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為老園區注入“強心劑” 智慧改造助老產業“脫胎換骨”

傳統產業偏舊偏重,土地資源緊缺,新產業亟待培育……東麗開發區是老牌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歷了27年發展後,也和很多傳統產業聚集的園區一樣,面臨很多“成長的煩惱”。新動能從哪裡來?老產業如何升級?東麗開發區立足優勢,抓好手中“底牌”,藉助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契機為園區發展注入“強心劑”,走出一條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智能升級看好“汽車”大文章

一大早,記者就跟隨奧特貝睿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坐上了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工程師也由此開始餓一天的測試任務。開出公司廠區,開到園區主路,看到“無人駕駛測試路段”的標識後,工程師一按方向盤上的按鈕,汽車就切換到了無人駕駛模式。


新技術為老園區注入“強心劑” 智慧改造助老產業“脫胎換骨”

奧特貝睿公司測試工程師在路上進行無人駕駛汽車測試


一路上,這輛銀灰色的SUV汽車可以智能識別紅綠燈,“看到”前方車輛還會自動減速,或打轉向燈、換道、超車,一系列“操作”都和“老司機”一樣嫻熟。坐在後排的工程師王翰林抱著電腦,盯著座椅靠背上的顯示屏,不時調試著各種數據。


新技術為老園區注入“強心劑” 智慧改造助老產業“脫胎換骨”

奧特貝睿公司測試工程師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數據調試


一般情況下,他們每天要跟車測試四五個小時,而這幾天,測試任務就更重了,因為即將舉行的第三屆智能駕駛挑戰賽上,東麗開發區內將設置體驗區。王翰林說,到時候他們會指定上車地點並提前設置好幾個終點,供市民選擇。“除了今天到的“技能”,像自動避障,自動超車之類的本事,這輛車都會。市民也可以親身體驗一下傳說中的無人駕駛了。”

奧特貝睿公司的創始團隊來自軍事交通學院,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冠軍”隊伍。在前兩屆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中,他們表現出眾,更是唯一全程跑完高速公路賽的賽隊。以大賽為契機,團隊最終也將公司落戶在了東麗開發區,定位為製造、研發基地。公司CEO、聯合創始人彭永勝回想起第一屆世界智能大會,團隊正在準備成立公司。


新技術為老園區注入“強心劑” 智慧改造助老產業“脫胎換骨”


“這個位置離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很近,另外規劃成天津市的一個自動駕駛開放測試路段,所以就在這個地方成立了公司。”這些團隊當初看好的優勢,也正來自於東麗開發區幾年來圍繞自身優勢的“精耕細作”和“超前佈局”。

東麗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區域面積只有7.91平方公里。受制於可再開發土地資源的稀缺以及大量低效產能企業,發展面臨著困境。怎樣才能“突圍”?“我們傳統的汽車、零部件產業佔比42%,以我們的中國汽車研究中心為龍頭,緊緊把握住了這次智能升級的契機。”在東麗開發區工委書記、主任宋立夫的辦公室,他指著牆上掛著的衛星圖,介紹起園區內呈“中”字型的無人駕駛測試路段,介紹起圍繞這條路的一系列規劃:“利用開發區去年已經建成的5.35公里的開放道路,進一步的提供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與此同時我們再拿出104畝地,作為承接相關產業的載體區域。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零部件企業在東麗集聚。”


新技術為老園區注入“強心劑” 智慧改造助老產業“脫胎換骨”

