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混沌理論解不開股價之迷 未來不可測你該怎麼辦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林肯

坤鵬論:混沌理論解不開股價之迷 未來不可測你該怎麼辦

這幾天的文章,其初衷源於要尋找股市不可預測的堅實論據,萬萬沒想到陰差陽錯地讓我又看到了一片認知新天地。

今天,坤鵬論就來聊聊階段性的心得體會,也算是個淺層次的內化與總結,當然,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看待未來。

想想,如果對未來都不再焦慮和恐慌,還有誰能打得倒你呢!

一、複雜性科學猶如一盆澆頭冷水

在我看來,複雜性科學的誕生,無疑給驕傲自大的人類當頭澆了一盆冷水,讓我們明白,自己管理複雜性的智力能力是有限的,而大自然和人類社會比人腦不知要複雜多少倍。

特別是複雜性系統的非線性特徵,一個小的變更,甚至小到無法察覺的變更,都可能引發大的差異。

同時,它也讓一直以來用計算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科學習慣,產生了動搖。

如今,人類面臨著全球型社會挑戰:金融危機、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全球疫情,沒有哪個話題單純與某一特定學術領域精確對接或單純聯繫。

通過對複雜性科學的學習,坤鵬論發現,無論多麼微不足道的簡單部分,一旦拼湊在一起,就有可能讓整體呈現出不可預知的新特徵、新變革、新問題。

從古代市場到單細胞生物變形蟲,從蜜蜂蜂巢到複雜的人類大腦,從城市發展到經濟危機,我們身處的世界就是一部關於複雜性的百科全書。

坤鵬論:混沌理論解不開股價之迷 未來不可測你該怎麼辦

二、用混沌理論預測股價不靠譜

1.股價的隨機漫步

股價隨機性這個概念,最先是由法國數學家路易斯·巴舍利耶在1900年提出的。

他首次提出了金融資產價格服從對數正態分佈的假設,並假設股票價格服從布朗運動(物理學中分子微粒所做的一種無休止的無序運動)。

這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隨機漫步理論和有效市場假說的共同源頭。

1905年《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如何預測喝醉的人所走路徑的文章,基於該篇文章,隨機性這個概念被命名為隨機漫步理論。

20世紀60年代,金融學家阿諾德·穆爾和尤金·法瑪對1951年~1958年和1958年~1962年期間的股票價格做了統計分析,他們發現,每日的股價之間只有3%的相關性。

這也就是意味著,每日股價的總體方差只有3%能被歷史模型解釋。

而這個發現意味著在預測股市時,過去的價格基本沒有太多參考價值。

並且,股市這個複雜性系統,其中的主體們異質性很強,特別是人性和認知上的異質性,人人各不相同,千差萬別,這就導致股價經常會非理性波動,就像格雷厄姆所說:“大多數人有投機或賭博的固有傾向,即屈從於希望、恐懼和貪婪,因此,大部分時間裡普通股價格會表現出非理性的和過度的上下波動。”

而彼得·林奇早在大學期間就發現,“很難將有效市場假說(股市上的一切都是‘已知的’,價格總是‘理性’的)和隨機漫步理論(市場的起起落落是非理性的,完全不可預測)結合起來。”

對於股市波動性的一個更加完整的解釋則是:

市場是由理性力量和與之相抵消的非理性力量共同發揮作用的一個複雜性系統。

當理性力量驅使市場向公平價格移動時,投機和恐慌等非理性力量則使市場偏離理性價格,這些非理性力量導致爆炸性的非線性,使得市場變得無法預測。

而在複雜性科學的學習中,我們還知道了正負反饋迴路的作用,而投機和恐慌是有著正向反饋迴路的非線性力量,股價上升幅度越大,就有越多的投資者想買股票,從而使市場進一步上升,一直到突如其來的牛轉熊時刻,價格下跌從而開始新一輪的恐慌性拋售,引發市場暴跌。

2.強悍的混沌理論也沒轍

自從混沌理論誕生後,一些經濟學家就開始試圖利用它發現股市預測之秘籍——股價預測方程式。

因為,前面說了,從股價的行為表現看,它們對過去稍微有點記憶,也就是那3%的相關性,而且貌似還受一定規則的約束。

這樣的統計結論讓人們有了一種推測,股市不僅是一個複雜性系統,且還可能受到深藏其中的某種模糊的混沌作用驅動。

還記得坤鵬論之前介紹的混沌理論嗎?

