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卡洛·斯卡帕的細節運用

20世紀最神秘和被低估的建築師

當屬卡羅·斯卡帕( Carlo Scarpa)

Carlo Scarpa 的建築以充滿了細節而著稱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斯卡帕出生於威尼斯,在維琴察度過了他大部分的童年時期,斯卡帕先是在威尼斯的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建築,在那裡,他第一次展示了手工藝方面的才華。

卡洛·斯卡帕是一位沒有追隨者的大師,他不屬於任何流派,沒有任何驚人之語,而他又是一位令人敬仰和欽佩的大師,這不僅在於他的作品,更在於他的精神。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Scarpa對建築局部與整體的觀念充滿了哲學的意味,建築並非純粹抽象的空間而是不同元素間的關係,牆、地面、天花、樓梯、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大批的知名地標建築需要再改造,國際上開始認可他的建築設計。斯卡帕對細節的關注在現代建築師當中幾乎是無人能比的。他的手工藝技術經常讓他沉醉在最小的細節上。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他認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歷史感。許多建築師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建築歷史的縱軸上表現出與前人呼應、讓後人感動的力量。對此,斯卡帕有他自己的理解。

畢生致力於一些歷史性建築的修復或擴建等小項目上,並在這些項目中傾注他全部的智慧和心血。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他的學生勞斯在斯卡帕的專集中這樣寫道:“卡洛·斯卡帕是運用光線的大師,是細部的大師和材料的鑑賞家,從本質上來說,他並不是一位純粹的建築師,而是一位藝術家,是一位有著建築房屋衝動的藝術家

一起來看卡洛·斯卡帕5部經典作品

老城堡博物館

1955年—1957年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維羅納老城堡(Castelvecchio),是中世紀斯卡利格爾王朝(Scaliger dynasty)最為重要的軍事建築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14世紀的統治者斯卡拉家族在原有基礎上建造了Castelvecchio城堡。隨著維羅納城成為威尼斯共和國的一部分,於18世紀該城堡被改建為威尼斯陸軍學院。19世紀初,城堡遭拿破崙軍隊的破壞與改造,在居住院落建造了一座

L形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用作防禦工事及營房。一戰後,城堡完成“軍事使命”,於1925年改為陳列該地區中世紀藝術的博物館。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設計稿

1956年維羅納市政府決定將該館改為市博物館,並由卡洛·斯卡帕主持該項目改造。1958年到1964年斯卡帕對該博物館進行修復和改造設計,並於1969年到1975年完成了整個工程。

斯卡帕在新與舊之間做了精心的平衡,通過各種片段的有序並置與分離來複活這些歷史,適當的展示了原有建築的歷史併產生了全新的空間。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正面建築立面採用了哥特風格的窗口形式,而右側則採用了羅馬風格的窗口形式,兩者在拐角處過渡,產生歷史穿越的微妙感覺。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博物館入口的整體環境設計堪稱完美,

巨大尺度的整片大理石鋪地古典和現代混搭的噴泉水池,還有裝飾風格的主入口以及側面結合展廳突出空間的局部圍合小花園都非常令人折服。即使在當下,都是絕佳的好設計。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卡洛·斯卡帕設計的老城堡博物館首層,在繼成城堡建築厚牆鬥型窗(北向)的同時,面向庭院的開窗完全採用

現代裝飾風格鐵窗並且與外立面哥特式開窗及柱廊結合,創造出迥然不同的光影效果和展示場景。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卡洛·斯卡帕設計的老城堡博物館城堡和新建建築銜接的部分,由於發現了古羅馬時期的遺址而必須加以保留,激發了大師的創作激情,局部設計精彩異常。首層展廳最後一跨其實已經在遺址上面了,斯卡帕採用了展廳跨過遺址在樓板開口俯視遺址的方式將遺址直接作為最後的展品拉進觀覽動線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在古羅馬遺址的部分,也是歷史穿越時空加錯的所在,設計地面部分和下沉空間源自意大利人文特色的文化遺蹟生態理念,完全處於自然的保護狀態和隨意性的參觀選擇。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回望新建建築,混凝土材料的豎向構件承託著一尊武士雕像,這裡的風格似乎又有一點路易斯康的影子。進入古堡塔樓的門廳和樓梯間充分展示了斯卡帕的綜合設計功力,將結構構件、工藝裝飾、展品共同創造了一個展示場景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卡洛·斯卡帕在古堡的內部改造中,大量使用了

