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麻,湖南的辣,湖北的飲食特點是什麼?

隗仕英


遠嫁湖北

湖北吃米飯為主,但是有的地方還是吃麵食,比如我老公家裡吃米飯為主,我婆婆說她沒嫁人之前都是吃麵食的,饅頭,軟面,疙瘩湯可見湖北不止只吃米飯,還又吃麵食的。

首先湖北的飲食文化特點要從早餐開始,吃早餐不叫吃早餐也不叫吃飯叫過早,湖北人過早一般是吃熱乾麵的比較多,一次性的紙碗一次性的筷子,一邊走一邊吃,這樣不耽誤上班的時間,也有做坐在店裡吃的。

中午吃米飯,春季吃炒毛豆,萵筍,豌豆,夏季空心菜,汗菜(莧菜),秋季,醃白花菜(聽著像不知道是不是)能吃一年我覺得還是蠻好吃的,尤其是白花菜炒肉。湖北已進入冬天就開始煨湯,煨湯用料不同,有排骨,有豬蹄,也有雞肉,配料有蘿蔔和蓮藕喝了暖胃。

進入冬天后,婆婆開始做臘肉臘腸,臘腸有的是辣的並且放酒,也有甜的我沒吃過。快要過年的時候,婆婆開始包餃子包很多放冰箱過年吃。還有年夜飯,必須有的,在年夜飯之前婆婆要做很多滷菜,滷菜有豬蹄、豬耳朵、豬肝、雞肉。年夜飯的分別要去兄弟輪流吃。


小戚七27


湖北菜,簡稱鄂菜,按有文字記載的時間算,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鄉風味的鄂菜在廣闊富饒的江漢平原上已具雛形;唐、宋兩代鄂菜有了明顯的發展;到了明、清時,鄂菜趨於成熟

湖北地域廣大,根據各地區的食俗差異,現將湖北省劃分為鄂東、鄂西南、鄂西北及回族四個飲食風俗區。

1、鄂東地區的範圍:鄂東飲食風俗區是指以江漢平原為主體,以武漢市為中心,包括孝感地區、咸寧地區、黃崗地區、荊州地區在內的鄂東、鄂東南廣大地區。

(2)飲食特徵:此區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交通便利,是湖北省飲食風俗的典型代表地區。

A、鄂東地區以大米、小麥為主食,一日三餐。早餐主要是稀飯,大別山區和低山丘陵部分地區早晨先要泡茶喝,然後才做早飯吃。一些城鎮早上有吃茶點、小吃的習慣,中、晚餐大都是米乾飯。鄂東區副食種類繁多,蔬菜四季長青。一般稀飯大都以皮蛋、鹹蛋、榨菜、鹹菜、醬菜、辣蘿蔔條等為副食。乾飯則隨季節變化,主要以各類蔬菜為副食。如春天有泥蒿、白頭韭菜、黑白菜、菜薹、蒜苗等,夏天有豆角、南瓜等,秋天有茄子、苦瓜、蓮藕等,冬天有蓮藕、蘿蔔、黑白菜、焰心菜等。在民間還流行著“春韭夏瓜、秋茄冬藕,紅椒青菘、綠芹紫苔,四季輪換”的諺語。

B、作為佳餚也有各種各樣的魚類、肉類、蛋類、禽類。對鄂東飲食風俗區來說,魚類在各種佳餚中最為突出。魚類有黃魚、鱘鰉、鈵、鮑、鯢、鯰、鯢、鯿等幾十種,做法上側重於蒸、煨、炸、炒、燒等。在鄂東地區單獨以魚為原料的佳餚就有幾十種,主要是全魚類、魚糕類、魚丸類菜餚。許多城市筵席和農民鄉宴其全部菜餚都是魚。其他筵席也少不了魚,有所謂“無魚不成宴”的說法。武昌魚又名“團頭魴”,是魴魚的一種,原產於鄂州市梁子湖。它肉質細嫩,脂肪豐富,可用多種方法烹製,如清蒸武昌魚、花釀武昌魚、梅花武昌魚、楊梅武昌魚,其中以清蒸武昌魚為最佳。魚糕也是鄂東的傳統佳看,素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消溶而獨具風味。

(3)三種地方風味:鄂東的傳統菜餚有三種不同的地方風味。

A、武漢菜:注重刀工火候,講究配色造型,尤以煨湯技術獨到,代表菜除清蒸武昌魚外,還有老大興魚、黃陂三合等。武漢菜點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風味菜點的長處,善於變化改革,花色品種較多,注重刀功火候,講究酸色造型,尤其是煨湯技術有獨到之處。

B、荊州菜:以烹製各種淡水魚見長,並以各種蒸菜為特色,代表菜有魚糕丸子、沔陽三蒸、公安三鮮頭菜、鍾祥蟠龍菜、江陵散燴八寶、冬瓜鱉裙羹等。鄂州菜擅長燒、炒,用油寬,汁濃口重,有鄉村風味。荊沙菜以烹製淡水魚鮮見長,更以各種蒸菜(如“沔陽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純,關於保持原味。

C、黃州菜擅長燒、炒,用油稍寬,火功恰當,汁濃口重,味道偏鹹,富有鄉村風味。湖北的小吃點心品種多,風味特殊。

湖北著名風味菜點有:清蒸武昌魚、雞茸架魚肚、鍾祥蟠龍、瓦罐煨雞、菜薹炒臘肉、雞泥桃花魚、峽口明珠湯、魚氽、熱乾麵、三鮮豆皮、東坡餅、面窩等。

2、鄂西南飲食:鄂西南飲食風俗區主要是指以清江流域為主體的湖北西南部地區,包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地區西部的廣大地區。這裡山高谷深,氣候具有高原特色。

