記得的,就是一個字“累”。那會真的明白農民的不易,農民真辛苦,也更能明白糧食的“粒粒皆辛苦”。

現在的小孩,說實在的,真的很少有能體會“粒粒皆辛苦”了。有很多就連基本的家務活都懶的做。這跟社會和各人的家庭教育有關係。現在有很多家庭都不種田了,又哪來的體驗“粒粒皆辛苦”。有些家庭,對小孩就比較溺愛,什麼都不讓他做,每天除了上學,就是玩手機。這樣對小孩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不管生活在哪個時代的小孩,我們對小孩的教育都要全面,不但要讓他讀書,識字。也要讓他多多體驗勞動,知道生活的不易,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農家伊伊


我覺得大都應該感受不到那種辛苦了。

雖然生活在農村,但其實農村也有貧富差距,而“粒粒皆辛苦”出自古詩《憫農》,其主要描述的是租田的佃戶,這些人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只能靠租地主家的地獲得一些糧食,而這些糧食大部分都還要還租子、交稅,辛苦一年最後自己也只是能拿到糧食的兩三成罷了,白居易的《觀刈麥》就有“田家少閒月”,“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之說,自己種的糧食都不能養活家人,只能撿田地裡掉落的遺穗勉強充飢,只有這種情況下人才能體會到正真的粒粒皆辛苦。

而反觀當下,我國發展如此迅速,還對農村大力扶持,發放各種補貼,還鼓勵大學生下鄉當村官,記得好像是前年就有一個村子在一個大學生村官的帶領下發展起來了,村民越過越好,最後這個村官還當選了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除此之外,現在還有很多大學生下鄉當老師,都說知識改變命運,鄉下的學生有了這些大學生的教導知識面也會得到擴漲。

另外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沒有體會過真的苦是不能體會粒粒皆辛苦的感覺的,而現今很多農村家庭都可以蓋新樓,住洋房,出行也有車,很是方便,試問有誰會沒事找事的讓自己辛苦呢?何況孩子都是父母的寶,平時疼他們還來不及有怎麼會讓他們去感受辛苦呢?在者現在農村很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的,而爺爺奶奶對孫輩最是心疼了,也很是溺愛,這就更不會讓孩子吃苦了,孩子不吃苦又怎麼能體會到那些艱辛呢?而且很多事情不是對孩子說了,看了他們就能體會了解的,特別是這種感受疾苦的,如果不能自己體驗是無法理解的。




古情驛站


現在的孩子很難體會到了,因為現在都是機器作業,一天就把莊稼收完了。不像我們80後小的時候,有的地不能用小機器收,還要用人工,那個時候最怕的就是過收麥季,因為收麥季時間長,孩子即使胳膊打著繃帶也要幫父母幹活,體會父母的不容易。

現在的孩子多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僅變得嬌氣了不少,重要的是承壓能力和抗壓能力都下降了,有的孩子父母說幾句,就想不開離家出走,還有的孩子以死威脅,可見現在的孩子,不僅難體會粒粒皆辛苦的那種勞動不易,更是讓父母操碎了心。


紅學愛好者蕭夢


這個問題要分區域說,距離城市比較近的農村,農民生活水平和城裡人不差上下,部分土地被徵用了,土地比較少,農活也比較少,大人們就根本不用孩子下地幹活,即使在農忙時間也看不見孩子的身影。現在農村家庭孩子也比較少,大人們也是望子成龍,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長大後離開農村有個穩定的工作。就是不上大學的也都進城打工了。現在很多孩子都不太會幹農活了,也不想去幹,因為種地來錢慢,還得靠天吃飯,不如打工掙錢。所以這樣的農村孩子體會不到“粒粒皆辛苦”。

在遠離城市的農村孩子,家裡土地多,農活多,就算是上學,也會利用節假日參與勞動,他們能體會“粒粒皆辛苦”的機會就多一些。


仙客來218


現在蠻少了像我90年的小時候家裡窮,那時機械設備少都是人工種地。幫家裡幹活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乾的少一點。我小時候家裡還要向國家交提留,交完提留家裡就沒剩多少了有的連過年的年貨都辦不了。回想一下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過來的。


燕子麵包


很少有孩子能體會到以前的苦日子了,現在農村生活也好了,再就是父母都不會去苦孩子了


用戶7440343295783


當然能,您把孩子送到鄉下插秧,拔秧,丟花生,就可以了。


鄉村阿平


孩子放學後,拿著鐮`刀割麥子,拾棉花,撥草


馬慶玲567


寫辛苦的,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寫樂趣的,如: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