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偷襲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國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國?

金絲鳥樂傳


珍珠港是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最重要的軍事基地,1939年日本意大利德國三國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美國便開始對日本進行了經濟制裁,到了1940年美國便開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運輸通道,這對資源短缺的日本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在此背景下日本便開始著手計劃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和軍事力量。

到1941年醞釀已久的珍珠港事件就由此爆發,日軍摧毀了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和大部分海軍力量。那為什麼美國沒有全力去打日本而是先打德國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從國際形勢來看。

1941年德國在歐洲戰場勢如破竹,軍事實力在不斷的擴張,美國只能先把重心放在歐洲。美國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才開始迅速擴張軍事實力。1939年美國與英法等同盟國國簽訂了軍事聯盟條約,1940年德軍靈活的運用閃電戰的戰略,橫掃了西歐國家,英法聯軍的主力部隊都被打殘,法國更是成了流亡政府,這對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來說,絕對是個最重要警示。

因為如果英國也亡了,德國下一個就是美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軍被迫把更多精力投放在歐洲戰場上。到了1943年德國進攻蘇聯中受挫,德國在正面戰場上形勢轉變,德國陷入被兩面夾擊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英美準備反攻歐洲大陸。

所以美國只能把更多的軍隊放在歐洲,而太平洋戰場只是投入了不到50萬的部隊,並且海軍的主力也不在太平洋。從這方面來看歐洲更需要美國軍隊的加入。

再從戰爭的困難程度來說。

首先德國軍隊的裝備是很不錯,不比英美蘇差,還有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也是很強,所以德國對美國來說就是頭號對手。歐洲戰場在戰場激烈程度和規模也是東方戰場比不了的,所以美國根本沒有能力去全力攻打日本,如果美國全力去攻打日本,那蘇聯在歐洲戰場上可能會困難重重,甚至可能會面臨滅亡的風險。

這對同盟國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並且也不是同盟國想要看到的結果。由於日軍在中國和東南亞都有戰線,所以日軍投放在太平洋上的部隊也不會太多,這對美國來說也比較輕鬆。所以美國才把主力部隊放在歐洲戰場。

再從美國自身利益來說。

雖然珍珠港事件導致了美國人很仇視日本人,但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不是它的根本利益,太平洋麵積廣大,就算日本全部控制了太平洋,對美國的威脅也沒有來自歐洲的大,所以太平洋戰場美國只是業餘打打。

歐洲戰場才是二戰的主戰場,並且歐洲產生的利益對美國來說是比太平洋大的,所以美國對來說花在歐洲的精力產出的效益會更大些。

在太平洋戰場爆發之前,日本就已經在中戰場陷入了相持接階段,隨後又投入了東南亞,日本的兵力被分散到很多地方,所以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根本不用傾全國之力。


無筆史官


美國早就想打德國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的確是日本坑了德國人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帷幕正式拉開。波蘭在遭到入侵後立即向英法求救,而英法也迅速對德國宣戰。但是此時的英法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統阿爾貝·勒布倫仍舊希望德國在佔領波蘭後能夠繼續向東進攻蘇聯,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

英法當時的戰略是: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不衝著我,我也不動。

而此時德國的盟友日本表示不會摻和歐洲戰事,而美國也發表聲明將繼續嚴守中立,此時的歐洲戰場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是令英法萬萬想不到的是,德國沒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在次年4月攻佔了丹麥和挪威。5月10日 德軍正式入侵西歐,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相繼投降,英法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

可面對著早有準備的德軍裝甲洪流,英法聯軍在戰術上卻一直搖擺不定,導致迅速崩盤。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下海逃往英倫三島,6月14日 德軍進駐巴黎,6月22日法國正式向德國投降。

(德軍進駐巴黎,通過凱旋門)

德軍的一系列騷操作直接打得英軍沒了脾氣,要不是有英吉利海峽的保護,倫敦上空估計早就飄揚著納粹旗幟了。

為了迫使英國投降,德國隨即對英國發動了不列顛空戰,並觸動潛艇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不過英國人並沒有因此而向德國就範,英國皇家空軍最終挫敗了德國空軍,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但是德國U型潛艇的海上封鎖仍舊是讓英國人的日子苦不堪言,於是英國緊急向美國求救。

