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發現老人們走路都喜歡揹著手走路,是習慣性動作,還是有什麼講究?

魯北小肖


從小到大,我十分好奇為什麼我們當地人喜歡雙手靠在背後走路,或走路雙手左右擺動。老人們說是一種習慣,後來,在我們當地社會學家研究下,說與移民文化有關。


我們安慶是移民城市,明洪武年間,祖先從江西鄱陽湖遷徙至此,其中,有些人是陳友諒的軍隊,被俘捆綁來的,移民雙手反綁,除了上廁所可以解手之外,其餘時間都是捆綁的,久而久之,“解手”成了我們這上廁所口語了。長期捆綁,使我們祖先習慣雙手靠在背後行走。女人行走習慣左右擺動。

在父輩習慣影響下,下一代模仿父輩行走習慣,也將雙手靠在背後行走。這一習慣,現在我們當地仍然保留著。據說,古代移民都是強制的,為了防止逃到原藉去,移民最初都是捆綁著,監視居住,在荒灘、荒地、荒山開墾種植。移民大多移往農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為生。

移民前三代也確實有回原藉的夢想,死了都不願意下葬,讓子女厝在地面三年後,棺材要爛了才淺葬,好遷回原藉去安葬。我們當地至今還保留著“二次葬”喪葬文化,人死後,必須厝在地面三年才入土。

自古以來,我國人口都有大遷徙,歷朝歷代都有人口移民記載,我國大多數漢族群眾,特別是農村人、農民都有雙手靠背後的習慣,這與移民文化分不開的,農村人雙手靠背後走路,既是從小養成習慣,又是移民文化的傳承。


長江老農


在一些地區的農村,還真的是不論大人小孩,尤其是一些老人居多,都愛揹著手走路,這種姿勢大家都習以平常,都是見怪不怪的模樣,也有一些愛搞怪的小孩子,也喜歡學習爺爺的模樣,小手在背後環繞揹著,弓著個腰慢慢踱著步學習老人行走的模樣,這種走路姿勢是因為習慣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在民間還真的有關這樣的走路說法來歷,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跟遷民有關。


據說在明朝前期,由於常年的戰亂,造成千裡無雞鳴,放眼望去一片片都是因為戰火燒焦之後的焦土,很多村莊都在戰亂時期變得荒無人煙,尤其是在中原大地和華北平原地區,更是人煙稀少,造成地廣人稀的現象,也有一種說法是朱元璋手下一名大將胡大海,在沒有發跡之前,在這片地區討過飯,因為相貌醜陋,再加上討飯也本來就不受待見,胡大海在這片地區受到了侮辱,待的胡大海發跡之後,發誓要報仇,朱元璋深知胡大海的秉性,不讓他解氣是不會罷休的,便讓胡大海可以使用弓箭,射一箭之地,在這一箭之地,胡大海可以為所欲為,也就是可以屠戮。


這胡大海一箭射出去之後,也是天意巧合捉弄人 這一箭正好射到了一隻雁的屁股上 這雁就帶這這隻箭飛來很久很遠,但這也畢竟算是一箭之地,這箭不落下來,都算是一箭,所以造成這次屠戮的面積之大,人口之多,是難以想象的,當然這種說法都是來著民間,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在明朝前期在很多地區確實是人口稀少,急需從外地人口稠密的地方進行遷民,而在山西的洪桐縣,由於地處偏僻,在戰亂之中沒有受到任何的波及,人口諸多,也是相對比較稠密的。


對於背井離鄉,去千里之外從新安家,村民的內心是相當不樂意的,也是有很的的牴觸的,後來有人出餿點子,說第二天來到村口大槐樹下的,就不用遷移,對於這種好事大家自然是很樂意的,第二天早上大槐樹下便擠滿了村民,卻不料這是一種圈套、計策,實際上是隻要到大槐樹下的,統統被倒綁住雙手,全部強行帶領這全部遷移,因為雙手是被倒綁著的,沿路之上如果要上廁所,一定要給解開雙手才能去,所以上廁所也被叫做解手,這種稱呼在很多地方還是很流行的,而因為被倒捆著雙手一路走來,這種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

這種說法不論是真是假,但歷史上從洪洞縣進行大規模的遷移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在不同的時間裡,遷移了好多次,補充了很多地區人口的缺失,至今還有一句老話叫做你的老家在哪裡,山西洪桐大槐樹,洪桐縣大槐樹現在也成為了一個古蹟景點,每年去哪裡尋根問祖的人絡繹不絕,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