天氣雖然是一個混沌系統,但它還是受自然法則的約束,所以短期的天氣預報有著合理的準確性,推此及彼,如果股市真的存在混沌,那麼它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可預見的。

而且對於預測來說,如果能猜中3%,那就相當於100%的神準。

多麼令人興奮的推論!

關鍵聽上去還相當的靠譜!

如果在股市中也能找到混沌結構的相似原理,那麼,這個或這些個原理將成為金融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如果有人掌握了這個或這些個原理,並懂得如何將其應用於市場,甚至搞出相應的數學方程式,那他必將從巴菲特的頭上摘下股神的桂冠,戴在自己的腦袋上。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數學家開始進軍華爾街,無疑他們滿懷信心地認為混沌理論已經開始散發出誘人的金錢味道。

那時候,不少以此為目的的公司紛紛成立,同時,金融巨頭也不吝巨資招募專家或是直接投資相應的公司。

花旗集團聘請了赫赫有名的精通非線性關係的英國數學家安德魯·科林,瑞士銀行則成為了“預測”公司的主要投資者,這家公司是由物理學家多伊納·法瑪和諾曼·帕卡德在聖菲研究所之下創立的,此二人在大學求學時就致力於混沌理論的早期研究。

有了金主的資助,再加上對未來財富的強烈憧憬和預期,科學家們日以繼夜地工作著,他們從大量的歷史數據中挖掘股市的混沌結構模型,並創造出了數百個非線性方程式。

但不難發現的是,這樣的套路還是陷入了還原論,也就是用歷史數據創造出方程式,再拿它們去運算驗證歷史數據,最後從中發現結果或調整後的結果可以匹配歷史數據的候選方程式,並將其設定為支撐理論的公式。

最善捕風捉影的媒體也興奮了起來,著名的《商業週刊》、《投資》等權威雜誌,開始花費大量篇幅討論混沌理論和投資的關係, 甚至將混沌理論吹捧為投資管理行業的未來大救星。

但是,只要冷靜地旁觀和審視就會發現,這種相當高科技的探索,其實和以前的技術分析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從歷史股價中找到並開發出能重複使用的數學模型。

結果呢?

反正至今為止,還沒有人窺探到股市中混沌結構模型的影子,甚至連根毛都沒找到,股神的桂冠依然牢牢地戴在巴菲特的頭上。

當然,對任何事物全盤否定都是不客觀的,對任何事物持消極、反對、抵制的態度都是十分愚蠢的,最終會掉進自己挖的臭水溝裡。

不過,現實告訴我們,就算股市中真的存在著市場行為法則,但在現有技術水平之下,它們還是相當複雜,並深藏不露的。

聖菲研究所的研究員約翰·卡斯蒂認為:“儘管股票的收益確實表現出一種混沌結構,但它偏離純粹隨機形式的程度很可能太小,以至於我們不能將其有效地應用於任何旨在打敗市場的預測方案中。”

另外,不要忘記複雜性系統還有著強大的適應性特質。

退一萬步講,即使有人找到了管用的股市創富方程式,但隨著人們在實際中用它賺錢,其有效性必然將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因為“金融行業,秘密是一件稀缺商品。”

而且,不要忘記的是,股市是零和博弈,有買還要有賣,有賣還要有買。

假設有人用方程式發現某個時間點市場會上漲,他們肯定會集中在那個時間點到來之前買入股票,隨著這個發現被越來越多人知道,股價自然會水漲船高,這樣,即使真到了那個時間點,股價確實高了,但隨著大量投資者要賣出獲利,很快就會將股價賣到一個新低接一個新低,最終只有少數跑得快的賺到了錢,大部分人還是淪為韭菜。

這樣的簡單道理,讓所有股市預測成為了一種悖論。

1996年《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名為《烏雲下的混沌》的文章,將混沌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描述為“沿著一條漆黑的衚衕前行。”

同時它還總結道:“從宿命論的混沌學中賺錢的最好方法是給混沌學著書立說。”

再後來,科學界終於承認了一個現實,那就是混沌理論只算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子集,只能被應用到物理學體系的一個有限分支上,比如:天氣和流體漩渦,它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已被證明失敗!

所以,不要相信任何打著混沌理論販賣投資秘技的人,他們基本上算是100%的騙子。

坤鵬論:混沌理論解不開股價之迷 未來不可測你該怎麼辦

3.複雜性科學可以嗎?

那麼,要不要期望複雜性科學會揭開股價之謎?

