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鋅式


1347年10月,意大利商船“聖·科勒拉”號船長找到富商喬治·勒克維倫,商船即將要穿過地中海的暗礁與颶風帶,從熱那亞運送一批貴重貨物到馬喬卡。船長與勒克維倫簽訂了一份協議:船長支付一筆現金,如果商船順利抵達馬喬卡,那麼這筆錢就歸勒克維倫所有,否則他將承擔船上貨物的損失。

這是世界上第一張“保單”,目前在意大利熱那亞博物館裡。儘管不完善,但它具備了保險的基本要素:存在可保風險、繳納一定費用、簽訂協議達成契約。

在當時,這種行為是極其冒險的。勒克維綸並不掌握商船遇險的統計數據,他只能憑直覺下注,又或者說,這只是有錢人的任性遊戲。

“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鋅式

如今,對於以風控與資管為核心的保險機構而言,這完全是賭博行為。科技對保險行業的賦能,繞不開對風控模型的完善與精確化。對於投保人而言,花錢買安心,求一份保障;對於保險機構而言,集眾多資金負擔少數人的意外。

但在整個合約期間,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以及騙保行為,這一切都是源自被保險人與保險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區塊鏈技術具備“分佈式數據庫”的特性,由參與各方共同維護同一賬本,可以有效解決業務中存在的這個問題,從而幫助保險機構更好地制定保險風控模型。

保險市場困獸之鬥

直到2016年底,我國保險市場的保險密度(人均保險費額)和保險深度(保費與GDP之比)仍僅為329美元和4.2%,距離同期全球保險市場的689美元的保費密度和6.2%的保費深度還存在著不小差距。因此從行業發展空間來看,保險產品也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一人受災,眾人分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訴求是對抗風險,解決風險,這一思維模式從遠古的群居行為便開始延續至今。

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它被以楔形文字的形式記錄在了《漢謨拉比法典》,這也是人類最早一部關於保險的律法:古巴比倫王國國王命令僧侶、法官、村長等收取稅款,作為救濟火災的資金。

15世紀,在大航海浪潮中,高頻率進行高風險航海活動的西班牙等國家對保險的需求劇增,直接促成了是首部海上保險法典的誕生。因此,延續至今,在海洋法律體系的國家,居民已經具備較強的保險意識,但仍未在全人類社會達成共識。

“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鋅式

在國內,保險行業仍處在一個略微尷尬的地位。

1979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分行行長會議在北京召開,做出恢復國內保險業務重大決策,距今國內保險業恢復國內業務僅40年。在國內,保險是一個尚年輕的行業,無論從從業者、政策、技術等維度,行業都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

相較國外市場,還存在極大的增長空間,ABCD等金融科技將是保險行業高速增長的跳板。普華永道在《2019年保險業發展趨勢》中提出,在更便宜且高效的人工智能、區塊鏈、雲/SaaS、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和智能流程自動化(IPA)等解決方案面前,繼續依賴緩慢且略顯笨拙的舊系統和設備,顯然是不合適的。必須依賴新的解決方案,才能提高風險篩選能力,還能有助於降低成本。

區塊鏈+保險案例

區塊鏈如何賦能保險行業?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王和認為,區塊鏈具備五大特性:社會性、唯一性、時間性、安全性、效率性,可以幫助保險行業重構信任與提升效率。

1.再保險區塊鏈:保險的聯盟

再保險就是保險的保險。2018年6月,中再集團與眾安科技等企業聯合發佈了《再保險區塊鏈白皮書》,報告分析了再保險業務的兩大痛點,一方面是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存在道德風險:原始保單數據由直保公司掌握,再保公司難以獲得合同信息,存在經營風險;再保公司無法實時獲取數據,風控模型僅靠估算,存在滯後誤差風險;再保險理賠參與方眾多,流程繁複,出於利益,或會加劇再保險信息的不充分。

另一方面,再保行業信息化水平低。合同簽訂、交易、核保、對賬等均是由人工統計並錄入數據,存在重複錄入、信息失真、數據挖掘低效、風控模型不精準等問題。

平安金融壹賬通的區塊鏈產品運營負責人表示,他們也正用區塊鏈解決再保險存在的問題,“再保險業務參與方眾多,包括直保公司、再保公司、保險經紀人等,這是一個典型的‘多參與方、數據量大、信息同步難、數據所有權歸屬有爭議’的場景。”

“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鋅式

“同屬保險機構,直保與再保公司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彼此之間不願意進行全量信息的共享。”

他介紹,區塊鏈應用在再保險領域具有先天優勢,一是作為分佈式數據庫,所有參與方共同維護一個賬本,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出現差錯可實時預警並處理。二是,區塊鏈的密碼學特性可以實現數據共享。

目前,該區塊鏈再保險平臺已經落地商用。

關於技術架構,該負責人表示,金融壹賬通的差異點在於其數據隱私保護方案,能夠在保護數據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共享”可用。

據平安金融壹賬通區塊鏈技術總監謝丹力介紹,平安FiMAX採用全加密的方案,區塊鏈網絡中的所有參與方在上傳數據時,必須經由加密節點將數據加密後再上傳至區塊鏈網絡,數據的擁有者擁有著對數據完整的控制權利。

“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鋅式

此外,他補充,壹賬通自主開發了3D零知識證明(3DZKP)與字段級可授權解密方案。其中3DZKP能夠在3毫秒內完成對一串密文“+,-,*,/”的驗證,確保在所有賬本全密文狀態下准許第三方可以在無法解密的狀態下驗證賬本數據的合法性和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實現數據在加密情況下進行交叉驗證。

