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的舊時光
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國王,什葉派領袖霍梅尼上臺。霍梅尼對外主張“輸出革命”,呼籲伊拉克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遜尼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然而,當時剛剛掌握最高權力的薩達姆也不是吃素的,原本他正在進行國內政治清洗,正好伊朗給他送了一個轉移國內矛盾的機會。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發出“向伊朗發動總體戰爭”的命令。當天,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伊拉克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
戰爭打了兩年,伊拉克眼見佔不到便宜,便準備接受沙特提出的和平計劃。這個“和平計劃”包括兩伊停火,支付700億美元給伊朗作為賠償,由海灣阿拉伯國家提供貸款。當時伊拉克軍隊已經處於守勢,薩達姆侯賽其實也很想結束戰爭,已經宣佈支持這個計劃,但伊朗卻拒絕了。那當時伊朗為什麼拒絕呢?
因為戰爭是伊拉克率先發起的,但是現在伊朗軍隊處於攻勢,鬥志昂揚,不但把伊拉克軍隊趕出了伊朗境內,還攻入了對方境內。此時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伊朗一方,伊朗“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非常想贏得這場戰爭,如果贏了戰爭,他的地位更加鞏固,伊朗在中東也將成為真正的老虎。而且還能夠輸出革命,解放他的什葉派兄弟們。伊拉克就會成為伊朗的附庸甚或領地。
征服伊拉克不僅可以使什葉派的許多聖地處於伊朗的控制下,它還將大大地提高伊朗在整個地區和全世界的威信。霍梅尼曾公然設想,如果把伊拉克併入伊朗,其他海灣國家也會在伊朗革命的成就下和他們聯合起來。
他已經採取步驟命令霍伊尼哈和朝聖者組織利用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聖的機會,作為宣傳伊朗,鼓動科威特、巴林和黎巴嫩什葉派居民鬧事的手段。霍梅尼非但不想停止戰爭,反而把此時伊朗軍隊的勝利看成是在國外推動伊斯蘭革命、在國內扼殺不同政見的手段。基於上述原因伊朗拒絕了沙特提出的結束戰爭的“和平計劃”,這使伊朗錯過了以最有利的條件結束戰爭的機會。
此後伊朗對伊拉克發動了一次次的進攻,伊拉克也對伊朗進行反攻。戰爭非常慘烈。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度發展,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和制裁,伊朗武器裝備缺乏,後勁不足。為彌補這個不足,伊朗拼命擴充軍事戰鬥人員。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迅速擴張到2000萬男女大軍。這支準軍事組織開始在堅持繼續戰鬥之中發揮了核心而重要的作用。儘管缺少訓練和裝備,而且絕大多數是毛頭小夥子和自願參戰的老年人,但伊朗在教士集團的宗教精神煽動下體現出集體狂熱精神。
他們自願以人海戰術進行衝鋒,或者徒步衝入地雷場用身體掃除地雷,這讓伊拉克軍隊感到震驚、困惑和不知所措。伊拉克軍隊面對伊朗的人海戰術,則以毒氣還擊。造成伊朗重大人員傷亡。最終依靠精神信仰和人海戰術的伊朗也沒有辦法打敗伊拉克,隨後伊拉克得到大量外援,於1988年2月以後轉入反攻,並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伊朗最終也精疲力盡,難以為繼。接受了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兩伊立即停火、以談判解決爭端的598號決議。而伊拉克本早就想體面結束戰爭,對此決議毫無異議。在聯合國的調解下,1988年8月20日伊朗、伊拉克正式停火,終於結束了這場被認為用現代化武器打了一場三十年代的漫長的戰爭。
明德山人6998
兩伊戰爭,是冷戰結束后海灣地區爆發的最大規模的戰爭,歷時八年的持久作戰讓海灣兩個曾經富裕的國家變得一敗塗地,甚至至今無法恢復當年的雄風,而那場八年之久的戰爭,理論上本來在中途就可以得到停止。
兩伊戰爭在八年的時間裡也歷經多重波折,從伊拉克的主動進攻(1981-1982年),到伊朗的反擊(1982-1984年),再到歷時近四年的相持對抗,再到最後一年伊拉克的反攻,雙方都曾佔據過主動權,但也正因為雙方都曾經佔據過主動,也造成了戰爭中途面對很多人期待的停止戰爭,戰爭的一方始終因為主動權尚在而拒絕放手,造成了戰爭的進一步延續。
1982年在兩伊戰爭開始的兩年之後,雙方本來可以贏來一次停止戰爭的機遇,歷經兩年的作戰,伊拉克的進攻全部失敗,戰線被重新退回到兩年前的邊境狀態,伊朗蓄勢反攻,在這一期間國際上展開了調停工作,畢竟在這一年的國際上的動態實在是不太平,南美洲有馬島戰爭,中東地區有第五次中東戰爭,海灣地區有兩伊戰爭,非洲各地更是戰爭不斷,雖然大範圍的戰爭讓歐美國家和亞洲某國得到了巨大的軍火利益,但多個產油國爆發戰爭在經濟上也對國際造成重大影響,外界更希望兩伊戰爭能夠儘快停止,面對著海外的聲音,一向強硬的伊朗也表示出了和談的“態度”,但為什麼已經處於被動地位的伊拉克卻拒絕接受?
