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

小善如大恶,大善最无情!

恐怖活動在中東、中亞甚至是歐美髮達國家都時有發生,那些極端的恐怖分子給人的感覺史冷血、殘暴,毫無感情。時髦一點說:恐怖分子缺乏共情能力。事實真是如此嗎?可能恰恰相反。

仔細想想,我們就會覺得不對,如果沒有感情,那些恐怖分子何必“捨生忘死”呢?他們必然是因為某些原因被激起了強烈的共情,才會做出這麼極端殘暴的事情來。

我同意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的一個說法:共情不但不能提升他人生活的質量,反而會干擾我們的視聽、混淆我們的判斷、進而導致殘忍的行為,引發殘酷的後果。

在他的新書“Against Empathy: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中,Paul Bloom認為共情是錯誤的。

羅素說過:“人情緒的起落與他對事實的感知成反比,對事實瞭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動感情。”

心理學家吳志紅也說過:“事情分兩個層面:情緒和事實。成熟的人,以事實為中心;幼稚的人,以情緒為中心。”

我也越來越認識到,只要你一動感情,無論是喜怒哀樂悲恐驚,你的理性必然會受到損害,判斷力必然會下降。

設想一下,如果你掌握這一個病房的住院床位安排,來了一個8歲的小姑娘,哭著告訴你他媽媽病了需要住院,但是排隊需要5天以後,因為前面還有20多人等待,她請你幫忙提前安排住院。

你會幫她嗎?你大概率地會,因為人很容易在類似的場景中產生強烈的共情。但是,這對排在前面的那20多人不公平,明顯是錯誤的。

共情會混淆人的視聽,影響人的判斷力,還因為共情是非中立、有偏見的。人很容易對與自己近的、與自身相關的、或與自身相似的人產生共情,對不具備這些條件的人就談不上共情了。

另外,共情是短視的。基於共情做出的判斷和反應,只能解決當前的問題,長遠來說往往是有害的。

行善一定要匹配以智慧,共情一定要有理性。

這裡的智慧和理想,要求我們有全局觀和長遠視野。

我們不僅要看到眼前梨花帶雨的小姑娘,還要看到另外20多個翹首以盼的病患家庭。

我們不僅要看到路邊乞討的殘疾人,還應該看到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的殘疾人,他們都需要幫助。

我們不僅要看到水滴籌裡為患癌父親求助的青年,還應該看到千千萬萬個債臺高築的癌症家庭。

我們不僅要看到無數個晚期癌症患者因用不上昂貴的靶向藥而失去了延長數月生命的機會,也要看到千萬個先心病兒童因無錢手術而失去幾乎整個人生。

我們做一件事情,理由不是感情,不是共情,甚至不是慈悲或善良,是因為“責任”或“義”。

責任不容推脫,義不容辭,我們做這件事是因為這件事“應該被做”,而不是因為我們“想做”。

小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

2019.05.07

病人需要醫生的同情嗎?

感情,只是算法運行的結果,並不可靠

學佛是為了更自由——用科學思維學佛學

修辭之美與惡

您練好六大能力闖世界去吧,但千萬不要對我用

小善如大恶,大善最无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