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五)~世人多庸傳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五)~世人多庸傳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五)~世人多庸傳

《逝去的武林—世人聞此皆掉頭》

原文:近來見到了舊版拳譜重新刻印的一套叢書,其中有薛顛在1933年的一本老書,名為《象形拳法真銓》,不由得頓生感慨,憶想起六十年前的一些往事。我學拳時,正是薛顛名聲最響的時代,他繼承了李存義公開比武的作風,擔任國術館館長期間締造了形意拳的隆盛聲勢,在我們晚輩的形意拳子弟心目中,是天神般的大人物。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五)~世人多庸傳

文中說的國術館是天津國術館,那個時期尚武之風濃重,國民政府為了做政績,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一洗滿清留下的毒害和弊病,提倡尚武精神。其中有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國術館,以及各地的地方國術館,都是有官方背景的。國民政府並不統一,本質上是軍閥割據狀態,很多地方的將軍大帥各自為政,招兵買馬,擴大自己的勢力,這裡面就少不了篩選具有勇力的人。

那麼練武投軍,做侍衛教官就成了新行當,各地國術館為軍閥輸送了不少武術好手,那個時期正處於熱兵器和冷兵器交接期,軍閥互鬥需要白刃戰,武術的作用就是彌補這個槍炮不足的問題。薛顛的名聲響有特殊原因,在那個亂世迎風而上的人未必是最厲害的人物,肯定是野心很大的人。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五)~世人多庸傳

當時的形意門中比薛顛功夫高的人有幾個,薛顛又回到天津後才得以繼續深造形意拳,是他的一個晚輩教他的拳,也是李存義的一個徒孫,他是薛顛邀請來鎮館的,為了當時抵制王薌齋到天津傳拳,有此人在,王薌齋不得已去了北京,這些便歸到了天津國術館薛顛的威望中,成就了薛顛,也害了薛顛。

形意拳奪天地之造化,有順逆之道,命裡沒有的人練了之後肯定出問題,這可能也是李存義在世時不教薛顛真功夫的原因,他終究是不該得此功的。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五)~世人多庸傳

我的兩位師父唐維祿、尚雲祥與薛顛的關係極為密切,我跟隨尚雲祥在北京學藝期間,一度覺得功夫有了長進,體能很強,有了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邁,其實只是進入了形意拳明勁階段,是練武的必然,只能算是入門後的第一階段,可是心裡真覺得自己可以當英雄了,當時有一念,想找薛顛比武。我把自己的想法跟尚雲祥講了,尚師什麼也沒說,但過了幾天,我的啟蒙老師唐維祿就從寧河到了北京,將我狠狠批了一頓。唐師說薛顛身法快如鬼魅,深得變幻之奇,平時像個教書先生,可臉色一沉便令人膽寒,煞氣非常重,他那份心理強度,別人一照面就弱了。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五)~世人多庸傳

尚雲祥

按照形意門的真正傳承,弟子能打誰、不能打誰心裡很清楚,因為平時訓練中總會捱打,有試力的捱打體驗,也有試手的捱打體驗,捱打多很正常,說明懂得力的使用和打法,所以知道自己的功夫還差的很遠。不可能冒冒失失的找高手比武,所謂江湖越老膽子越小,膽小不是單純的懦弱,而是功夫深了,閱歷廣了,吃虧多了,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事後有事。

很多事情並不是表面看起來的那樣,背後有錯綜複雜的原因,但是也有個規律,那就是人心,人的公心和私心而已,為了達到目的採取很多看起來迷惑人的手段,所以社會艱險,人生不易啊。李仲軒自稱進入明勁,看起來可信度不高,當時的他還是薛顛的徒侄,後來才拜薛顛為師的,現在看來李仲軒在三個師父中輾轉,其實學到的都是花邊。

尚雲祥及薛顛並沒有教他形意拳,只是記名弟子,武行中收徒歷來講究甚多,分為入室弟子、入門弟子、記名弟子。其中入室弟子還有衣缽傳人,是下一代掌門,入門弟子就很一般了,功夫相去入室弟子很遠,基本沒得真傳,有一些傳授,而記名弟子顧名思義就是記個名字,不教功夫。

所以李仲軒的情況類似於記名弟子與入門弟子之間,他家境殷實是個資本,但是幾位老師可能沒教給他真正的練法。但又不得不讓他跟著自己,為自己撐門面,顯示門下有大家族的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