2.商業健康保險:區塊鏈是敲門磚

在國外,人身保險中的壽險、健康險、養老險的佔比幾乎是各為三分之一。然而,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國內健康險在人身保險業務的佔比僅為12%,市場存在很大的增長空間。制約商業健康險發展的因素眾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保險公司難以獲取被保險人的準確健康信息,無法制定精確的風控模型與保險產品。

任何與數據相關的業務都是敏感的,關係個人隱私的健康數據尤甚。通常而言,個人的健康數據來自醫療機構的採集,考慮到風險、收益和安全問題,醫療機構並不願意共享數據,然而這些數據卻是保險公司發展業務的關鍵。

“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鋅式

疊加密碼學技術的區塊鏈或是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數據不離開醫療機構的前提下,保險公司通過黑盒算法進入數據庫,應用密文數據進行運算,獲得所需結果。不過,要撬開醫院大門並非易事,更多的問題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商業模式。

陽光保險的做法是通過用戶端授權獲取數據。

2018年8月,陽光保險上線了一款基於區塊鏈的女性特定疾病保險產品。據公開報道介紹,該產品可通過用戶的健康介紹信授權保險公司去相關醫院或體檢機構查看個人的體檢報告數據。成功授權且報告有效,給予用戶相應的價值反饋。

這部分獲得授權的數據“其數據使用權登記在區塊鏈上,確權後將永久歸客戶本人擁有,在經個人授權下可以在不同需求的場景下自由、便捷使用,達到數據流通的作用。”

3.保險通證:數據懂你但不認識你

2018年10月,眾安保險在開放資產協議上推出首個保險資產通證產品“飛享e生”。

眾安科技區塊鏈技術總監宋文鵬告訴鋅鏈接,區塊鏈世界必須要跟現實世界進行銜接,才能產生更大的價值。開放資產協議(Open Asset Protocol)是現實世界資產的泛化抽象,目的是描述各類現實世界資產。

他介紹,“飛享e生”的形成分三步:第一步定義詳細的產品智能合約,與產品詳細的生命週期,“飛享e生”包括了一個主險七個附險,每個附險都蘊含一個產品狀態機,例如飛享e生蘊含投保、理賠、退保、續保、再保等狀態;第二步當用戶購買飛享e生後,會形成一個保險通證(一種權益憑證),直接映射一個實例化的保單;第三步用戶可以通過可視化的通證錢包,查看自身的通證列表。

“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鋅式

他補充,對於用戶而言,最直觀的體驗是,航空延誤自動理賠。

至於數據隱私問題,宋文鵬認為,以通證方式進行數據隱私保護,將全部或部分的隱私數據按照數據歸屬進行保存。只將數據確權後的Hash進行保存,形成數據確權基礎上的數據開放,最大限度的將數據歸還用戶。

4.資金託管

趣鏈科技與農業銀行、太平保險落地了一個基於區塊鏈的養老金託管項目。據趣鏈科技聯合創始人匡立中介紹,在區塊鏈系統上,受託人發起繳費操作,分發至三個參與方,他們會進行各自相應的操作,再寫入一個智能合約:當完成了哪幾方的確認後,就可以進行資金的投放。整個流程由串行變為並行,時間從12天減少到3天。

“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鋅式

除了縮短業務週期,多中心維護同一賬本提高了全流程的透明度,智能合約實現流程自動化,加密技術保障數據安全可信。

匡立中告訴鋅鏈接,除了農行與太平保險,還在考慮與其他機構落地該項目。現在行業出於開放階段,各自為政,業務無法進行交互,處於割裂的狀態,形成了多條鏈。

如何打通各個平臺形成一個聯盟,無論從治理技術還是業務層面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匡立中認為,趣鏈在其中扮演兩個角色,一是進行技術融合,趣鏈已經能夠支持我們平臺與其他30多個平臺進行融合,跨鏈條打通,二是面向各行各業時,更多是要進行資金業務上的撮合。

此外,據介紹,趣鏈科技的“保險+區塊鏈”應用還有基於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信用險”,既緩釋了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又可以利用區塊鏈實現供應鏈金融體系信用的層層穿透。

數據才是核心難題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區塊鏈在保險行業的應用主要是解決機構間協作問題,以B端應用為主。一方面,技術本來就是底層的,終端用戶難以感知,也無需感知。再者,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也決定了它適合多機構之間的協作,而不是面向C端交互,因為中心必然是大機構。

金融科技是區塊鏈落地最廣的場景。這其中,銀行的勢頭最猛。相較之下,保險業的步伐略顯緩慢,在推進區塊鏈等新技術落地時的阻力或更大。

保險行業,尤其是國內的保險行業,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保險自身的產業鏈條短,並不能為產品提供足夠豐富的後端數據,它需要與其他行業、場景結合,從中抓取數據。然而,當下企業、個人用戶的保險意識缺乏,保險並不是必需品,因此形成的數據有限。

“保險+區塊鏈”的尷尬:我有鏈,誰來聯盟?| 鋅式

沒有數據,就沒有精確的風控模型,保險也就無價值可言。因此,“保險公司想要所有人的數據”,包括同行的數據、其他產業的數據、用戶的數據等。

機構間要數據共享,除了要從技術上解決數據安全、隱私、治理等問題,還需要一套參與方共同認可的包括數據歸屬權、收益分配等的商業模式。不解決這個問題,空有鏈,沒有參與方,何以區塊鏈?

技術問題永遠可解,然而關係多方利益分配的商業模式,卻難以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這是在任何技術時代都難解的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