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資本結構加速固化,煤老闆們還有戲嗎?

文 | 九九消寒

寒冬雖冷,但距離資本種類單一化、水平專業化尚有距離,仍然有很多傳統企業資本自降冰點,前赴後繼地參與影視投資。在全面退潮的大趨勢下,這些傳統資本無疑被中小公司看做最後的救命稻草。

他們的目的、手法和曾經蜂擁入局,如今成批撤離的同類資本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如果一定要說區別,那就是今天的樂觀主義者和昨天的樂觀主義者的區別。

影視行業和過去相比,確實瀰漫著一股淘洗之後的整肅氛圍。PPT忽悠大法不再管用、數據造假鏈條被逐個擊破、流量IP失靈、成本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互聯網影視),與此同時,規範及扶持政策相繼出臺,選擇在這一節點入局的傳統資本,他們的樂觀也許來源於此,但追根溯源,影視行業最核心的風險其實不在這些方面,就算解決了這些,影視產品的盈利結構仍然還是金字塔形,這一產業的屬性由市場決定,先天註定高風險。

影視資本結構加速固化,煤老闆們還有戲嗎?

最後一批傳統資本退潮,影視行業資本結構固化

面對高風險的影視市場,唯一能夠降低風險係數的只有專業的投資態度和豐富的行業經驗,但這幾乎是所有跨界影視的投資者所不具備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

一方面,影視投資環境對於傳統資本來說確實過於複雜。由於不瞭解,很多資本方短時間根本無法建立成熟完備的項目評估團隊、風險控制團隊,面對夾雜著各類渠道的複雜的合作環節,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沒有這些團隊,意味著只能不斷交學費。另一方面,其實也是行業本身的問題,即人才的匱乏會評估把關、專業眼光敏銳的人才業內自己都不夠用,從哪兒勻出來被一家跨界投資公司收攏去建立團隊?

影視資本結構加速固化,煤老闆們還有戲嗎?

即使是發展沒幾年,看似門檻較低的網劇網大,現如今也已經進入到精品化競爭階段,能夠盈利的項目據統計不到10%。成本再低,失敗得多了也足夠讓傳統資本能認清現實。大勢所趨下,出現回潮不無可能,但通常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你聽到哪家公司乍然募到了哪家外來資本,不必太當真,那應該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幾次告別秀了。

當這些資本盡數退去,影視行業的資本路線自然盡數劃歸視頻平臺及其背後的幾脈專業文娛機構。這種趨勢是中國大部分影視公司不願意看到的,因為這意味著更高的標準、殘酷的淘汰和最終階級的固化

優愛騰背後BAT主導的首輪篩選接近尾聲,影視頭部公司幾乎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大佬綁定,如B系的閒工夫文化,A系的光線傳媒、博納影業,T系的檸萌影視,蒼穹互娛。其中耀客傳媒、靈河文化、東陽浩瀚等公司更是同時獲得了兩家乃至三家的青睞。就在上週,一向財大氣粗的歡喜傳媒也由貓眼娛樂認購了2.366億股股份,急切地趕上了這班車

影視資本結構加速固化,煤老闆們還有戲嗎?

影視資本變得單一和固化,一定程度上確實保證了合作的專業性和高效性,但隨著渠道方進一步集權,影視公司無論大小,選擇必將越來越少,越來越被動

影視公司還能做啥?依靠專業垂直打入產業鏈

不論上沒上市,頭部公司被金主看中了總是安全的,如此局面下,我們更關心的,是掐尖之後被剩下的大多數。

這些公司很多擁有從項目開發到內容分發一套完整的鏈條,但隨著資本寒冬的到來,他們越來越難以募得足夠的資本來調動整套鏈條,很多公司選擇縮減項目量、裁員、砍部門,但由於沒能在寒冬前形成有競爭力的核心團隊,體量縮小了,質量卻上不去,最後只能走向倒閉。

影視資本結構加速固化,煤老闆們還有戲嗎?

除了頭部公司之外,中國80%乃至90%的影視公司都沒有存在價值嗎?顯然不是。當資本不再支持影視公司“地方割據”,各自為政,調整經營模式,

以更垂直的方式,更精確的定位加入到產業鏈中來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冗產積壓嚴重,既是因為公司數量龐大,產出供大於求,也因為這樣一來人才分散稀薄,不利於聚力提升具體環節的工業水準。很容易發現,近幾年來,掌握核心人才資源的公司更容易獲得上升,比如主打導演資源的歡喜傳媒、壞猴子影業,堅持不擴張、維持著核心創作團隊的正午陽光,以及一些在過去一兩年中嶄露頭角的網劇公司。

影視資本結構加速固化,煤老闆們還有戲嗎?

影視公司所能掌握的資源、市場留給影視公司的時間決定了它們只能收縮戰線,發展核心競爭力。這樣一來,這些影視公司之間也將達成更牢固的共生關係,所謂的抱團取暖,不是聚在一起瓜分資源,而是成為彼此的資源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