可美國作為中立國,國內的反戰情緒很高,美國政府也不敢直接援助英國,只能通過正常的國際貿易給英國人輸血。

在美國“事不關己”的態度下,英國人很快消耗掉了所有的外匯儲備,而此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羅斯福深知這場戰爭美國是躲不過去的,一旦英國淪陷,那麼局面對美國來說則更加危險。為此羅斯福不斷遊說國會為英國提供支持,但遭到國內反戰勢力的強烈阻撓。不得已之下,羅斯福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就是把物資租給英國人。

在羅斯福的推動下,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通過該法案,美國向英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2個月之後,在國民政府的強烈請求下,該法案也將中國納入其中。

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歐戰戰場全面鋪開,華府對此高度關注,羅斯福參戰之心已經非常的急切。但此時美國國內的反戰之聲還是很高,而宣戰權又握在國會手中,羅斯福十分為難。

不過歐亞大陸的戰事還是讓美國人有了不少危機感,從1940年開始美國的軍費就大幅提高,美國軍方也密切的注視著日本和德國的行動。

在蘇德戰爭打響之初,德軍一路高歌猛進,德國甚至向盟友日本表示,對蘇戰爭將在年底前結束,德日有望迅速在西伯利亞會師。面對德國人畫下的大餅,日本軍方無不為此歡心鼓舞。

德國人這番話的初衷是希望日本能夠加入對蘇作戰,但日本人此時早已放棄了“北上”戰略。對美英宣戰,然後橫掃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已成為日本既定計劃。1941年7月28日,日本趁法國淪陷之機進而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開始進軍東南亞。

這一時期的東南亞除了泰國以外,基本都是美國、法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日本人的佔領法屬印度支那的行動顯然對美英荷構成了威脅,美國隨即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緊隨其後,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

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而石油又是極為重要的工業燃料,如果沒有穩定地石油供給,一個國家連日常的社會運轉都難以為繼,更別提發動大規戰爭了。

日本的當時石油主要依靠美國以及荷屬印度尼西亞的油田,雖然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之後就組織了大規模的石油勘探行動,但是日本人最終沒能在東北發現石油。因此美英荷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直接將日本逼到了懸崖邊上。

這時的日本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停止戰爭,與美英荷講和,撤出法屬印度支那。

第二個選擇:孤注一擲,對英美荷宣戰,將戰爭擴大化,直接佔領東南亞。

喜歡豪賭國運的日本最後選擇了後者,而德國人在歐洲的節節勝利也給了倭人信心,日本人認為對美國作戰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大日本帝國將續寫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的輝煌勝利,完成鈴蘭制霸天下的野心。

出擊吧,瀧谷源治!

哦,不對。

出擊吧,山本五十六!

1941年12月7日清晨,經過精心的準備,舊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偷襲了美國位於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海軍基地,給美國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

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本土遭到敵人入侵,上一次還是在1813年,美國在“美加戰爭”中被英軍攻陷了首都華盛頓,在那場戰鬥中美國總統府白宮被英國佬一把火給點了。

此後128年間美國本土再未遭受過入侵,直到日本端了珍珠港。

(日本零式戰鬥機飛臨珍珠港上空)

偷襲珍珠港直接引爆了美國國民的憤怒,美國國會次日便對日本宣戰,並將12月7日定為國恥日。

其實美國高層對於日本的行動是非常開心的,羅斯福早就想參戰了,甚至今天很多人都認為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國高層一手策劃的苦肉計,為的就是引導民眾同意加入戰爭。

但是對日宣戰並不是美國的主要目的,對德宣戰才是華府想要的。只是偷襲珍珠港的是日本人,不是德國人,美國一時半會兒也沒有理由對德選擇,只能等著德國對美國宣戰。

好在美國並沒有等太久,僅僅4天之後,德國便主動向美國宣戰了。

在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立刻召見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元首並沒有像傳言中描述的那樣對日本大使暴跳如雷,反而是希特勒對大島浩進行了安慰。元首表示德國會依照《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約定對美國宣戰,他告訴日本老鐵千萬不要害怕。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是德意日於1940年9月27日簽署的正式的軍事盟約,條約中第三條規定:

