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你還會保留一些傳統的好習慣嗎?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你還會保留一些傳統的好習慣嗎?

1

如今電子版書籍那麼多,你還會選擇閱讀紙質書籍嗎?

關於這樣的問題在近段時間內有不少人提出,我在頭條平臺中也不斷地受到這類問題邀請。

的確,越來越多的電子版書籍充斥著傳統書籍的市場,傳統紙質書刊也因互聯網時間的到來而受到衝擊。

我們無法否認電子版書籍的盛行有它的優勢所在,相比紙質書籍來說,電子版書籍更加便捷。

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之後下載相應的閱讀APP,人們不論置身於何處?在什麼時間段裡?只要想閱讀打開手機,便能看到想要看的書籍。

我自己也會選擇很多的電子書籍來看,除去便捷的理由以外,還有其它的兩個原因:

一個是電子版書籍的種類越來越多,可謂是古今中外的都有。對於需要大量閱讀的人群來說既能夠剩下好多錢進行閱讀,又能夠及時找到需要看的書,並有立馬實現閱讀某本書的願望。

不必再像從前那樣要麼到書店購買,要麼網上下單,都需要等待上段時間後才能閱讀。

二是電子版的書籍從傳統“看”的方式,增加了一種“可聽”的模式。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來進行閱讀。

比如說我們可以利於晨練時間、早晚洗漱時間,包括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們都可以用“聽”的方式閱讀書籍。

那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是一個人在家裡的情況下,我還會在做家務的時間來進行聽書。

這些看似不起眼兒的碎片零散時間加起來可是不得了的,我曾計算過若你真能利用好這些碎片時間的話加起來至少有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之間。

若是生活節奏比較快,想要閱讀,但又沒有太多時間的朋友不妨試一試這樣的閱讀方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你還會保留一些傳統的好習慣嗎?

2

電子版書籍有那麼多優勢,紙質書籍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當然說了不少電子版書籍的優勢後,也許會有朋友質疑紙質書籍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其實不然,無論電子版的書籍有再多的優勢,我想對於真正喜愛閱讀的朋友來說,他們並不會因此而“拋棄”紙質類書籍。

原因在於電子版書籍再怎麼方便也無法替代紙質書籍一頁一頁翻看的感覺,那是一種能夠使人浮躁的心靈靜下來的一種方式,且能夠給人們一種實實在在積累的感覺。

我自己之前會覺得閱讀電子書籍記筆記比較方便,只需要把覺得不錯的內容複製、粘貼,之後再進行存檔就可以了,但是隨著我用這樣的方式做筆記一段時間之後。我卻發現看似很快捷的方式其實並不利於記憶,而且被運用到的概率並不高。

因此快捷並不代表很實用,很多時候給人的感受卻不如“好記心不如爛筆”那樣看似“笨拙”的方式更實在一些。

對於一些工具類的書籍來說還是紙質書籍便於學習和查閱。

其實很多便捷式的途徑就如同是把門外漢的我們領進門的一種方式。

就如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到過的那樣,我的一個好友因上下班途中喜歡聽小說而愛上了閱讀,自己自發的在網上購買紙質書籍來看的故事,這就是新型方式與傳統方式互相接合後的一種好的形式。

那就我個人而言,當看完一本不錯的書籍後的,我仍然會選擇購買紙質版的書籍,之後把它們放到書櫃裡,沒事的時候翻來出來看一看。

對於喜歡閱讀的朋友來說看著書櫃裡一本本閱讀過的書籍來說會在某一瞬間感受到一種心靈富足的感覺,而那樣的感覺絕不是否金錢能夠給予得了的。

其實現如今有很多人已經感覺到了電子書籍的弊端,不利於保護視力是大家公認的,我就不多說了。

容易使人分心,無法專心閱讀是目前很多人都發現電子書籍的一大弊端。

就拿我個人來說吧,儘管我在閱讀電子版書籍時已經很特意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專心閱讀。不過每次微信有人給我發信息時,還是會忍不住的去看一看。

即便我在開免打擾的情況下,如果看到不錯的內容需要記錄的時候,在APP切換的過程當中也會忍不住地去看看其它內容,在無形之中還是無法進行專心的閱讀。

那我有一些朋友在工作時候也會選擇打開手機的免打擾模式,或者把一些容易干擾我們的電子產品給關閉掉。

像大家所熟知的董卿,她進書房一般都不會帶任何的電子產品,包括手機在內。

而很多名人,比如說汪涵,陳道明,他們平日裡使用手機的頻率也不高,想必他們熱衷於讀紙質書籍也是排除外界干擾,能夠使人心靜的原因之一吧。

我想無論是任何媒介的閱讀形式都是為了讓我們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大家根據個人在某個階段的需求靈活選擇閱讀的方式就好。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你還會保留一些傳統的好習慣嗎?

3

一味追求快捷、省事的生活態度在不斷地侵蝕著我們的身體。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寫道:26歲的瀋陽姑娘小薇,經常肚子腫大、疼痛難忍。被家人送去醫院檢查後,發現肚子裡都是腹水,被確診為胃癌晚期。

小薇是廣告公司的策劃,每天三餐都不定時。更關鍵的是她最愛吃重口味的食物。麻辣燙、酸辣粉、水煮魚天天吃得不亦樂乎。

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讓她常常胃痛,扛不住了就吃點止痛藥。直到腹部凸起,一到晚上就痛得受不了,才告知家人。

然而這一些都顯得有些為時過晚了,在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後,小薇的病情並沒有絲毫的好轉,最終不幸離世。

她的主任醫師說,小薇並沒有胃癌家族史。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是主要的病因。

讀到這樣的故事之後,讓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今點餐的方便性,只要下載點餐APP,只要不是生活在偏遠地區的朋友,大家想吃什麼就能夠吃上什麼。

這看似是為我們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務方式,正在悄無聲息的侵蝕著我們的身體健康。

我們也不難發現生活中很多得了疾病的朋友往往都是生活不規律,飲食習慣不好的人群。

其實再便捷的送餐模式,再好吃的某一家餐飲,我們一旦經常吃也會感到很膩味的感覺,要不怎會有“只有家裡的飯菜吃不厭煩”這一說法。

之前工作很忙碌妹妹對於解決吃飯問題一直都選擇在外面吃一口,或者是點外賣回家吃的方式。

不過當她把想吃的都吃了一個遍之後,我和她發視頻時往往看到她要不端碗麵,要不給自己炒碗飯,並對我說還是覺得自己做的東西好吃,哪怕是簡單的一碗麵而已。

她的感受我也有,起初自己一個人住時,多做幾頓飯就覺得有些厭煩了,於是就開始點外賣,可說實在的也就只能吃上三次而已便覺得有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最終等到自己的廚藝提高一些之後卻再無到外面吃的衝動了。

我的一些好友也有同感,隨著年齡漸長,隨著在外面就餐的新鮮勁一過便願意自己學習下廚。儘管開始不熟練,可大概是因為大家會在空閒時間裡交流一些同類話題的緣故吧,反而會增加做飯的興趣。

這也讓我聯想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雖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可我們無法否認等到新鮮勁兒一過了之後,人們還是會從中找出一些弊端來,反而更加喜愛傳統的一些能夠讓我們提高生活品質,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方式。

閱讀如此、飲食如此、包括之前很多朋友提到的社交方式簡單話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