現代理念和材料,手法極為成熟和簡練。這部鋼板懸掛樓梯的細節設計也令人驚歎,旁邊的鋼板欄杆設計和加工都有非常高的水平。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改建中使用了傳統的威尼斯磨光硬灰泥抹面、熟石灰抹面以及 Istrian 大理石鋪面,較好地構築出建築空間的傳統氛圍,杆到地斜切,只有四五公分的收口,其實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他對設計的用心。

奎里尼·斯卡帕里亞基金會

1961-1963年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奎里尼•斯坦帕利亞基金會所在宮殿,是意大利境內唯一一處將古老家族的遺產、住所、圖書館、檔案館、藝術收藏、內部裝飾和傢俱擺設融為一體並完美保存的經典範例。這座十六世紀的宮殿坐落於里亞託橋和聖馬可廣場之間,內有公立圖書館和環境博物館。底層和花園由建築師卡羅·斯卡帕(Carlo Scarpa)於1960年代初修復。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斯卡帕設計的大門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博塔設計的大門

木橋原本是基金會主入口,卡羅·斯卡帕還在步行入口設計了有趣的空間

。馬里奧·博塔設計的白色部分,增加了公共活動部分,同時也把主入口移動到了白房子的石橋後面的大門。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一層平面圖(深色區域為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設計區域)

兩棟建築的外觀都沒有大的變動,沿河部分對步行入口和船行入口分別進行了重新設計,內部庭院重點進行了設計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在翻修(1961-1963)之前,這裡時常水患成災,但在建築師斯卡帕眼裡水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靈感的來源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斯卡帕沒有把水拒之門外,反而讓它在建築裡流動得更加自由,更加戲劇化。他將水作為創造不同空間高度的水平隔斷,考慮到威尼斯常見的漲水現象,將戶外運河的水引向宮殿後的花園,從整棟大樓的正門到背後,是一個完整的令光影遊戲的屏障,精雕細琢的細節處理,令每一角落都構成從材料、結構到顏色的有趣對話。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庭院花園的設計與主體建築特別是一層展廳完全是一體化設計,不同潮位的水災分級的地面上漲落,構成了不同形狀的圖案。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花園中有一個層次分明的方形荷花水池,流至迷宮紋樣的大理石盤,再經高於步梯的狹長水道流經中古時期的石獅緩緩跌至銅製的同心圓水盆中,漫步園中彷彿時間也如同水流一般變的緩慢、輕柔,似乎忘記運河經年潮起潮落的印記。

Olivetti奧利維蒂陳列室

1957-1958年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Olivetti奧利維蒂威尼斯商店坐落在威尼斯的中心:聖馬可廣場的一角,於1958年開幕,由當時Olivetti品牌的掌管人Adriano Olivetti邀請意大利著名建築師卡洛·斯卡帕設計。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首層平面圖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二層平面圖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剖面圖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剖面圖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這不是一個單純售賣Olivetti打字機的空間,而是一個品牌展示廳,如同Olivetti品牌的一張名片,與企業堅持不懈追求創新與高質的文化相一致。斯卡帕在這裡將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完美的融合到一起。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此店雖小,但十分精緻。它入口的精心設計,空間的妥帖安排,材料的巧妙運用,細部的精妙處理……都展現了卡洛•斯卡帕是一個細節大師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地面鋪裝上,斯卡帕選擇帶有色差的馬賽克不規則鋪砌,營造了類似於威尼斯水面的波光和閃爍感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斯卡帕還設計了一個自由伸展且帶有漂浮感的樓梯,營造更加通透的空間。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最經典的設計還是斯卡帕利用商店前部的窗戶,設計成眼睛的形象

,引導遊客進一步參觀。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與石匠、木匠和鐵匠的緊密合作,使他自己的建築語言不斷豐富,對材料的觸覺不斷敏銳。形狀不再帶有任何內涵或延伸的意義,它只代表它本身,它只代表美。手工藝是本土建築語言邏輯的最佳載體

。建築師用獨有的符號譜成樂章,工匠們運用各自嫻熟的技巧建構美妙的音樂。

卡諾瓦博物館

1955-1957年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博物館原建築為一座由拉扎裡設計的巴西利卡式陳列館。後來為迎接卡瓦諾誕辰200週年,斯帕卡(Carlo Scarpa)被委託在原館東側擴建一座新館。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平面圖