“三國並承允如果三締約國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

因此根據條約的規定,德國和意大利於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宣戰。

在得知柏林對美國宣戰之後,華府開心的不得了,當即決定禮尚往來,也對德國宣戰,此後二戰正式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戰爭。

雖然珍珠港不是德國炸的,但是美國參加二戰的主要目標就是針對德國,畢竟歐洲與美國的關係更加緊密。而美國高層早在戰前就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將美軍主要精力放在歐洲戰場,先搞定德意,再回頭弄死日本。

(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法國諾曼底地區,拉開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


千佛山車神


如果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估計日、美之間會保持克制儘量避免戰爭,因為美國的重心在歐洲,在德國。但珍珠港事件發生了,這無疑給了美國很大的壓力,雙線作戰,這可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該先打誰?主要打擊誰?美國人又會怎麼做?




日本偷襲珍珠港並非事出無因,早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之時,美國就已經預感到日本會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於是聯合英國、荷蘭對日本採取中止石油貿易。由於日本近90%的石油依靠進口,如果失去了這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無疑會對日本南進策略造成巨大的阻礙。日本要麼中止南下,要麼加緊發動戰爭進軍東南亞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尼)的油田。日美之間圍繞石油問題展開談判,而美國為了防止自己在東南亞處於戰略劣勢,也加緊了向菲律賓輸送部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知道談判已經無果,但依然利用談判做煙霧彈。1941年12月7日由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作為總指揮官,對位於太平洋夏威夷瓦胡島的美軍珍珠港基地發動突然襲擊。




偷襲珍珠港,讓美軍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8艘主力艦,4艘被炸沉,4艘遭到重創,188架飛機被擊毀,2390名士兵喪命,而萬幸的是當時美軍航母集群並不在港內躲過了一劫。珍珠港事件讓日本再也不用遮遮掩掩。12月8日,即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第二天,美國對日宣戰,在亞洲有大片殖民地的英國也宣佈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接著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二十多個國家也宣佈對日宣戰。而軸心國的德、意又對美國宣戰,美國反過來又對德、意宣戰。珍珠港事件後續竟然演變成了一場影響範圍更大更廣的世界大戰有點讓人始料未及。




珍珠港事件讓一直置身事外的美國被捲入這場世界大戰。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遠在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並沒有受到波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始終保持中立狀態,同時又能通過武器買賣大發戰爭橫財。但是,作為美國在歐洲重要盟友的英國此時卻深陷戰爭漩渦,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隔絕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說不定納粹軍旗就要插到英國本土了。德國在歐洲橫行無忌的囂張氣焰無疑深深刺激到了美國,但彼時美國民眾反戰情緒很激烈,而話語權又掌握在國會手中,儘管羅斯福總統很想介入戰爭但也無計可施。


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讓一切不可能變的有可能。本土遭襲震驚了美國人,而隨著德軍挺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美國預感是時候介入戰爭承擔起大國該承擔的責任了。隨著美國對日宣戰,德意對美宣戰,美國的洪荒之力徹底爆發,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數十萬美軍士兵從本土出發開赴亞歐前線。而美國痛毆的第一個對象為什麼不是日本而是德國。




首先,德國是軸心國的帶頭大哥,最囂張實力也最強,都說槍打出頭鳥,打德國不僅可以使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贏得空前名譽,還能為美國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世界認可和擁護。而日本,早在南侵東南亞之前就已經深陷中國戰場,且日本攤大餅式的戰略攻擊明顯後勁不足,對美國來說日本不足為慮,集中精力打敗德國,還能徹底擊垮軸心國的信心。這就是為何美國在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什麼把戰爭重心放在歐洲戰場的原因。


大國布衣


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二戰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幾乎全部都在太平洋戰場。陸航的一半在太平洋戰場。

美國陸軍在太平洋戰場,也有陸軍21個師。只是歐洲戰場陸軍相對多,為61個師。在太平洋戰場為陸軍21個師,海軍陸戰隊6個師,一共27個師。

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這龐大的海軍軍力,幾乎都部署在太平洋戰場參戰。

但是從援助來看,歐洲肯定是重點,二戰美國絕大部分援助,都給了蘇聯,英國,法國等國。在亞洲的援助數量非常少。而且,美軍1943年就開始在太平洋戰場進入反攻階段。同時,美軍對德軍,也是在1943年開始進入大反攻,主要戰場當時是在北非。

