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託孤諸葛亮,是對還是錯?一句“君可自取”竟引發千年爭議!

章武元年,劉備因對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被殺一事耿耿於懷,而蜀國國情漸趨穩定,沒有了後顧之憂,隨即決定征伐東吳,御駕親征,可劉備決然沒有想到這一去,竟丟了自己的性命,時也命也。

劉備託孤諸葛亮,是對還是錯?一句“君可自取”竟引發千年爭議!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寫道:“鎮北將軍黃權督率江北各軍,在夷陵道與吳軍交戰。夏六月,秭歸十餘里外出現黃氣,寬有幾十丈。此後十幾天,陸議在犭虎亭大敗先主軍隊,將軍馮習、張南等人陣亡。”

劉備託孤諸葛亮,是對還是錯?一句“君可自取”竟引發千年爭議!

從中可以看出,一開始劉備打仗還比較順利,可是等到了夷陵道之後,“出現了黃氣”,致使蜀軍大敗,“黃氣”一詞無外乎是指天氣、霧氣、瘴氣等非人為因素的意思,應該並不是人的原因,只能說劉備出門沒有看黃曆,沒有受到老天的眷顧,只好退兵,回去之後劉備就此一病不起,病因是什麼?沒有明確記載,我認為是主要是兵敗導致的,在加上撤退的時候很匆忙、狼狽,一時不查就得了病,結果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因此急召諸葛亮來永安宮。

劉備託孤諸葛亮,是對還是錯?一句“君可自取”竟引發千年爭議!

章武三年春二月,諸葛亮來到白帝城永安宮,由於病情惡化,劉備自感大限將至,已經來不及召集眾臣了,只讓諸葛亮、李嚴來到榻前,對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說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肯定可以安邦定國,完成我今生想,卻未能完成的統一大業。

劉備託孤諸葛亮,是對還是錯?一句“君可自取”竟引發千年爭議!

我們再說說曹丕,曹丕是誰?他可是曹魏的開國皇帝,從小就才華出眾,劉備把諸葛亮與他相提並論,可見對他能力的評價之高。

第二句:“如果,太子能夠勝任,就好好輔佐他,若不能,就由亮來做決定擇優選取”,這又說明了劉備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君可自取”中的“自取”並不是“取而代之”,取是選取的意思,不是取代,取代本身就不合邏輯,就算沒了劉禪,劉氏也還有後人可以繼承,不可能把江山給一個臣子,除非諸葛亮想造反,不然大部分人都是不會支持的。從情理上,也說不通,且不適合,於禮不合,古人是非常注重這方面的,最基本的名節、氣節,通俗說就臉皮、面子,諸葛亮還是有的,這一點不需要懷疑。

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兩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同甘共苦了那麼多年,早已經不是一般的君臣關係了,甚至有所超出。

劉備託孤諸葛亮,是對還是錯?一句“君可自取”竟引發千年爭議!

同樣,諸葛亮聽後也泣不成聲,發誓永遠效忠於劉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隨後,劉備還讓劉禪對諸葛亮“視之如父”、“視如君父”。

夏四月二十四日,劉備逝於白帝城。

事實也是如此,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親力親為,盡心治國,劉禪對他也是言聽計從,從不忤逆,但劉禪並不笨,禪只是遵從了父親的囑咐行事。

諸葛亮就這樣勞心勞累操持著大量軍政事務,也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才早逝。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