坤鵬論同樣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複雜性科學尚處萌芽,更多是發現了表象,但如何為人所用,還有漫漫征途,特別是所有複雜性系統都具有自組織、適應性、自升級等特性,儼然遊戲中遇強則強、自己還能練級的大BOSS,讓人總有種”剛剛聽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裡追究“的悵然若失。

而且,隨著全球交易引來無數國家的新投資者,電腦化的交易所加快了交易速度,以及投資者想出聰明的方法來設法擊敗市場等現象的出現,這個市場正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可預測。

三、懂越多,眼越明心越亮

通過對複雜性科學的學習,坤鵬論越來越理解,芒格為什麼推崇儘可能多去涉獵各個學科,為什麼要“去學習各學科中所有的重要道理”。

因為複雜性科學基本就涵蓋了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電子學、信息科學、天文學、氣象學、經濟學等多學科。

而芒格自己就涉獵了數學、物理學、氣象學、哲學、法學、經濟學、金融投資學等,被巴菲特尊為把他從猴變成人的老鐵,被投資圈稱為老而近妖的大師。

芒格表示,好的投資決策屬於那些能夠自我構建跨學科思維模式並善於進行整體性、多樣性思考的人。

他認為,各個學科是相互交叉的,而且彼此在交叉的過程中都得到了加強。

一個愛思考的人會從每個學科中得出非常出色的思維模型,在這些重要的想法中相互借鑑,產生融會貫通的理解。

在這個方向上深耕的人,正在逐步掌握普世智慧,而那些固執己見於某個學科的人,即便能夠成功,也只是曇花一現。

為了更清晰地說明他的觀點,芒格用了一個形象的名詞描述這種想法的交叉結構:格柵模型。

“在你的頭腦中有很多模型,”他解釋道,“你應該把你的經驗,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獲得的,分類安置在這個格柵模型中。”

於是,格柵的圖案很快就成為了投資界耳熟能詳的說法,成為芒格投資哲學的一個簡單快捷的識別標誌。

坤鵬論:混沌理論解不開股價之迷 未來不可測你該怎麼辦

另外,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曾提出過“個人構念論”的觀點。

個人構念即由個人過往的見識、期望、評價、思維等所形成的觀念。

當遇到相同或者相似場景時,一個人的腦海裡就會呈現出他以往的經驗來對該問題或者場景做出快速判斷。

當你的認知能力很低時,腦海裡的個人構念就會趨向於單一,缺乏彈性。

因此遇到問題時,你的個人構念所提供出來的對策就很狹窄,但卻成為了你的全部,你誤認為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對策,沒有其他可能。

當你的認知能力高,見的多、識的廣,讀的多、經歷豐富,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你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驗,你的個人構念就會越豐富、越飽滿。

在同樣的問題面前你便不會只是執著於一種答案,而是有幾種可能的答案。

這就是之前坤鵬論在《你的思維模式註定了你在股市的輸贏》講過的超越二元論的三元論、多值論,乃至無窮論。

四、金融就是信息揹著錢四處遊走

金融其實做的是信息生意,金融主要由信息驅動,信息就是金融市場的能量,投入一定量的信息,就相當於投入能量,必然會對金融市場產生擾動,使其產生漩渦和漣漪。

這是坤鵬論這幾天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心得體會。

金融與信息密不可分,就是信息揹著錢四處遊走,它們可以相輔相成,也可以狼狽為奸。

所以,做離錢近的財經媒體是個絕妙好生意,金融不死,它就永生,因為金融永遠需要它為其提供信息,注入能量。

否則,沒有媒體的信息能量,金融就會變得流動效率低下,而金融獲利靠的就是財富的流轉速度。

五、我們該如何應對未來

1.投資永遠要謹慎

儘管人類發現了複雜性系統,開創了複雜性科學,但至少截到2019年5月7日為止,股價還是隨機漫步的,那麼為隨機事件下賭注絕對屬於冒險行為。

就像沃倫·威弗所說:”傾家蕩產的最好方法是你認為自己已經發現了概率遊戲中的規律。“

坤鵬論以前曾專門討論過賭場與股市的區別(《股市到底是不是大賭場?》),確實,它們在經濟原理上是一樣的,在數學原理上也有諸多類似之處,除非是長期的市場上漲,股市短期獲利和賭博無異,同樣是一場零和遊戲,一個投資者贏,必然贏的是另一個投資者的輸。

如果算上手續費和稅,一旦交易頻繁,就像小刀割大樹,不知不覺中,零和遊戲變成了必輸的遊戲。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投資者,最先戒除的就是,想知道未來的股價怎麼樣!