美國在歐洲可以通過援助,讓歐洲的盟友包括蘇聯,對抗和削弱德軍。最後,美軍在1944年開始對歐洲進行大反攻。但是,在亞洲,美國沒有可以嚴重削弱日軍的盟友。為此,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只能自己充當主力。

從始至終,都是美軍作為絕對主力,在太平洋戰場殲滅了日本海軍,日本海航,日本航運能力和陸軍一些主力部隊。這一點與歐洲不同,德軍是,美軍,蘇軍,英軍等等共同削弱和殲滅的,特別是蘇軍貢獻很大。


深度軍事


1941年12月7日,山本五十六精心策劃的陰謀終於得以實施,日本飛機偷襲了美國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海軍軍事基地,美國海軍遭到重大打擊。

(偷襲珍珠港)

憤怒的羅斯福將12月7日定為國恥日,並在次日對日宣戰。

幾天之後,羅斯福興沖沖地派遣了大量美軍前往歐洲戰場。

那麼,明明是日本偷襲了美國,為什麼羅斯福反而將戰爭重心放在了歐洲呢?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德國閃電襲擊波蘭開始,美國就開始密切關注歐洲戰事。要知道,當時的歐洲是整個世界的經濟和政治中心,美國想要制霸全球,就必須能掌控歐洲的局勢。

當時的英法兩國,最先對德國在歐洲侵略,選擇了袖手旁觀。在他們眼中,德國作為一戰中的戰敗國,對於自身遭受的一些不平等條約不太滿意,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鬧就鬧吧,只要不鬧到自己身上就行。

然而英法的不作為,卻正中德國下懷。在極短的時間內,德國就佔領了荷蘭、比利時在內的大半個歐洲,眼看著就要統一歐洲大陸,英法兩國才回過神來。

等到他們真正下定決定要和德國作戰時,才發現德國軍隊強悍無比,英法聯軍被打得丟盔棄甲。只能從敦刻爾克撤退,逃亡到英國。而逃亡的代價就是法國全部淪陷。

(羅斯福舊照)

這個時候,一直默默圍觀的美國坐不住了。本來美國是指望著歐洲國家相互消耗國力,最後自己跳出來扮演救世主,從而牢牢掌控歐洲。

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國在歐洲根本就無人能擋,隱隱有著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的勢頭。這樣一來,美國在歐洲還有什麼利益可言呢?

雖然美國一直對英國進行著各方面的援助,但無奈別人德國軍隊實在太厲害,要想保住在歐洲的利益,就必須對德國宣戰了,但是美國能以什麼理由宣戰呢?

這個時候,日本人送來了“溫暖”。

作為德國在亞洲的盟友,日本的實力自然不容小覷。但不幸地是,日本卻一腳踩在了泥潭裡。中國軍隊的韌性,讓日本根本難以抽身。

(山本五十六舊照)

日本本來就是一個資源極其貧乏的島國,在中國戰場上耗了幾年之後,戰爭儲備完全不夠了。石油快沒了,美國也慢慢停止資源出口了,補給都快跟不上了。所以,日本才選擇了冒險的“南下”策略,到東南亞去掠奪豐富的資源。

之所以說是冒險,是因為東南亞諸國早成為了美國還有歐洲一些國家的殖民地。日本想要繼續侵略,實現自己的野心,只能選擇和這些國家開戰。因此日本選擇了對美國進行偷襲。

但可惜的是,雖然日本想法很不錯,也確實打擊了美國的海軍力量,但是想讓美國傷筋動骨,那是遠遠不夠。

日本的冒險舉動,終於讓美國人找到了參戰的理由,美國渴望參戰太久了。

任何一次戰爭,都牽涉到了利益以及資源的重新分配,更何況還是世界大戰。日本的舉動,不僅能讓美國保住自身在歐洲利益,還能夠參與資源利益的重新分配,對美國而言,真是一場及時雨。