鄂西南地區主要以苞谷(玉米)、薯類為主食,輔以稻米、小麥等。鄂西南副食以懶豆腐為主。懶豆腐,又名“合渣”,是用黃豆與蔬菜合煮而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地區用豆漿拌豬雜、粉條、蘿蔔絲做成“懶豆腐”,用它拌食苞穀米子飯,味美易咽,營養豐富。臘肉也是鄂西地區人們常吃的副食。鄂西南人喜酸愛辣,在口味嗜好上近似於四川。這裡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或幾個酸菜罈子,都曬有幹辣椒,一年到頭幾乎餐餐不離酸菜和辣椒。此地有“辣椒當鹽”之說。鄂西南人喜茶愛酒,這裡的居民不論寒暑閒忙,都有煮濃茶喝的習慣。日常所飲的酒主要是自釀酒。鄂西北飲食風俗鄂西北飲食風俗區主要涵蓋以襄陽為中心的三北崗地,包括隨州、荊門、神農架和鄖陽等地。其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也有部分平原、盆地。在飲食風俗上,偏東部分受鄂東影響較大,西部及西南部受四川影響不小,北部則受河南、陝西飲食文化滲透,但同時也有鄂西北飲食風俗區自己的特色。在日常飲食風俗上,鄂西北地區由於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大部分地區以小麥、苞谷為主食,部分平原谷地以稻米為主食,輔以苞谷、小麥、高粱。副食種類比較多,四季蔬菜、家禽家畜、魚類水產、山中野物無所不有。由於物產的豐富和獨特,在副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風味和特色。襄樊菜側重於蒸、煎、炸,同鄂菜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因而有人將襄樊菜歸入鄂菜之列。其傳統的風味菜餚有面筋肉茸、瓤瓜肉、鍋貼魚等。鄖陽的網油砂和荊門的龍鬚菜等也是傳統名餚。襄樊的大頭菜是早餐佐食的上好小菜之一。

3、鄂西北飲食:特色風味小吃繁多,這些風味小吃是構成人們日常飲食結構的重要部分。

主要的風味小吃有襄樊糊辣湯、“沙薄刀”、谷城空心魁面、荊門太師餅、鄖陽高爐餅、隨州牛肉麵等。襄樊糊辣湯原是回族的風味飲食,現已成為襄樊各族人民共享的美味佳品。這裡的常飲之酒還要數家家會釀的苞谷燒酒和糯米黃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飲的四季 酒,冬飲禦寒,夏喝消暑,有濃郁的地方風味。糯米黃酒介於白酒和啤酒之間,用純糯米釀製,原液呈淡黃色,成品為乳白色,稍有粘性。它和啤酒一樣,講究新鮮,釀成後在短期內飲用,否則會變質,因而又叫“應時黃酒”。

4、回族飲食風俗:回族是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大致是在元、明期間隨戰爭、駐防或經商、宦遊、戍屯、墾荒等方式遷徙而來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散居於全省各個縣、市但以荊沙、武漢、兩陽、襄樊等地最為集中。湖北省的回族在飲食風俗上深受當地漢族的影響,這種影響涵蓋了日常、歲時、信仰和禮儀飲食風俗的各個方面,但也仍有自己的特色。在日常食俗上,回族由於主要居住在江漢平原和部分山區的城鎮,因而以稻米為主食,輔以小麥等,喜吃麵食。副食種類也很多,如家禽家畜和魚類(禁忌的除外)以及四季蔬菜等。

湖北迴族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味菜餚。如沔城回族的“三圓”、“四扣”和以牛肉為原料的五香燒烤等。所謂“三圓”是指牛肉餅、小京圓、魚圓;“四扣”是指扣雞、扣牛肉、扣酥魚、扣鴨。“三圓”、“四扣”中的牛肉餅和扣酥魚匠心獨具。回族人民還喜吃素食,一些城鎮都有素食館,尤以武漢市為典型。作為日常飲食,回族的小吃也有特色,如襄樊海記糊辣湯、武漢哈胖子鍋貼、徐洪春豆皮、黃慶記豆絲、金餅子的蔥花餅、金髮記的作餃等。這些民族風味小吃,不僅是回族同胞的日常食品,也吸引著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現在,居住在湖北省境內的回族,部分地區仍過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其他節日已大致與漢族同。在節日裡,回族人民除置辦佳餚外,還喜歡吃一些素油糕點。主要的素油糕點有京果、花根、麻片、寸金、酥糖、桃酥、月餅、芝麻糕、小品糕、雞蛋糖、雲片糕等。一些回族麵點也時常作為回族節日食品,如沔城的酥餃。湖北一些地方的回民逢年過節有吃“早宴”的習俗(漢族稱為“三道茶”),即第一道茶吃糕點、糖果之類,第二道茶吃湯圓或豆末、雞蛋、伏汁酒之類的點心,第三道茶才是上午的正宴,其菜餚是十個盛滿五香燒烤、紅臘之類的菜碟。回族的“早宴”既是節日食俗,又是待客的必設之宴。一般在嬰兒生日宴會、婚禮宴會、吃喪飯前,回民都要請阿訇唸經,以消災和表示對真主的虔誠。回族飲食風俗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飲食禁忌貫穿於一切飲食活動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