因為這個問題至今還無法回答!

我們根本不用理會那些號稱神準的”股市預言家“,因為他們再牛,也沒獲得諾貝爾獎吧?

我們更不要聽信分析師和專家的預測與推薦,按他們的說法,市場的機會到處都是,如果你信了並投入金錢,接著就會痛苦地發現,市場的機會確實到處都是,但基本都是往坑裡掉的機會,區別就是坑大還是坑小而已!

券商分析師每天可以發佈上千份研報,多的時候一個星期十幾場路演,裡面有幾十條投資線索、邏輯,上百個看好的公司。

可是其中90%都是美麗的謊言,一旦買入,大部分會讓你淚流滿面。

有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預測的錯誤驚人,它們揭示更多的是預測者的心靈,而不是對未來的預測。

投資從來不是靠在市場上勤奮就能贏,甚至這種勤奮基本和你賠錢的機率相等——越勤奮越虧。

投資股票的最明智做法就是買入股票並持有,因為高回報率只有在跨越牛市和熊市的較長時期後才能取得。

2.越愚昧越相信預測

愚昧是虛假預言、封建迷信、偏見以及其他專制工具滋生的土壤。

比如:人類在股市預測上基本寸功未立,但這並不會阻止人們繼續從事預測,並且每年從中賺取幾千億美元的收入。

而抵禦被預測蠱惑的最佳疫苗是認知,且只有認知,這個認知還不能是別人講的,必須是自己徹底內化於心的。

坤鵬論發現,到了股市,許多人的固執讓人難以理解,你建議他要看股票的PE、ROE、負債率等指標,但他基本都當耳旁風,該怎麼買還怎麼買,即使大虧特虧,他也只歸咎為運氣不佳,中國股市耍流氓,從來不會反思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

這證明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

所以,坤鵬論這幾天猛寫複雜性科學,開始也有些猶豫,這麼長的文章,這麼多名詞與新知,肯定不合大多數老鐵的胃口,基本上屬於費力不討好的事。

而且,確實有人留言責問,你好好的股票不寫,為什麼和我們講這些沒用的東西!

再三思想鬥爭之下,初心還是讓坤鵬論堅定地把文章寫出來、發出來,只求增長自己的認知,同時和有緣人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也正因為有著寫作的壓力,坤鵬論對複雜性科學的學習格外賣力,正是這種高強度的輸入,狠狠地夯實了坤鵬論對於未來不可預測的信念。

坤鵬論:混沌理論解不開股價之迷 未來不可測你該怎麼辦

3.漠視預測,let it be!

坤鵬論深信,身處複雜性的社會,複雜性的股市,未來的可能性是多樣的,有可能好,也有可能壞,人生之路會有無限多可能的未來,每個都像無法預測的岔路口,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當下去無謂地焦慮未來,純屬瞎耽誤功夫。

德魯克曾說過:“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我們的預測企圖只能使我們正在做的事受到懷疑。”

美國前任CEA主席、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坦承認,“過去30年中美國經濟政策的最大失誤之一就是過分相信預測能力。”

同樣,股市這樣的複雜性系統,一樣不可預測,那麼花那麼多精力、時間,甚至是金錢去探尋不可知的未來,又有何意義?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保羅·安迪瑞森曾做過一個實驗,結果證明,完全沒有任何信息的投資人,賺的錢多於不斷得到信息的人,同時,對股票價格變動茫然無知的人,賺的錢也比受到媒體影響的人多出了1倍以上。

另外,我們還要漠視悲觀主義者”永久熊“的觀點,他們的眼中永遠只有烏雲密佈,對他們來說,每起金融事件都是崩盤和毀滅的信號,甚至連經濟良性增長在他們看來,也能成為經濟過熱並導致超級通膨的信號。

過往,無數悲觀主義者不斷預言”明天藥丸“,但明日復明日之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好好地活著。

對了,還有一種更具蠱惑性的神秘論者。

這類人天生就認為世界上總有什麼神秘的人或物,暗中操控或擺佈著這個社會。

從相信“共濟會”、“骷髏會”到相信艾滋病人放針頭,再到相信世界末日謠言,這些言論的傳播者中總是充滿著他們的身影。

正因為這些和陰謀論一樣很難證偽,所以坤鵬論不能斷言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就從人生態度的角度看,相信神秘論並沒有多少好處。

比如:相信股市中有著神秘力量操縱著股價,你信了,自然就會從心裡投降、放棄,陷入宿命論,再也不學習、不研究,長此下去,人也就快廢柴了。

4.未來未來,活好當下

看到這裡,有老鐵估計會產生疑問,既然未來不可測,難道我們只能坐吃等死嗎?