在美國眼中,日本只是個彈丸小國,本來自身資源就匱乏,其主力部隊還陷在中國戰場上。只要美國持續在背後幫持中國政府,讓中國拖出日本的腳步,既能消耗日本的國力,還能讓中國這頭睡獅繼續受創傷,保持沉睡。這簡直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而反觀歐洲戰場上的德國,不僅工業已經高度發達,經常能發明一些戰場上的新式武器。而且最關鍵的是,陸軍部隊實在太過於兇殘,如果沒能及時遏制,恐怕會對美國非常不利。

因此,美國明確了先歐後亞的作戰策略。先重點解決掉了歐洲戰場上的大敵德國,回過頭再收拾身心俱疲的日本。

從結果來看,顯然美國的策略是相當正確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美國其實對二戰局勢早有自己的判斷,之所以遲遲不對德國日本動手主要是在等待介入的時機,日本偷襲珍珠港只能說是美國參戰的一個誘因

一戰結束後歐洲大陸對德國發起了瘋狂的報復,以法國為首的協約國對德國索要了數額龐大的戰爭賠款,1921年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列出一份賬單,德國需向協約國賠償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這份戰爭賠款即便是放在今天那也是一筆天文數字,德國的老百姓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這也為日後希特勒的崛起埋下了伏筆。1939年德國經過多年的準備和隱忍利用閃電戰迅速佔領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當時的西方世界彼此各懷鬼胎,在戰爭開始初期英法雖然對德宣戰但是形式感卻大於實際,因為當時波蘭的鄰國就是蘇聯英法本意是想禍水東引,但是怎奈蘇聯技高一籌,在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正是因為這份條約讓波蘭成為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也正是因為這份條約為蘇聯爭取了備戰時間。

而蘇聯之所以要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其實是有自己考量的,因為在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國、法國、納粹德國、意大利四國首腦率先在慕尼黑會議上籤訂《慕尼黑協定》,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臺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同時也極大的助長了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囂張氣焰,更引起了蘇聯人的警惕,所以才有後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誕生。

看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二戰前的整個歐洲大陸彼此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考量,日本專心在亞洲搞侵略,德國在歐洲開疆拓土,英法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在歐洲推行綏靖政策,面對各自為戰的西方世界美國自然沒有必要引火燒身,坐山觀虎鬥就成了美國在戰爭初期最好的選擇,因為無論誰是勝負一方其實都是幫美國剷除了一個對手。

正是因為英法隊友的出賣捷克割讓了大片領土,然後德國對波蘭形成了包圍緊接著波蘭淪陷、丹麥淪陷、挪威淪陷、荷蘭和比利時等半數歐洲國家接連投降,這個時候英法才意識到德國的目標不是蘇聯而是自己。

但是面對德軍在歐洲大陸的閃電戰英法顯然準備不足,無論是在戰略戰術還是戰鬥意志上英法完全處於劣勢地位。

法國的馬其頓防線形同虛設沒有擋住德國的鐵甲洪流,英國遠離本土作戰的士兵面對強大的德軍早已無心戀戰,因此締造了世界戰爭史著名的“敦刻爾克大逃亡”(官方說法是大撤退),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佈向德國投降標註著二戰進入到了一個極其困難的時期。

(德軍通過凱旋門)

此時的歐洲除了海峽對岸的英倫三島和蘇聯,整個歐洲大陸已經都在德國的掌控之內了,同時英國也開始了近現代史最為艱難的歲月。

因為當時德軍的優勢在於陸軍相對來說海軍和空軍相對偏弱,所以英倫海峽就成了保護英國的最後一道屏障,德國為了迫使英國投降發動了世界戰爭史規模最為龐大的“大不列顛空戰”,當時除了英、德兩國之外,英國的同盟國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但是龜縮一偶的英軍在面對德軍的進攻時只能是被動防守,所以在萬般無奈之下英國開始向美國求援。

當時的美國因為戰火併沒有燒到本土,再加上歐洲國家曾經對美國的欺壓,雖然美國很多民眾都是歐洲的遠親,但是在內心當中美國的民眾還是希望政府保持中立,不要過早的介入到戰爭中去。