原因在與當事雙方都想讓戰爭立刻停止,但根據各自的需要,卻都想以體面的身份收場,可偏偏戰爭的局勢根本達不到雙方所期望的那個境地。
在持續兩年的反擊入侵作戰中,伊朗雖然成功將伊拉克軍隊趕出國內,但兩年的戰爭也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伊朗雖然表示願意和談卻提出了上千億美元的賠款和領土要求,而這恰恰是伊拉克不能接受的,前兩年的戰爭不但讓伊拉克血本無歸,並開始欠下了外債,又怎麼可能選擇接受賠款和領土要求?戰爭只能持續,可以說1982年雖然有和談的機遇,但根據綜合形勢,雙方根本談不到一起。
隨後的六年完全陷入到了同類型的惡性循環當中,雙方都覺得自己有解決戰爭的可能,都覺得戰爭會在未來某一段時間立刻結束,甚至為此採用了各種方式,例如直接遠距離轟炸對方的油田產業,頻繁在波斯灣上演襲船戰!相互攻擊波斯灣來往的油船,更有意思的是,由於雙方最高領導人都是在1979年左右上臺,進入戰爭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國內矛盾,在出於立威的目的下,反而誰也不會主動選擇退步,直到八年後精疲力盡的兩伊只能以兩敗俱傷的方式收場。
遼寧資深球迷
兩伊戰爭的起因是兩國邊境上的一條河,叫做阿拉伯河。阿拉伯河在兩國曆史上一直存在領土爭議,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為了解決這一爭端,率先在1980年進攻伊朗。
戰爭開始的前兩年,伊拉克佔據主動,伊朗被動防守,伊朗也因此而喪失了許多國土。到了1982年的時候,伊朗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發動反擊,不僅奪回了失去的領土,還佔領了伊拉克的領土。
戰爭進行地非常殘酷,兩國傷亡數百萬,經濟損失上上千億美元,直接使兩國的經濟發展嚴重停滯。本來兩個發展地還不錯的國家,因為戰爭而蒙受大局損失,在1982年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都不想再打下去了。
伊朗率先提出,只要伊拉克賠償7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伊朗就握手言和,退換已經佔領的伊拉克領土。但是伊拉克在這場戰爭不僅損失慘重,國庫空虛,民生凋零,而且還欠下了鉅額外債,如果再賠償伊朗700億美元,這是伊拉克萬萬不能接受的。
對於伊朗來說,雖然自己作為被侵略國,但是如果得到伊拉克的賠償,以此為基礎進行戰後重建,雖然也是吃虧,但總比繼續打下去要好得多。但是現在伊拉克不同意賠款,就談不下去了,於是戰爭只能持續下去。
這一打又是六年。這期間,雙方你來我往,交替佔據主動權。但是持久的戰爭將雙方都消耗殆盡,1988年的時候,伊朗在欲戰不能的情況下被迫接受了聯合國的停戰協議,而伊拉克隨後在喪失了佔領的領土之後,也被迫同意了停戰,“兩伊戰爭”就這樣在以兩敗俱傷而收尾。
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傷亡和被俘近50萬人,伊朗傷亡和被俘近110萬人。兩國的軍費開支加起來達到了2000億美元,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了6000億美元。這場戰爭直接將伊拉克從富裕國家變成了貧窮國家。而伊朗則發展停滯,基礎設施破壞嚴重,經濟計劃被迫倒退20到30年。
“兩伊戰爭”不僅僅是領土之戰,也是伊斯蘭教內部派別之戰,同時也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民族之戰,但歸根結底是不必要的戰爭。現如今,也許兩國人民都在反思這場戰爭發生的意義,也在懷戀戰爭以前的生活,誰知道呢。
圍爐煮酒話春秋
兩伊戰爭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發起的,直接原因就是兩國圍繞阿拉伯河的利益糾紛,外部原因就是美國支持伊拉克。這場戰爭從1980年9月開始,伊拉克大舉進攻伊朗,伊朗奮起反抗,兩年內伊拉克軍隊被伊朗趕出了本土,這其中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作戰勇敢,以敢打敢拼著稱。
此時薩達姆提出停戰,並願意賠款700億美元。但伊朗政府不同意,因為伊朗政府認為戰爭的主動權已經轉到了自己手裡,於是提出1000億美元賠款,以及伊拉克割讓土地的要求。此時的伊拉克不但沒有達到戰爭目的反而元氣大傷,於是薩達姆段然拒絕,戰爭繼續。
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戰爭主要在伊拉克境內展開,但是伊朗也推進乏力,雙方互有勝負,反覆拉鋸,真正進入消耗戰的節奏。
最後兩年,伊拉克又開始反攻,貌似主動權又到了伊拉克手中。在整個兩伊戰爭期間,雙方都認為自己能贏,一旦略佔上風就不願談判或要價苛刻,所以陷入了死循環,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直至雙方都筋疲力竭,國力大損才罷手。
毒刺劍客
當時是霍梅尼上臺,霍梅尼知道如果這場戰爭贏了會怎麼樣,如果贏了周圍其他海灣的國家都會和他聯合起來,而且還能提升伊朗在全世界的威望。
因為在當時伊朗軍隊是攻,伊拉克軍隊是守,氣質昂揚的伊朗士兵不但把伊拉克的士兵從伊朗的境內趕了出去,還攻擊到了對方的境內。
就因為這些原因當時伊朗就拒絕了伊拉克的賠款。
而且在最後伊朗還是輸了。
歷史看官說
當時伊朗並不差錢,它要的是伊拉克割地求饒,是要在阿拉伯世樹立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