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出巡"鬧新春 顏厝古縣說"古事"

"王公出巡"鬧新春  顏厝古縣說"古事"​大鼓涼傘、西洋樂隊、鳥銃圍炮、嗩吶銅鑼輪番上陣,村民從庵中請出千斤"廣應聖王",12抬大轎來回"梨安"。今天后壠村頭村尾熱鬧非凡,鞭炮聲此起彼伏,古縣"王公出巡""梨安"活動輪到後壠村。


"王公出巡"鬧新春  顏厝古縣說"古事"​每年農曆正月初四到初七,顏厝古縣石牌、後壠、蒼嶺、庵前、巧山等五村輪流開展"王公出巡""梨安"民俗活動。

"王公出巡"鬧新春  顏厝古縣說"古事"​漳州地區"梨安"民俗活動盛行,形式大同小異,有"梨安"、"磕安"、"潑水安"等,意在祈年平安,成正月新春民俗重要活動。古縣的"王公出巡"從上午上香祈福到下午出巡開始,分"打陀螺"、繞村巡安、王公探井、"梨"王公、圍炮等環節,尤以壓軸的"圍炮"達到高潮,全村家家戶戶竹竿挑著鞭炮圍成一圈,將12人赤膊短褲抬著的"王公"圍在核心,連轉12圈,鞭炮齊鳴。隨後送"王公"入庵結束。
"王公出巡"鬧新春  顏厝古縣說"古事"​顏厝人習慣把鎮政府所在地稱"古縣"。顏厝鎮目前已劃入漳州市高新區,也是漳州市動車站所在地。離鎮政府不遠處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就是已有1400多年曆史的古縣大廟。大廟坐西向東,供奉"廣應聖王"謝安,現存建築面積約500多平方米,處處呈現著府衙特點。


"王公出巡"鬧新春  顏厝古縣說"古事"​​據《龍溪縣誌》和《漳州府志》記載:“龍溪縣建於梁大同六年(540年)”,“龍溪古縣在十二三都”。宋代的“十二三都”範圍包括現在的顏厝和九湖兩鎮。民間傳說:當年有人在九龍江上游北溪的龍潭處看到九龍戲於江上,梁武帝聞報賜名龍溪,這就是龍溪縣的由來。當時,龍溪縣尚屬泉州府管轄。唐垂拱年間(686年),武則天批准了陳元光設立州置的奏請,龍溪縣後於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劃歸漳州管轄。也就是說,古縣作為龍溪縣衙的歷史,比漳州的歷史整整早了146年。
"王公出巡"鬧新春  顏厝古縣說"古事"​據龍海地保鄭調麟老先生考證,龍溪縣自梁大同六年至唐貞元二年(540-786),縣治始終設在古縣。直到唐貞元二年(786年),漳州的州治從漳浦遷來龍溪縣桂林村(今中山公園內),縣隨州移,龍溪縣治也遷到漳州的西隅,就是現在的新華西路。人們便將舊縣衙所在地及周邊一帶約定俗成稱為“古縣”。這就是古縣名稱的由來。今日顏厝,老街風貌仍存,依稀可見當年縣衙周邊的繁榮熱鬧。有意思的是,儘管官方文獻中也屢屢出現“古縣”的地名,但古縣從未做過一個行政區劃存在,它只存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王公出巡"鬧新春  顏厝古縣說"古事"​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祖地在南安。但近年來,一些史學專家根據族譜和史料記載提出新觀點:鄭成功的祖籍在漳州古縣。據《滎陽鄭氏漳州譜》主編鄭惠聰考證,鄭成功的先人於元代才從古縣播遷至南安的。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已收錄了鄭氏族譜的記載:鄭氏自唐光啟年間入閩,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今天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在的龍海顏厝鎮古縣。隨後,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

在2002年舉行的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340週年研討會上,臺灣一學者所著論文《漳龍衍派鄱山氏之來龍去脈》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從當時南安鄭成功墓邊挖出的一塊石碑記載,約在公元1144年至1210年,鄭氏先人鄭伯可自莆田遷龍溪居北村(今龍海榜山鎮),其次子均賢於元朝初年,自北來到漳州,居古縣一帶開基立業。據鄭惠聰介紹,鄭成功之孫鄭克爽所書《鄭氏附葬祖父墓誌銘》也寫道:先世自河南滎陽入閩,由莆居漳乃移居於泉之南安,遂世為南安人,十一世鄭芝龍,十二世鄭成功。
"王公出巡"鬧新春  顏厝古縣說"古事"​古縣是鄭成功更早的祖籍地,這一論斷已得到臺灣、泉州鄭成功後代的認可。古縣鄉民大都姓鄭,始建於元初的鄭氏大宗祠氣勢壯觀,宗祠內記載本土信仰與外來宗教故事的石碑,是印證古代移民史的活化石。