美國政客之所以漠視歐洲的處境其實還有自己的小心思,當時的西方美國雖然在一戰後成功崛起,但是在面對這些老牌西歐強國面前彼此差距依然不太明顯,如果美國想要成功崛起就必須要把歐洲這些老牌強國踩在腳下,所以讓歐洲繼續內耗就成了當時美國對外政策的唯一選擇,事實的結果證明美國當時所奉行的這種政策是正確的,英國人在德國圍攻之下國力迅速衰敗,在這之前英國是向美國購買物資,但是打到最後英國外匯儲備早已空虛,美國又假裝好人把物資免費送給英國,其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繼續加大英國和德國彼此的內耗,或者換個角度想其實美國就是藉著英國的手在消耗當時勢大的德國。

正是因為美國的援助英國才頑強的抵禦住了德軍的進攻,希特勒也感覺到佔領英倫三島的目標短期內是無法實現的,所以迅速改變作戰計劃進攻的方向轉向了歐洲大陸最後一個國家“蘇聯”。

此時的希特勒已經預感到自己已經是四面楚歌,也知道美國是不會無限的縱容德國不斷的強大起來,他把與美國之間的戰鬥當成了自己最後的決鬥,但是在這之前德國要做的就是拿下蘇聯,所以1940年6月22日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開始了全面進攻。

進攻蘇聯其實對於德國來講其實就是一場豪賭,當時美國的總統羅斯福也知道蘇德戰爭基本上是五五開,但是如果蘇聯打敗德國那麼美國將失去一個讓自己國家崛起的機會,所以羅斯福當時參戰的決心其實是十分急迫的,因為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總統想要參戰這件事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決定的,所以他需要等待一個契機。

當時的蘇聯可以說是腹背受敵,既要防範遠東地區的日本也要防範強大的德國,所以蘇聯當時的軍隊的部署是極為分散的,這也導致了在與德國作戰初期前沿部隊一潰千里的局面發生。

但是當時德國也有危機感因為當時對於德國來說也怕腹背受敵,因為德國進攻蘇聯可謂是拼盡了全力,如果美國突然對德發動攻擊那麼希特拉的處境將會是極其危險的,而且從所有的情報彙總來看美國對德宣戰其實是早晚的事情,如果德國一舉拿下蘇聯那麼德日的佔領區將會連成一片,到時美國即便是國力再強也難同時抵禦德日的聯手進攻,所以牽制美國就成了當時德日達成的一項密謀。

因為從蘇德戰場的局面來看希特勒認為打敗蘇聯其實只是時間問題,德國最擔心的其實還是美國,而現在希特勒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所以鼓動日本出兵牽制美國為德國爭取時間就成為了首要任務。

其實日本當時有“北上”和“南下”兩個戰略,在蘇德交戰前期其實日本已經成功的利用北上策略把蘇聯半數主力部隊吸引到了遠東地區,雖然這次交戰日本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但是也成功的把蘇聯主力吸引到了遠東地區,為德軍進攻蘇聯也做出了自己的犧牲。

咱們在說說南下政策,當時的美國如果想要馳援歐洲和亞洲所以依靠的就是其強大的海軍,因為當時的戰場主要還是以艦炮為主,並沒有現如今這種超視距攻擊武器,所以無論是兵力運輸還是物質補給都需要強大的海軍進行護航,所以日本自然把美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列為了主要目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

(濃煙滾滾的珍珠港)

對於珍珠港事件其實歷史上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美國故意而為之,另一種是日本真正的偷襲了珍珠港。

可以說珍珠港事件徹底的激怒了美國民眾,曾經以反戰為主的情緒逐漸被憤怒的情緒所取代,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聲明。幾日之內,德國依照《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回應。

(盟軍諾曼底登陸)

美國之所以對德國首先開戰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美國和日本相隔一個遼闊的太平洋,美國想要進攻日本本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因為日本和德國盟友的關係美國很可能還會受到德國的攻擊,所以要想打敗日本首先先要消除德國這個隱患。

第二,當時的歐洲是世界的中心,當時的蘇聯已經對德國進行了大舉反攻,如果此時美國選擇攻打日本勢必會喪失控制歐洲的先機,如果讓蘇聯人解放了全歐洲勢必會影響美國的在這些國家心中的地位,所以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美國也必須先要協助歐洲國家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一切。

