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歷潘氏在歷史上武勇文秀各領風騷


瑞安歷潘氏在歷史上武勇文秀各領風騷



瑞安歷潘氏在歷史上武勇文秀各領風騷


瑞安潘氏始遷於唐,盛名於宋後。馬嶼一甲承傳北宋開國名將潘美后裔,潘唯武翼郎“敕建五鳳樓”,程門弟子潘旻身世成謎。明代“書宗”姜立綱留存的二方墓誌皆書九里潘氏,太僕寺卿孫衣言題匾潘靜齊“深明大義”,潘步雲立“五品軍功”恩及祖父。近代有潘鵬助葉挺建獨立團,北伐大戰汀泗橋、賀勝橋克吳佩孚主力成“鐵軍”戰將。另外,潘氏尚有巾幗奇女,潘紅瑛傾城傾國嫁帝王為妃,潘婉秀秀外慧中詩書傳情留世等,武勇文秀,各領風騷。

 潘美后裔綿一

潘旻身世尚成謎

瑞安潘氏,據《瑞安縣誌·氏族門》記載:橫山鄉巖頭,先人潘謀襄於唐天寶間,因閩蠻變亂,自長溪赤岸遷入本邑;前裡鄉之九里,先人潘建於五季時,自福建避亂遷此;章安之藤岙,始遷祖孝寧來自汴京(今河南)。此外,尚有東山之下埠,始祖源仁於元至正時徙東皋等,其源頭支派眾多。

在舊56省道將近高樓時,有一村名潘山,據《瑞安市地名志》記載,“相傳昔有官吏潘某墓葬山間,故名潘山”,據說此為潘氏的發源地之一。記者尋訪時,卻被村幹部告知:潘山已無一戶潘姓人家,前頭2公里處的56省道邊馬嶼一甲村居有眾多潘姓。果然,一甲村現任村委會主任潘傳忠說,全村1300多人,潘姓約有250多戶、1100多人,約佔80%。其始遷祖正是潘孝寧,據一甲《潘氏宗譜》記載,此公頗有來頭,生於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系北宋開國名將潘美之孫。

歷史上的潘美(925—991),在北宋開國之初追隨宋太祖趙匡胤屢立戰功,被封為韓國公,死後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武惠。因在雍熙三年(986年),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由此之故,在《楊家將》等相關的小說、演義中,潘美被改名為潘仁美,醜化成一代權奸,恐怕為千古奇冤!一甲村潘氏31世孫潘傳榮不無委屈地說,先祖為潘美之孫,常被人指罵為“奸臣後裔”,應該不會有假。

據一甲潘氏最早撰於宋淳熙年間的《潘山潘氏族譜序》記載,其始祖潘孝寧“超然謝爵(棄官不仕),秩遊四方,自號清河遁客”,於宋大中祥符戊申(1008)遊至瑞安藤岙雙山築室而居,並“作亭數楹,匾曰雙泉盤隱,邦人以潘塘命其地”。潘塘或即今馬嶼潘山村所在地,飛雲江上游橫貫其前,想必其時風光秀美。但始遷祖“清河遁客”潘孝寧沒有想到,其後裔累經飛雲江洪災洗劫,其潘氏族譜就有某“全家遭宣和甲辰(1124)洪水之患淪沒無存”的記載。或正因此之故,倖存的潘氏後裔不得不上移下遷到附近的一甲、東源村等地。

潘山潘氏至第八世出了一個潘唯。據記載,此公登寶祐元年(1253)右(武)科進士,官任台州吳都寨巡檢,後擢升“武翼郎淮東都統”。按理說,此官不大(宋朝曾定武臣官階53階,第42階為武翼郎),其譜中卻有“敕建五鳳樓,下有鳳池。今獨有遺址存,墓前建有神道坊額”的記載,至於為何“敕建五鳳樓”及其作用,則別無記載,其後裔也不知其詳。幾年前,潘山曾發現幾塊古石材,其中一塊刻有“潘公神道”字樣,或者就是其墓前坊額。此人可能就是《瑞安市地名志》所載“潘某墓葬山間”之官吏,即潘山之由來。

