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和小升初多校劃片,把家長整焦慮了,啥原因

看了一下最近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我覺得我開始迷惘了。義務教育是通過法律調整的,應該最規範了,事實恰恰相反。我就能明白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氣出乳腺增生,陪寫作業家長得了心梗這樣的極端的事情,一般都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

幼升小和小升初多校劃片,把家長整焦慮了,啥原因

幼升小和小升初多校劃片,把家長整焦慮了,啥原因

幼升小和小升初多校劃片,把家長整焦慮了,啥原因

為什麼義務教育焦慮全面升級,一旦面臨幼升小和小升初,很多家長都很焦慮?因為升學矛盾開始倒置了。升學焦慮成本最高的不是高考,而是小升初和幼升小。我接觸過的,沒懷孕就開始焦慮,遇到過沒結婚就瞎焦慮幼升小的人。每一個經歷過小升初和幼升小的家長,大約都能寫一部《三國演義》這樣的講謀略的書。

因為義務教育和學區房槓上了,開始實施多校劃片。面臨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家長,如同抓鬮一樣,等待計算機派位。焦慮來源於不確定性,而且,不管是在發達城市還是在其他地區,教育資源是不均衡的。這是導致學區房成為一個王牌指標的核心原因。

從義務教育焦慮值來分析,家長越是在越是發達城市、教育強區工作和生活的人,焦慮成本越高;家庭可支配收入越高,焦慮的頻率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長,焦慮的指數越高。這種由於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導致的焦慮感,極具傳染性,一傳十十傳百……

早期的義務教育,財大氣粗的家庭,買個學區房,孩子就能去好學校。家庭經濟不是太好的,砸鍋賣鐵也去買學區房,導致學區房成為了中國教育最大的景觀,當然,這種景觀是帶有悲劇性的景觀。沒有人願意花幾百萬去買一個樓道充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入學。因為,在中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個不靠譜的觀點有很大市場。

現在,義務教育政策的核心就是淡化學區房,實施多校劃片,一片朦朧,被派位到好學校的,驚喜,運氣好;派位到一般的學校,會唉聲嘆氣好幾年的。這種朦朧在孩子入學這個剛需上,沒有任審美上的美感。伴隨的是影響睡眠、影響工作、影響人際交往,甚至會影響一個地區GDP的。

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從多校劃片的學校名單來看,優質高中是義務教育焦慮的病原體。省市之間、區域之間存在這種不均衡的現象,一些地方的縣,往往只有一兩所優質高中。

別說一些教育欠發達地區,就是北京這樣全國最好的教育強區,也是不平衡的。以城區為例,西城、海淀和豐臺、朝陽不在一個等級上,怎麼均衡?同在一個區,學校與學校至今還是有差異的。北京相對是全國教育均衡化做得最好的地區,集團化辦學、跨區輸入優質教育、學區、盟貫帶,這幾年,北京優質教育進入大連鎖時期,嚴格意義上,家長義務教育入學幸福感很高,沒啥焦慮的。可是,一個多校劃片就把家長整蒙了,一個焦慮接著一個焦慮,遑論其他地區了。

多校劃片其實沒有原罪,關鍵在於優質教育不均衡。但教育有教育的規律,所謂徹底的均衡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多年前就在呼籲,現在再次重複一遍,教育界沒有把一個符合教育規律的理念傳播到全社會去,即最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