第三,當時的美國在戰爭中大發橫財,雖然為自己積蓄了大量的財富,但是無論是實戰經驗還有戰術素養都與英法俄等國有著不小的差距,與其去和日本進行單挑相比還不如聯合英法俄等大國群毆德國來的穩妥,美國的對外準則也一直遵循著"用最小的代價,追求最大的利益"所以聯合其他國家群毆德國完全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世界淺談


二戰期間,在美國人眼裡,日本就是一個列島,所有資源都需要進口和掠奪,是鼻屎之國,疥癬而已。


而且從31年盧溝橋事變起,十年來在中國的佔領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國就像是個爛泥潭,讓日本無法輕易脫身。

美國自認為,撥給中國的那些援助,完全可以阻擋住日本吞華的步伐,只要中國不倒,日本在亞洲就會永無寧日。


歐洲則不然,是美國工業產品的市場,也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更是美國人精神文化宗教思想的發源地,那是他們夢裡的故鄉。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美國放手不管,那些土地、資源、人才和市場將會被納粹德國佔領和獲取,將會形成一個超級大國,與美國抗衡。即使不主動打擊美國,但只要限制貿易往來和人員交往,那麼美國也將會損失慘重,直至奄奄一息。

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與其仰人鼻息,不如只爭朝夕。與其聽之任之,不如與命運抗爭。既然閉關鎖國就是等死,何不主動出擊求得一生。

至此,美國向德國宣戰是順理成章,做了精心準備,必須要這樣做。而對於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對日本宣戰,則是既來之則安之,順勢而為,不得不為。


新文化街男孩


假如德軍的戰鬥力是100的話,那麼日本最多也就是個5。日本也就在亞洲欺壓這些落後國家,到了歐洲連最弱的歐洲列強意大利他都敵不上。美國是業餘時間打的日本,跟本就沒瞧上他。

戰後美軍解密了二戰一切文件,有人剖析美軍可能是故意讓日本偷襲珍珠港,找一個參戰的託言,由於在戰前兩邊都問過美國,美國說自己“偉大光榮孤立”,假如半路參戰難免失信於人。日軍偷襲的前兩天(也就是告訴美國在太平洋軍演),美軍調走了珍珠港的一切主力戰艦,只留下三艘重巡洋艦和幾十艘戰略艇。醫院被提早告訴,撤走一切非重病病人,而且在本土運來了大量血漿。最諷刺的是被日本炸沉的三艘巡洋艦,被撈上來兩艘都修好了,參加了日本的受降儀式。

珍珠港事情之前,美軍現已通過了徵兵法案,歷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正規軍。日本不過是先下手為強而已,以為可以儘量的拖住美國,沒想到擁有聲稱世界第二海軍的日本居然和世界第一的美軍實力相差數十倍。

謝謝大家的閱讀


溪風332


提及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想了解當時美國為什麼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打德國了?

就不得不追溯到令人驚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段殘酷的歷史。

這個問題需要分兩個層次來回答,首先說說為什麼先打德國。

通過對當時的歷史考察和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德國挑起二戰時間在先。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意、日三個國家挑起的,德國卻是最大的元兇,那麼德國為何會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呢?

話說,一戰時期是以德國失敗而告終的,如果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倒也不至於讓德國大動干戈,關鍵是當時的世界五大巨頭(英、法、美、日、意)有點欺負人,經過漫長的討論之後,簽訂了一個合約。

合約規定簡直讓德國受了奇恥大辱。

一是讓德國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

二是讓德國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在非洲的,英、法、比利時瓜分;在太平洋上的,像俾斯麥群島、帛琉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都歸日本了。三是對德國軍事進行限制。

規定,德國陸軍只能保留7個師,不能超過10萬人,坦克、重炮都不能有,甚至不能有重機槍;

德國海軍不能超過1.5萬人,潛艇、航母、戰列艦都不能有;德國不能有空軍,飛機全都毀了。

最後,德國根本無力承擔鉅額的賠款,更是連德國賴以生存的機器設備、生產、生活用具都拿走了。導致德國嚴重的通貨膨脹,小孩子把馬克紙幣當玩具玩,當積木擺。

在這種重壓之下,造成德國對體系的強烈憤慨和極度不滿,於是在 1939年 9月1日 德國進攻波蘭, 9月3日 英、法對德宣戰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而德國與蘇聯接壤,被擊潰後容易落入蘇聯的控制,這對美國非常不利,因此,大戰初期美國的戰略方向是以德國為首要目標的。