宋立夫介紹園區規劃


憑藉著奧特貝睿公司強大的研發設立,公司2018年正式落戶後就迅速發展起來,如今已經擁有80人的研發團隊,和長城、北汽等多家國內知名主機廠合作,聯合開發各個場景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實力領跑行業。“我們跟一家環衛企業跟做做重型的環衛車的自動駕駛。還有無人礦山。還有鋼廠,前兩天我們全球首臺的鋼廠內部的物資轉運的無人平臺,那就是我們做的。”與此同時,不少園區內傳統的汽車加工企業,也都成為了奧特貝睿的合作伙伴。“比如說我們正在研發一款低速共享汽車,車輛的製造就是園區裡面一家企業配合完成的。他們原來就是幫助乘用車的車企做車輛的設計和樣車的製造,正好我們可以結合起來。”彭永勝說,他可以看到園區也在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加速招商引資,一個新的產業聚集圈正在逐漸孕育。

智慧改造老產業“脫胎換骨”

和這家充滿朝氣的新企業相比,奧特貝睿公司相隔不遠的天津市金橋焊材集團有限公司可是園區的老住戶了。金橋焊材落戶東麗開發區20年,與園區“同生共長”,也見證著身邊的鄰居來來走走。金橋焊材從1999年起始終位居行業龍頭,2018年公司年產焊材140萬噸,佔據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雖然擁有穩固的“江湖地位”,但集團黨委副書記李紅梅坦言,作為傳統加工製造企業,他們也面臨發展瓶頸,最高峰時公司員工達7000多人:“原來我們前幾年一直說說,每天一開門是‘三個一百萬’。一個一百萬就是人員工資,然後一百萬就是能源消耗,還有一個一百萬就是國家稅收。”

隨著工業機器人、自動化、大數據等智能技術不斷更新迭代,金橋焊材也看準了這條出路,幾年來不斷苦練內功,每年的研發投入在6000萬元以上,“三個一百萬”也有了新的變化。在公司廠區內,全新的智能車間正在加緊設備調試,高揚的機械臂,先進的智能生產線,都讓人對這個傳統制造產業刮目相看。投入使用後,生產效率將提高五倍,人員降低70%。

“比如說我們的焊絲原來有切拔絲、鍍銅等一系列工藝,都分佈在不同車間,車間之間還需要來轉移這些成品。”李紅梅說,新車間引入了現代技術,更是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了再造,將建成一個大的智能車間,集成各種高速的生產線。“未來整體車間都有一個控制中心,能源消耗等一系列數據是能瞬間採集的,對於提質增效減低成本是有一個很好的抓手。我們去年集團實現了80億產值,今年我們給自己定下目標是爭取達到90億,到“十三五”末邁進百億集團。”對於公司發展的未來,李紅梅充滿了期待。

騰籠換鳳換出轉型動能

如今漫步在東麗開發區中,綠蔭掩映中廠房鱗次櫛比,並擁有高端住宅、大型超市、幼兒園、藍白領公寓等配套設施,高度的產城融合度可以為人才創業興業提供便捷條件。

“東麗開發區北京南站。全程軌道交通。我們有兩條地鐵線,四個地鐵站。在區位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距離機場很也極其有利。”宋立夫說,東麗開發區也有自己的“優勢”,要把這些利用起來,做足京津冀協同發展這篇大文章,把手裡的牌打好。

說起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宋立夫表示,要結合區位特點,盤活低質低效廠房用地,打造“立起來的開發區”,同時導入專業的產業運營商,推出一批特色園區:“今年在汽車產業板塊,以汽研中心為龍頭,包括愛瑞孵化器和很多新的項目落地。在醫療器械產業這個板塊,以蘇州醫工所打造孵化轉化的龍頭效應的基地,以醫療器械園14萬平米的工業廠房載體作為承接區。在新材料產業,以中航裝甲這個項目為龍頭,拿出了70畝地,準備建5.6萬平米的一個載體、園區,落地新材料、石墨烯相關的項目。在檢驗檢測行業,今年檢驗檢測園正式開工,6萬平米左右。通過特色產業園這些標準化的廠房去吸引和導入北京溢出的產業資源。”

新動能不斷聚集,傳統產業加速提升,築巢引鳳,騰籠換鳳。東麗開發區的轉型之路也越來越清晰。

(海河傳媒中心蹲點調研組 記者 谷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