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自信!中國若不攻克八大技術隘口,永遠無法成為製造強國

我國是製造大國,從山寨到創新,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在中高端領域,“國標”商品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但我國不是製造強國,尤其是在尖端領域,大部分產品依賴進口。若不攻克這些關乎中國工業命脈的技術,就只能被人死死地扼住喉嚨。現在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我國嚴重依賴進口的8大產品

1.芯片

不要盲目自信!中國若不攻克八大技術隘口,永遠無法成為製造強國

芯片是電子器件的核心產品,小至手機電腦,大至超級計算機,芯片就是電子器件的心臟。

我國芯片嚴重依賴進口。除海思麒麟能拿出手之外,國產芯片在其他領域的佔有率幾乎為0。

2018年中國的芯片市場超過4千億美元,由此產生的貿易逆差高達1600億美元。國產芯片的崛起,關乎著中國製造業的崛起

2.醫療器械

不要盲目自信!中國若不攻克八大技術隘口,永遠無法成為製造強國

我國的醫療體制在不斷完善,但是尖端醫療器械卻止步不前,處於真空。

小到離心機、血糖測量儀,大到CT機、核磁共振儀,完全需要從瑞士、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進口,而一臺大型儀器的價格動輒上百萬美元。

我國是醫療器械主要的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而國內的醫療器械公司只能製造一些常用的醫用產品,如注射器,輪椅等等,整個醫療器械行業投入研發的費用還不及一家大型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3.發動機

不要盲目自信!中國若不攻克八大技術隘口,永遠無法成為製造強國

我國的戰機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但戰機的核心部件——航空發動機,其製造技術掌握在美俄英等發達國家手中,難以撼動。

不止是航空發動機,還有汽車發動機和輪船的柴油機。我國的汽車產量居世界第一,在製造和設計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無法補齊發動機這一短板。

我國的造船技術名列世界前茅,雖然造船的速度堪比“下餃子”,但是柴油機制造方面處於一個不進不退的尷尬境地,沒有自主創新。製造出來後,還會被國外企業收取高額的專利費,最後利潤也是所剩無幾

4.數控機床

不要盲目自信!中國若不攻克八大技術隘口,永遠無法成為製造強國

中國的數控機床雖不是頂尖的,但也屬於第一梯隊。奇怪的是,國產機床在國內的佔有率不足10%,大部分依賴進口

因為德日只向中國出口自己國內已有水平的機床。國產機床剛剛有突破,國外機床馬上降低價格,對中國進行價格戰

日德憑技術帶來的價格優勢,國產機床基本無法翻身,在國內研究機床,基本屬於費力不討好的行業。研究機床的費用,根本不如直接購買國外的機床來的方便

5.高端軸承

不要盲目自信!中國若不攻克八大技術隘口,永遠無法成為製造強國

首先,我們不是造不出軸承,而是造不出高端軸承。高端軸承嚴重依賴進口

軸承,被稱為“機械的關節”。毫不誇張的說,軸承一直在“煉獄”中工作——要以每分鐘上萬轉的速度高速運轉,這對軸承的精度、摩擦、壽命和可靠性提出了高要求,而關鍵因素,就在於材質,沒有好鋼,永遠造不出高端軸承

遺憾的是,我國的制軸工藝已經接近世界頂尖水平,但是材質——高端軸承用鋼,被巨頭美國鐵姆肯、瑞士SKF所壟斷。他們在中國建立基地,採購中國的低端材質,用他們的核心技術加工成高端軸承,以十倍價格賣給中國

6.伺服器

不要盲目自信!中國若不攻克八大技術隘口,永遠無法成為製造強國

也稱服務器,其雲端存儲了大量的數據。這些大型主機存儲著銀行、大型企業、政府機構等最核心的機密,安全性不言而喻。一旦遭受癱瘓或者信息洩露,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我國自主設計的交流伺服機已經勝利開發,但是產業化方向滯後,未能批量化生產。如此重要的設備只能從日本三菱和德國西門子進口,這就相當於把我國重要的信息,交到了國外企業手中

7.尖端製藥

不要盲目自信!中國若不攻克八大技術隘口,永遠無法成為製造強國

《我不是藥神》大火之後,引起了人們對天價藥品的關注

截止2017年,我國的製藥企業達到7697家。雖然企業眾多,但市場上的大部分藥品是仿製藥,同質化嚴重。例如,能生產阿莫西林的藥企,就有成百上千家。大部分藥企存在“輕研發、重銷售”的現象。

在我國抗癌藥700-900億元/年的市場上,近半數市場被進口藥瓜分。高端的靶向藥物,基本依賴進口,國內企業僅有個別品種。

而與製藥息息相關的專業:生物工程和製藥工程,則年年屬於紅牌專業,學生處於畢業即失業的狀態。人才的缺失成為我國藥企創新低下的重要因素

8.傳感器

不要盲目自信!中國若不攻克八大技術隘口,永遠無法成為製造強國

相比較早佈局這一領域的國家,我國傳感器在研發上至少晚了10年。現如今,中國90%以上的傳感器都是來自於國外,中國一直沒有自己的傳感器品牌。

美國、日本、德國佔據全球傳感器市場的九成份額,而中國僅佔到10%左右。國產傳感器企業幾乎靠模仿外國產品而維持運營,而且企業規模小,產品更是進入不了主流市場。有的傳感器則完全依賴進口,如手機的相機傳感器,完全從韓國三星、日本索尼等公司進口

在中國1700家傳感器廠商中,有80%是做貿易的,自主開發傳感器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崛起之路不可謂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