錯!

我們要明白的是,今天發生的事情會對明天產生影響,明天發生的事情又會影響後天,以此類推。

起碼10年內,未來可能的事情會或多或少受到當前存在條件的限制,因為未來可能性的範圍從當前呈扇形伸展到遙遠的未來,對從今往後的若干年,有理由假設未來會與現在十分相似。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無法預測未來就輕視未來,我們必須思考將來可能發生的情景,相應地修改計劃,同時繼續制定未來的計劃,否則就是愚蠢至極。

我們也不能對所有預言熟視無睹,因為其中部分預言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環境信息,不一定是將發生的,而是可能會發生的。

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選擇了什麼樣的未來信息作為行動指南。

我們要學會如何從大量錯誤的並且經常危言聳聽的預言中尋找有用的建議,不管它是一個警告,還是一個機會線索。

當然,未來從來就不是什麼早晚都在等著我們的固定事物,唯一真實的事就是現在。

當我們從複雜性科學中知道未來“一切皆有可能”,而混沌、湍流等現象的存在,更讓我們明白,即使再渺小、再不起眼的因素都有可能讓未來翻天覆地,那麼當下的意義就愈加重要,因為現在的努力會密密鑄成一面抗衡未知風險的堅強盾牌,未來的不可預測對每個人都一樣,關鍵在於到時候誰更有能力抗得住,其實這就是競爭適應性。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亦或者是企業,競爭適應性越強,其處於生態系統的位置就越高,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競爭性世界裡要想存活,就必須不斷爬到更高處才行。

但是,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競爭適應性是靠一天天的點滴提升鑄就的。

強大的複雜性系統能夠一直強大,關鍵是它自組織能力和適應性強。

人也是複雜性系統,所以要想強大,也必須要自我管理,自我奮進,自發地學習和努力,再加上面對紛繁的外部世界,主動適應,不斷實現自創新、自升級。

一個人要想在未來有所發展,甚至成功,任何預測都沒有卵用,因為他根本無法知道自己會走進哪條人生岔路,也不知道哪隻蝴蝶會產生效應,更不可能預知所處的社會將湧現出什麼……

但是,我們可以堅信的是正向反饋迴路效應,成功孕育了成功,好會更好,最初的些許成功可以產生自信和信用,從而使人得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努力地去實行成功,哪怕就是一點點的小成績,也會讓你下一次更優秀些,積少成多,集腋成裘,人生一樣可以複利。

一個人要想在未來有所發展,甚至成功,還在於他能不能不斷追逐機會並贏得相對於競爭者的優勢。

而且,機會不管大小,總是更多存在於現在而不是未來。

所以,德魯克在他的《管理學》中建議:“戰略決策者面臨的問題不是他的組織明天應該幹什麼,而是‘為了做好準備應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今天應當幹些什麼。’”

《管理未知》的作者拉爾夫·斯泰西也曾說過:“通過集中關注那些會產生長期後果的當前事務,我們實際上就是以更加現實和創新的方式應對長期問題。”

坤鵬論:混沌理論解不開股價之迷 未來不可測你該怎麼辦

複雜性科學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固定的未來,那麼這其實就是在暗示我們——有機會改變未來,儘管很難很難,但並不是沒有人做到過,比如:喬布斯對於手機的創新,開創了全新的智能手機時代,更引領世界進入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通過執著地影響未來可能的無限路徑中的某一條,它真的有可能成為現實,喬布斯已經用iPhone向全人類證明,未來雖然不可預測,但是可以塑造。

動機演講家羅伯特·克里格爾在他的《如果還沒有打破……打破它》中寫道:“成功的領導人明白未來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髮明的,那些具有遠見、勇氣和智慧的人通過思考已知世界邊界之外的事情而塑造了未來。”

未來是可塑的,這是一個多麼令人目眩神怡的概念!

那麼,也可以這麼說,如果你不努力去塑造未來,那麼很可能被那些因塑造未來而獲得競爭優勢的人趕超。

未來從來沒有定數,未來只有變數。

宿命論是弱者的專利,強者會努力成為混沌中的那隻蝴蝶,湍流中最歡暢的水花,把挫折當成上天賜予的福報,永遠讓自己身處最活躍的混沌邊緣,因為強者堅信:

活著,永不輕言放棄,唯此人生才有無限可能。

各位老鐵,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吧!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