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你認為太極拳存在哪三大誤區?

生活無處不太極


太極拳最近20年發展速度很快,主要原因在於從健康養生方面的推廣價值很高,然而隨著近幾年一些和自由搏擊交手,使得人們對太極拳的看法產生質疑。

然而不少所謂的江湖大師過分誇大太極拳的實戰,確實令不少拳友誤入歧途。

太極拳的三大誤區:

1、專攻套路不練實戰

太極拳架非常嚴密,結構緊湊,對身法要求十分有講究,方向角度,拳腿的擺放位置,身法的調整等要求很高,比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松胯等,這些要求就是在給練習者打基礎,然而這種基礎需要長年累月,甚至三年五年才能真實體會到其中之一二,因此它的道路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正是因為這種嚴格的要求,才使得很多人認為只要練好拳架就能進入實戰,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2、看重推手

推手強調聽勁,走化,拿發等等,要求很複雜,由於推手的表現形式經常能夠發人於丈外,因此造成了認為能發人的推手功夫就是真正的實戰功夫,且不知和實戰還有很長的距離,其實推手是高級功夫,但也並非是實戰功夫,而是通向實戰的一個過程。

3、過分誇大

大師們總是輕輕鬆鬆把弟子打得騰空而起,甚至還有一些人玩起隔山打牛,這種顯然是違揹物理常識的,而正是因為大師高高在上,不敢輕易交手,因此導致了太極拳在發啊站過程中讓人產生不少的質疑,也就是說很難看到真實的太極拳功夫再擂臺上展現。

太極拳能實戰,但是要從基礎練習開始,而如今的太極拳傳承並沒有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應該從實戰中總結,來提升學者的興致。


小v聊武術


從我學習太極拳的十年經歷,講講我走過的彎路。

98年我上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學拳,進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學會了楊氏太極長套路,由於是隨著團隊鬆散學習,流水式學習,當時的教法是來了就跟著學,師兄弟們相互學,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和指定的書籍學習。因此連續四年都是在拳架基礎上,沒有相應的功法練習,但在當時的想法,以為是會武術了,而且又是當代楊氏太極傳承體系里老師比傳授,非常有自豪感。

大多數練習太極拳的朋友都會有個誤區,就是學了套拳,就是學會了武術,老師也講到了用法,但是沒有功法和兩個人對抗的練習,只是套路和四正推手,在體用上遠遠不夠的。

因此太極拳的第一誤區是,大部分拳友存在一個誤區裡,因為是傳承體系裡,拳和體用還不分,技擊和散手的訓練那就更少涉及了,問題是很多教練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自知自明,還以為自己功夫挺好。結果跟練過搏擊和散打的格鬥人士來講,一打自個準,根本毫無招架之力。雷雷的故事就是這種典型。

第二個誤區,太極拳由於歷史的原因,技藝上有斷代,太極拳的傳統精華散落在各家,楊氏的嫡傳有一些,吳氏的楊班侯系列精華,吳圖南,楊禹庭等老師傳承下來的,武氏傳承人郝少如等傳下來的,孫氏傳承人孫劍雲老師等傳承下來的。楊氏弟子杭州牛春明,北京汪永泉,四川李雅軒。上海田兆麟,褚桂亭等八門傳承下來的精華,還有董英傑等楊氏四代精英弟子傳承下來的,這些傳承弟子裡有的功夫精華,在後輩中沒有系統的去整理和挖掘過,由於囿於門派之見和一定的利益衝突,各派之間的弟子相互學習的途徑和機制幾乎沒有。

這裡可見太極拳的第二個誤區是,只有我學習拜師的師門是最正宗的,沒有一個很開闊的視野去學太極拳,結果必定是功夫有限,不會是高手,視野決定不了他成為頂尖高手。

第三個誤區是,很多人學簡化太極拳,但重大的誤區是,忘記太極拳是有內有外,內外相合之拳。我們不否認簡化太極拳的推廣對傳播太極拳的重大促進作用,但太極拳的軟件部分,功法部分也要學,這才是太極拳的整體,形和拳架推廣了,功法和軟件美跟上,導致很多人對太極拳的缺失認識。

您怎麼看這幾個問題呢?

歡迎留言探討,為太極拳的發展獻計獻策。










生活無處不太極


如今練太極拳的第一誤區就是不懂太極二字,所以練太極拳的人中,90%的人根本不入門,就是你不論練多久,都是不入太極門的,這些人只是在做太極操,一旦實戰,你連我這個門外漢都敵不過一式,因為我主重的是太極內修,太極拳是內外雙修,力道出自內而不是外,我站樁好,你用你的招式連我的胳膊都不會推動。不然怎會有人說太極拳就是文化拳呢?太極拳的每一式都是在不自覺的發招,而不是有意在做連慣動作的,太極拳是內外雙修,有形變無形,無形變有形,形中帶善念。文化裡就包含修養,不自覺,善惡之分。第二個誤區是文化,沒文化的可怕,也就是說你不懂在裝懂,沒善念的人只為了個實戰比拼,會傷害人的。第三個誤區是把現在的太極拳當成了養生,養生是靜中才會養生的,這個靜中就是太極的初始混沌歸一,你做到了嗎,沒做到就不叫養生,只是一種太極操。

太極拳的幾式只是太極拳的初步練習。不懂八卦的人也只是這初級水平了,現在太極拳不論幾種招式,只是太極拳的底功,為什麼這樣說呢?《易傳》太極是無極,無極生兩議,(兩儀指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拳一招一式要在無形變化中,以不變應萬變,一招變化多少式樣的,一對一實戰,與一對二,三,四,又會變化多少式呢?這變化不是機械式的,是太極拳的不自覺下變化出招式的。是內在感應出,而不自覺的出招,並不是有意地去出招的。