瑞安潘氏在古代最著名首推潘旻。據《瑞安市志》記載,此公“自幼志向高遠,博覽群書,下筆滔滔不絕”,曾同謝佃、鮑若雨同到洛陽受學程頤,其論學問答編入《程氏全書》,因見北宋末年政治混濁而隱居不仕,宋理學大師朱熹著作的《伊洛淵源錄》亦載有他的事蹟。

但因志書沒有明確其為何方人及生卒年,便有了不同的版本。潘山潘氏宗譜記載他為潘孝寧的六世孫,生於宋嘉祐三年(1058),死後葬潘塘,其子移居樂清清江渡。而九里《潘氏宗譜》則記載為潘建的六世孫,生於宋天聖四年(1026),沒有後代。瑞安宋時受學程門的潘旻應該只有一個,潘山與九里的《潘氏宗譜》記載孰是孰非,依然成謎,或者期待有心者,到樂清清江渡尋訪有否潘旻後裔或可見分曉。

瑞安歷潘氏在歷史上武勇文秀各領風騷


 “書宗”二書潘氏墓誌“太僕”題匾“深明大義”

據九里《潘氏宗譜》記載,其始遷祖潘建,原籍河南,唐末入閩,官為閩王王審知家令,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為避五季之亂,由閩長溪赤岸遷安固十都東山觀霞浦隱居。

九里潘氏後人潘永樞曾回購一塊流失的《潘氏虎掌庵記》石碑,碑文上書自潘建七世孫潘京“由孝廉官拜武翊邑大夫”,死後葬虎掌山始,其後十二世均葬於此。此山“距城東北二里,彌望若接青冥”,被稱為近雲峰,“其峰稍下,窈然夷廣,相傳因虎坐而掌距其地”,故名為虎掌之原。原來“虎掌庵記”系潘氏後人煞費苦心,在“虎掌之原”建屋四間,為祖先守塋,取名為“虎掌庵”。據記載,此山現介於牛伏嶺村與下沙塘村之間,難怪至今牛伏嶺村人仍稱其為“九里山”。

東山觀霞浦潘氏傳至第十六世潘鳳,於元至正八年(1348)始遷九都九里,此公生有三子,名為潘春、潘復、潘起,分居東、中、西三堡,各堡又分三房,從此子孫繁衍,聚族成村。據其後裔潘永樞介紹,在新中國成立前,東堡、中堡、西堡三村只有7戶他姓人家,其餘均為潘姓,號稱“九里潘”,至今已約有15000人。

到明朝時,九里潘氏已相當有名。“安陽有潘稱世族”,署名中順大夫太僕少卿、被譽為“一代書宗”的姜立綱(撰並書)在《故簡庵潘府君墓誌銘》中讚道。至今我市發現的二方姜書墓誌,皆書九里潘氏,另一方是《明故潘處士墓誌銘》,今作為文物均收藏於玉海樓內。

至清代,九里潘氏出了一位潘秉坤,號靜齊,時官為太僕寺卿(未赴任)的邑人孫衣言為其題《贈靜齊潘君匾額》曰:深明大義。據時為刑部主事的清末大儒孫詒讓撰寫的《行實》記載,此公“幼以家貧輟學為農,性剛直,好義,既長嫻武”。清咸豐十一年(1861),金錢會進攻瑞安城,此公發揮武藝之長,“奮勇平賊獲功”,被多統軍提督獎以八品頂戴。同治元年(1862),“發逆犯瑞安,隨官軍剿寇有功,又檄加五品頂戴,入平陽協鎮左營效力”。到同治七年(1868),制總李瀚章臨溫檢閱,以為他“技藝嫻熟、戰功卓著”,奏以守備擢補並賞戴藍翎。“蓋吾鄉以武功起家者,以君為稱首焉!”孫詒讓稱。

步雲立“五品軍功”潘鵬成北伐戰將

無獨有偶,同在清咸豐十一年和同治元年“平賊”、“剿寇”建功的潘氏後人,還有潘步雲。據記載,此公少應武童試入武學,後入溫州左營戰兵效用。因在平定平陽金錢會和“發逆”(太平天國義軍)中率壯兵“奮勇當先立功”,被授予“五品軍功”,並升任溫州左營把總。

九里《潘氏宗譜》收錄有兩道有關潘步雲的聖旨,因其軍功之故,分別加封潘步雲的祖父、父親為“武德佐騎尉”,加封其祖母、母親為“宜人”。由此看來,孫詒讓先生稱潘秉坤為“武功起家者之首”或者有點言過其實。