清順治八年至十一年(1651-1654),鄭成功與清軍在漳州展開了三年的拉鋸戰,古縣是他招兵買馬、屯軍駐訓的營壘。至今,境內仍遺留有石磨、馬槽及鄭軍當年屯兵的四方土樓。據地方史料記載:鄭成功“據彈丸兩島抗天下雄兵”,戰略上決定他必須奪取漳州為犄角,才能保全和鞏固金、廈根據地。因為漳州西北多山,地勢高聳,可攻可守;又有廣闊的平原,物產豐富,是大軍糧食、蔬菜的重要補給地;海路則可利用九龍江下游入海處的月港。

從1651年12月到1652年3月,鄭成功曾圍困漳州四個多月。後來清廷調集1萬多精騎從長泰抄小路入城,兩軍匯合後力量增大,鄭成功無奈撤軍退守古縣“老家”。清兵於1652年10月向古縣進攻,當時西風很大,鄭軍處在下風處,射出的火箭、火炮硝煙倒灌,嗆得眼不開眼,清軍乘勢攻擊,鄭軍被迫退往海澄。

此外,鄭成功手下“五虎”大將之一的吳田也是古縣人。漳州坊間至今流傳著“吳田攻古縣”的故事: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準備攻打漳州,熟悉地形的吳田被任命為先鋒。吳田因年輕時曾被鄉人欺負,便要求先攻打古縣報仇,鄭經同意了。古縣人得知消息後忙派“家長”送米、酒至廈門與鄭經認親,求他不要攻打“老家”。

但軍中無戲言,鄭經感到為難。後來他接受了軍師劉國軒的建議,一方面叫古縣“家長”準備好防禦對策,另一方面用縮短時間的辦法限制吳田的行動,要求他“入夜出兵,雞鳴繳令”。當夜,吳田率兵進入古縣,古縣人早已躲入土樓內,吳田圍著大樓團團轉,卻找不到樓門可入。此時,傳來雞啼聲,吳田遵守誓言收兵。人們傳說,當時是古縣大廟內供奉的謝王爺發力使小母雞半夜啼叫。所以,至今,古縣人供奉謝王公都不以雞為祭品。

唐貞元二年(786年)龍溪縣衙遷址後,古縣大廟就成了供奉東晉淝水之戰主角謝安的廟宇,也稱為廣應聖王廟,俗稱謝太傅廟。晉孝武帝時,謝安為尚書僕射,領中書令。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率百萬大軍,水陸齊進,企圖一舉滅晉。謝安率將領謝石、謝玄等,以八萬兵力拒敵。謝安從容佈陣,待機而動,先破秦軍前鋒,再引兵渡淝水,大敗秦軍,淝水之戰成了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

謝安一生並不曾來到閩南,為什麼在漳州卻香火甚旺呢?《漳浦縣誌》寫道:“相傳陳將軍(陳元光)自光州攜香火來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故今祀於民間。”《漳州府志》雲:“廣惠王即謝安也,陳將軍元光奉其香火入閩,啟漳,漳人因祀之”。顯然,奉祀謝安的習俗是陳元光及其將士帶來的,這正是中原文化在閩南傳播的表現。如今,每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日謝安生日,當地人都要舉辦盛大民俗活動為他祝壽。

據資深對臺工作者劉子民先生考證:清初,古縣鄭氏青壯年大多加入鄭成功軍隊,並在日後的驅荷復臺中進入臺灣,戰後留居臺南開墾耕種。清康乾期間,又有不少鄭氏引親呼朋,結隊遷臺。古縣人入臺時,也把家鄉奉祀的神明“廣應聖王”謝安塑像分香至新居地。現臺灣各地奉祀謝安的寺廟有25座,其中臺南縣就有7座、高雄縣5座,許多奉祀謝安的廟宇都以此為祖廟。中原習俗經由閩南傳至臺灣,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古縣大廟負責人鄭志鴻曾講述了一段臺胞尋根的動人故事:1988年,臺南旅遊界人士魏先生受父老委託,特意前往古縣尋訪“廣應聖王”。他一看到謝安神像就興奮地喊了起來:“找到了!這和我們那邊的王公一模一樣!這是臺南鄭氏宗親的祖神啊!”於是將神像和大廟一一拍照帶回臺灣。從此,臺胞絡繹不絕前往古縣祖廟敬香謁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