新館位於與老館毗鄰的一塊狹長空地上。斯卡帕將

光的特性運用到極致,館內所有展廳在空間體量及形式上都各不相同,提供了豐富的觀展體驗。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在卡諾瓦石膏雕塑博物館的擴建設計中,卡洛 · 斯卡帕使用三面體玻璃窗讓空間獲得了多向度的光源,在各個方向起著漫射作用,而他無非是想“割一角藍天下來”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布里昂家族墓園

1968-1978年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布里昂墓地是意大利建築師卡洛·斯卡帕最為著名、重要的晚期作品,也是建築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與其它較為受限的建築改造作品相比,該墓地的設計被賦予了足夠的自由度,是凝聚了斯卡帕一生建築、景觀創作手法和理念的集大成之作。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布里昂墓地平面圖

墓園基地緊鄰桑·維多公墓,約2200平方米,呈L形。墓園外緣由略向內傾的矮牆圍合,園內分佈了三個中心。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對這片富裕的墓地,斯卡帕並未走一般路徑,即塑造一個肅穆的、中心突出的紀念性空間序列,而採用了接近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消除嚴謹的層次關係,以一種漫遊式的佈局敘述著一連串的情懷。墓地入口前的那一小片碎石,在宣告著,從這裡開始你進入另外一個不屬於公墓的領域。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入口連接著長長的門廊,右側通向一個大水池,經過一扇安有滑輪的玻璃門,前方便是沉思亭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在達到水池的小亭之前,那「神秘的雙圓」暗示著另一個空間的存在,在狹窄的、相對封閉的走道的對比之下,顯示出達到小亭之後那種空間的開放感,典型的中國園林的先抑後揚的處理手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沉思亭的本身立於混凝土基礎上,猶如“浮板”一樣“浮”在水面上,4個大小各異不對稱的合金件鏈接上銅塊共同組成四個支架,而這四個鏈接件又使用了四分之三圓線腳的處理方式。用鋼架支立於水中,整個亭子顯得空透、輕靈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站在沉思亭裡面,透過“斯卡帕雙圓環”的開窗可以看見雙圓構圖形成的遠與近,“雙圓環”是斯卡帕設計中的母題之一,小到設計中的節點大到建築外立面構成皆被廣泛應用,通過“雙圓”開窗裡可以看到主人墓和小禮拜堂。雙圓環像極了一組雙眼向前探望。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主人墓是全園的點睛之處,充滿了隱喻與象徵。棺木置於一塊略微下沉的圓形地面上,上面跨一拱橋,其意象來自早期基督徒尊貴墓地形式“arcosolium”,這個詞又有方舟之意。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在混凝土拱橋朝向地面的一面充滿馬賽克裝飾圖案,兩隻棺木成八字形擱置,似是相互致敬。大理石棺木充滿疊澀裝飾線角。從門廊處引來的水渠一直通向棺木,最後隱入地下。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墓園小禮拜堂有獨立出口與公路相連,成為墓園的另一入口。小禮拜堂座落在水池上,不大的室內空間圍繞祭壇展開,自然光與水池的反射光從垂直窗洞射入;祭壇後面轉角處下部設兩扇矮窗(角窗),在祭奠時可以打開,由水面反射的光漫溢進來,莊重而神妙。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運用立面,形成

立面的凹凸感,捕捉陽光下的陰影,運用牆的端部,表現牆的厚度感等。斯卡帕曾說希望他的建築不通過柱式能給人一種古典的韻味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水,也是斯卡帕反覆運用的元素,出現反射、映射等不同的處理手法。生活在威尼斯的他對水有著深深的依戀,並有著一種特殊的象徵意義:

水是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結束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斯卡帕運用了獨特的天窗處理,為了表現有關於生死信仰的宗教之光。控制光線的關鍵是它的

位置和開窗方式。這種處理方式使得祭壇剛好處在正北的位置上,決定了光線來自於祭壇之上的天光。這個頂部的天窗設置由斯卡帕簽名般的褶皺形式堆砌成的金字塔形天花中央,一束精緻的光線從疊疊的倒方椎中央灑落下,溢滿整個空間。

有種細節叫斯卡帕,70年後看他的作品,仍然被感動

對於斯帕卡而言,光以亮度和陰影創造了物體的體量

,而材料肌理的產生、表達、變化則依靠於同光線產生的共鳴:正是因為光線的存在,才使得建築的物質性和形式感得以充分表達,並且隨著光線融入到空間之中。他對光線的理解不僅限於方向、強度和色彩,他甚至把光當成一種實體來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