而在近代,以戰功著名的九里潘氏還出了一位北伐戰將潘鵬。

據《瑞安市志》記載,潘鵬(1887—1959),幼好學,為邑庠生。清光緒三十年(1904)赴南京應募入清軍綠營,任文書。不久,考入江蘇淮陰講武堂。1908年,入雲南新軍,任蔡鍔秘書及副官。民國二年(1913),蔡鍔推薦他入北京陸軍大學第六期,與蔣介石同學。畢業後,在北洋政府任連、營長等職。1924年,南下廣東,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三十四團,協助葉挺創建獨立團。1926年5月,潘鵬作為獨立團副團長兼參謀長隨團參加著名的汀泗橋、賀勝橋之戰,打敗軍閥吳佩孚主力,並乘勝追擊,直抵武昌城頭。在北伐戰爭中,葉挺率領的獨立團,戰無不勝,打出了軍威,贏得了“鐵軍”的光榮稱號,葉挺被破格晉升少將,潘鵬等指戰員亦分別受到嘉獎和晉級。

盧溝橋事變後,潘鵬調任浙江雲和團管區司令,麗水師管區和永樂師管區副司令、陸軍少將,後晉升中將。內戰開始後,解甲歸田。

由此,在九里提起潘鵬,均被稱為“潘司令”。在九里民間,還流傳有一個“潘司令”喝退孫傳芳的故事。據說有一次,潘鵬迴歸故里,縣長呂律畏其名頭,嚇得逃到平陽去。其時,孫傳芳部隊路經瑞安,聽說該部搶劫、抓壯丁等無惡不作,鄉人請潘司令出面,得約法三章:從瑞安南門到九里地界,不得擾民、不得抓壯丁。據說該部隊經過時不斷打探“九里過了嗎”“九里過了再搶”。

紅瑛嫁帝王為妃婉秀秀詩書傳情

塘下鮑田有村名上潘,據上潘《潘氏源流記》載,其始遷祖潘知恭(號宏宗)系潘建九世孫,與“九里潘”同宗源出東山觀霞浦,但遷居比“九里潘”還早了九世,於南宋大定元年(1162)遷居上潘。

潘知恭到上潘時年僅25歲,9年後生女紅瑛。此女長大後傾城傾國,“23歲時被入選皇宮德配南宋第三帝光宗為妻”。由此,上潘的潘氏始祖一躍而成為國丈,門庭日盛,子孫繁榮,故把三孫分為上、中、下三房,分別為上潘、中潘與下潘。幾百年後,倭寇入侵,二十多年不斷地騷擾、燒殺搶擄,眾多民房廟宇化為灰燼,村民四散逃亡。倭亂過後,潘氏後裔重返家鄉,大房後裔重回上潘重建家園,中潘的二房後裔則失去了蹤跡,三房後裔回到下潘時,見全村已成荒坦,為生存計,只得冒充池姓遷入附近的前池村。由此,國丈的潘氏後裔就只剩了上潘。據說,下潘遷入前池的一房祖上留下遺訓,不可與上潘房聯姻(因血緣同出一脈之故)。

瑞安潘氏在古代的奇女子還有女詩人潘婉秀。據《瑞安市志》載,潘婉秀(1470—1538),南社鄉雙峰裡(今屬飛雲)人。夫趙裕為瑞安庠生,後為金鄉衛掾,潘氏留家中奉養婆母。勞作之餘,以詩寄情,前後所詠70餘首,輯成《扣機集》,現僅流存18首。

“俯仰乾坤大,何須較長短。從教書一寄,空使淚千行。芳草綠如恨,落花元自忙。暫停機杼事,一笑倚蓬窗。”這首《春日書懷》,讓一位織女的思春之情躍然紙上。再如《戊午(1498)中秋》:“去年今夜同君酌,今夜君同何處筵。唯有廣寒宮裡月,年年不改舊時圓。”再如“一抹閒雲似水流,西風吹老鬢雲秋”、“紈扇未能收玉篋,寒聲無已到金鄉”等,往往寄情於物,借景生情,滿腹相思凝成一串串清雅、傷感的詩句,頗有李清照遺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