這只是自己一點感慨,希望交流經驗。


初心盟動199


山右王宗嶽傳河南蔣發,蔣發傳懷慶府陳長興。趙堡鎮邢喜槐在蔣發傳陳長興的時候,跟著學。這個時候的太極拳,是怎樣的?必然不是今天各位眼見到太極拳套路。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文獻、考古來發掘出太極拳原有的面目呢?古譜歌訣濃縮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慢打快;以小力降伏大力;以單丁對抗多人”。打手歌訣精煉為“牽動四兩撥千斤”。發力方式為“力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手、指,是把法,是握法;“拳成兵器就,莫專學刀槍”。而用力發力之則“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後”。搭手或者叫揉手粘勁(也叫粘槍)稱為“二步半活勁打手”。使用的武器,歸類為刀劍合一,槍棒並一,彈弩一放,軟繩鏈錘。從楊祿禪、武禹襄、吳全佑、楊班侯、趙中道、宋書銘、鄭悟清以來,都是沾綿拳小架子。主於空手,以快摔跌撲為能,稍微假借擒拿反關節的技術。主於兵器,早期是腰刀、大槍、弓箭,這個是典型的清代鏢局武術;晚期是銃,匕首,彈弓。清末、民國時期是毛瑟、大肚匣子。從空手技術風格分析,是一搭手就把敵人摔倒,既非用跤絆贏人,也非用拳腳贏人,而是巧妙地借敵人重心不穩的非穩定狀態進行連續攻擊。外觀只有一下,實際已經連環進步不留痕跡。從粘槍技術風格看,是一對兵器就刺死敵人,典型的一捅一揭。

按照這個風格,與形意拳的前身心意拳相似。都是二步半搭手成跌。(盧嵩高一系,最早沒有套路,只有二步半;與郭雲深一系的形意拳“鑽裹踐”一致。臨敵只有外形的崩拳。)楊家父子沒有點穴、擒拿、摔跤,也沒有站樁。早期的武禹襄、李亦畬、王蘭亭都不練站樁。

但是,蹲牆、柔身導引、靜坐,抖大杆子,拉皮條繩子都有。每天雙人打手(二步半活勁攙手互跌、粘槍)都有。楊祿禪早期的靶子是李伯魁;晚期的靶子是王蘭亭。楊班侯早期的靶子是李亦畬,晚期的靶子是全佑。天天在對抗,所以不怕實戰。並且,先輩太極拳,早年都不練套路。套路是楊祿禪進北京,傳技旗營的時候開始的。真正最早的,就是二步半活勁,把八門五步匯合於一個動作。八門五步,就是根本。無論拳、杆,聽勁為第一。用知己知彼的功夫。一年成技,三年可以用,與不知者對,獨當全勝。與知者對,唯快不敗。

至今,宋氏太極拳三世七沒有套路。這也是原始的面貌。只有三十七式定式。所以,玩套路的,已經不是太極拳了。


行者檟肅霜


太極拳注重師承和實踐。簡言之就是先強身而後練對抗。強身就是周身一體,具有收發自如的整勁,然後再進行應用,先是推手,培養‘聽勁’進而拆著散手對練。

當下普遍練太極拳者,要麼急於求成,要麼急於養生,甚至當醫來看,或者有些急於表演和展示。

要知道太極拳可不是一般認為的簡單易學,那只是看上去容易,真正練進去絕非易事!而太極拳是融強身、武術、文化等為一體的運動,切不可只注重表面的形式!應該認真地體悟它的內在關係,內在的變化和應用,通過體用結合的方式來練功,那麼,太極拳的趣味和魅力就會出來。

我始終認為,太極拳是值得終身玩味的運動,也是先人創造的不朽而偉大的運動!


太極葉劍青


講太極拳的誤區,還限定在三個 ,我於是想到拳論首句: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雲之母也。最大的誤區就是對拳理認識不清,進而抱殘守缺,更可笑的是南轅北轍。

一,不懂無極,不練無極。即使有的練無極功,也不明白無極是啥。

二,不懂動靜,不懂"機"。都知道動中求靜,以靜制動,真落實起來,五花八門,不得要領。

三,不懂陰陽,不懂"相濟"。開口閉口說陰陽的,把開合、虛實、動靜、鬆緊、進退、剛柔等都說成陰陽。

自己練也罷了,問題是誤己還誤人。


太極拳玄機


太極拳因為國家推廣,廣泛傳播,搞得許多人對太極拳誤解,不把太極拳當拳練。

好多人總是看視頻學套路,然後去參加大眾化表演賽,拿些獎牌,自娛自樂。

練拳都有步驟和功法。這些需要正規的傳承。

太極拳高手還是有不少的,只是不會主動去展示什麼,每天都是堅持訓練。

推手是種友好的自我檢驗和雙方交流,不要把推手當鬥爭,否則變成雙方硬抵蠻纏


揚州心意


傳內不傳外。你磕頭拜師,交錢沒用。所謂的真傳1永遠在陳家,王家。都他媽醒醒吧。


厚富釗


第一 競賽套路太極拳是廣播操 不是太極拳

第二 太極拳是拳法 不是玄學

第三 拳架都不對就追求用意不用力 完全不知道所以然 很多人就在那裡說 打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 意是什麼 力點在哪裡 完全不知道


單細胞7


就一個誤區:今天的太極拳 99.999%都失去了實戰性 要檢驗實戰性找練散打的較量一下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