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產品就是聯想最好的危機公關

近一年,明顯感覺到聯想開始真正重視國內用戶,這是好事。就在幾天前,聯想集團微信公眾號發文正面回應近年來的負面言論,文末表示“歧視中國消費者,真沒有過”。回應就是一種姿態,而聯想與其長篇累牘地辯白,不如做好自己的主業,也許這才是最好的公關。

做好產品就是聯想最好的危機公關

回顧聯想30多年的發展歷史,從1988年到1995年最初的7年,聯想以技工貿為主,1995年聯想銷售額就達到67億元,是同期華為的4.5倍,此時的華為以貿工技為主,而從1996年開始,聯想轉為貿工技為主,而華為卻在撅得第一桶金後轉為技工貿,2001年華為銷售額就開始超過聯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聯想市值81億美元,華為估值已超4000億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這就是貿工技和技工貿兩個不同戰略的差距,一個前半段收益,一個後半段收益,一個短期效應顯著,一個遠期回報巨大。

做好產品就是聯想最好的危機公關

也許是誤解造成了誤判。聯想以為最大的梗在於國內的消費者誤以為自己被歧視了,國內消費者誤解了聯想的定價策略,稱其為“美帝良心”。現在看起來是誤解了,但除了表面上耿耿於懷國內外定價策略不同,實際上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

做好產品就是聯想最好的危機公關

所有的“罵聲”都是因為不滿,有的罵聲是在發洩,有的罵聲源於失望。一個最希望成為中國最偉大的公司的企業,卻因為技工貿還是貿工技的策略上游移不定,導致目前的困局。國內消費者心目中以聯想的實力,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成為第二個華為,這種罵就是“恨鐵不成鋼”。

原來中國可以出兩個華為,最有希望的聯想卻落後了,這就是“罵聲”不絕的另一個根本原因,也是很多人總是拿華為和聯想比的一個原因。不是因為聯想的計算機不好,也不是聯想的服務不好,甚至不是因為國內外定價策略造成的誤解,最大的不滿就是一個最有條件最有機會成為偉大公司的企業,白白錯過了時機,浪費了資源,而沒有崛起。

其實,罵,也是一種期望。如果對一家公司不抱任何期望,消費者罵也懶得罵了。還能聽到很多罵聲,說明聯想還有價值。畢竟聯想收購了世界上最好的IT公司的部分業務,先是收購IBM的PC機業務,後是收購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國人是很興奮的,就像自己收穫了什麼,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最近收購IBM的服務器業務,就沒有太大的反響,因為從以前的表現,聯想止步於收購,特別是對摩托羅拉的收購,大眾的期望落空了。

其實,聯想不必追究這種“罵聲”是善意抑或惡意,在解釋後消除誤解以後,最有效的公關就是做好自己。把精力用到產品中,盡力提供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產品,就是對消費者最大的尊重,消費者會有所感知。

事實也是如此,比如最近的聯想Z5手機已經具備初步的性價比,可以與國內手機同臺競技,這是好的開端。

大部分經營內容為科技產品的公司,畢竟不同於貿易公司,市場要求具備科技含量,含量越高,公司就越有價值,而一旦所提供的產品不可替代,就會為公司帶來更大的價值,而貿易是可以取代的,貿易的成分越大越容易被取代,只要有足夠的資本。

當科技成為公司的第一競爭力,聯想的春天也許又會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