但美國並沒有直接參與二戰,也沒有正面對德國宣戰,而是採用援助英國、蘇聯的迂迴戰術,讓德國疲於兩線作戰,耗損德國的兵力,最後達到從幕後牽制德國的目的。

二、偷襲“珍珠港”屬於意外事件。

日本是在二戰爆發兩年後,1941年12月7日零晨開始偷襲美國珍珠港的,純屬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意外事件,半路殺出來的。

據史料記載,中國曾將“日本可能偷襲珍珠港”的情報告知了美國駐華大使,希望通過他轉達給美國政府。

當時的駐華大使並不相信中國在情報方面的能力,雖然認為不可能,但還是將這一信息上傳給了美國政府,但是往後卻沒了迴音。

美國當時並沒把日本放在眼裡,只是採取禁運、制裁令等方式想讓日本屈服。

但是,令美國沒預料到的是,區區一個小日本居然敢“先發制人”,竟然連夜偷襲珍珠港,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美國。

並於12月8日開始對日宣戰,至此日本將美國正式捲入二戰,所以,同日,美國也順便對德國和意大利正式宣戰,從幕後轉到幕前。

三、德國實力遠強於日本。

因為德國科技技術強,對美國構成的威協最大。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德國是二戰的領頭羊,當然得先打德國了。

但是美國面對德國,不可能硬打硬拼,所謂的攻擊是做了長遠規劃的,而且與各國盟軍一起打的,甚至美國都沒用直接派兵就擊敗了德國。

再來說說美國全力攻擊的問題。

美國對日本的太平洋戰爭,是獨立打下來的,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的那些航母、戰列艦和艦隊的造價以及人員明顯比投往西歐的那幾個軍的坦克裝甲車輛要昂貴得多。

而且還對著日本廣島直接扔了原子彈。

大家都知道原子彈是有國際法規的,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允許隨意使用的。

據史料記載,這是歷史戰爭中,唯一一次使用了原子彈,可見美國對日本的惱怒已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

其實,當時的美國處於四面楚歌的局勢,一邊親自上陣、惡戰頻頻,一邊幕後支持、戰略轟炸,哪個都是來者不善,都不能輕易放過。

只是在二戰的不同時期,面對歐亞東西兩個不同的強敵,所採取的戰略戰術不同罷了。

相比較而言,還是對日本的攻擊力最大。直至今日,美國仍然對日本具有極高的警惕性。輕重一看便知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對美不宣而戰。8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稱1941年12月7日是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國會參眾兩院分別以82:0、388:1的票數通過決議,對日宣戰;與此同時,英國對日宣戰。12月9日,中國對德、意、日宣戰。12月11日德、意對美宣戰,隨後美國對德、意宣戰。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高潮。

從時間上看,美國先是對日宣戰,三天後才對德宣戰。而且,美軍在太平洋上幾乎是單挑整個日本海軍,所以不存在題主所謂的“美國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國”之說。

從後來的戰爭發展來看,這個說法就更加站不住腳。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及其後續作戰行動結束後,在1942年,美軍進行了杜立特空襲東京,以及轟炸名古屋、橫濱、神戶等一系列作戰行動。之後的幾個月裡,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戰役、瓜島戰役相繼打響。

而美軍參與歐洲北非的戰事,則是到了11月8日,英、美、加三國軍隊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地登陸,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艦到岸”的大規模登陸作戰。而美軍與德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手則是在1943年2月19日-23日的凱塞林山口戰役,而在這個時間,歷時半年之久的瓜島大戰已經打完了。

所以這個說法完全可以換過來,是美國不全力攻打德國而是先去打日本。原因很簡單,歐洲方向有英國、蘇聯,給他們物資他們就能撐住,而太平洋上美國幾乎是單挑日本,雖然日本的海空力量在戰爭前期已經被消耗殆盡,但是還是獨自戰鬥到了最後,因為到了後期,美國只能一個島一個島地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