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靠武生”到“翩翩公子” 新昌囡喜摘“梅”

2019-05-07 08:3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俞曉委 記者 陶東燁

从“大靠武生”到“翩翩公子” 新昌囡喜摘“梅”

剛剛獲得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蔡浙飛5月1日假期載譽返回新昌老家。從14歲進入新昌調腔劇團開始學藝,到18歲調入省小百花越劇團,至今已在舞臺上摸爬滾打了31年。

回首這一路的人生與戲,從虎虎生威的大靠武生,到翩翩公子柳夢梅,從新昌調腔到越劇坤生,這31年來有多少心酸和收穫?近日,蔡浙飛向記者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回溯最初 熱愛養成堅守

蔡浙飛是新昌縣城南鄉楊家山村楊坑自然村人,她的藝術道路,從老家新昌起步。“雖然不是出生在戲曲世家,但新昌的越劇氛圍很濃,我從小就喜歡聽戲。”一顆戲曲的種子,很早就在蔡浙飛心底生根發芽。

1988年,14歲的她聽說新昌調腔劇團招人,便瞞著家人去報考。“考上後我爸不同意,覺得學戲太苦了,但與戲曲為伴是我從小的夢想。”面對她的執拗,父母只能妥協。

陪同蔡浙飛到新昌藝校報到的第一天,父親蔡生淼就叮囑蔡浙飛,要做就做個好角兒,若只是跑龍套,就不要費時了。“女兒也真是爭氣,進入劇團後,不管訓練多苦,從來沒叫過一聲苦,說過一聲累。”蔡生淼告訴記者。

練基本功的日子十分清苦。“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練功,每星期只有週日才能請假回家。”蔡浙飛說,當時,為練好腿功,每天白+黑持續練,就連睡覺時,還要把腿扳起來睡。個別同期的學員受不了這分艱辛放棄了。“我一點也不覺得苦,反而開心得不行,因為終於可以和舞臺在一起了。”

就這樣,蔡浙飛順利成為新昌調腔劇團的一名大靠武生。

因緣際會 大靠武生到越劇小生

1991年,一次因緣際會,17歲的蔡浙飛來到杭州參加浙江省第二屆小百花會演,她在《挑滑車》中飾演高寵,榮獲“優秀小百花獎”和十佳“金藝獎”之一。 “當時我的扮相被文化廳的領導發現,覺得我像茅威濤老師。”慧眼識金的金寶花和楊小青老師特地趕到新昌,讓蔡浙飛表演了一段越劇。因為喜歡越劇,蔡浙飛就這樣被兩位老師正式領入越劇的大門。

1993年,18歲的蔡浙飛正式加入嚮往已久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併成為茅威濤的弟子。因演唱流派和舞臺扮相酷似茅威濤,蔡浙飛也被戲迷親切稱為“小茅威濤”。更巧的是,讓蔡浙飛在越劇舞臺一戰成名的,也是《西廂記》。1994年在中國越劇節的舞臺上,蔡浙飛和顏恝一起搭檔出演《西廂記》的一折。“當時茅老師因為要主持,就讓我來表演,她配唱,沒想到大家一下子關注到我。”於是,當原生代版《西廂記》封箱之後,張生的接力棒,就傳到了蔡浙飛手裡。

从“大靠武生”到“翩翩公子” 新昌囡喜摘“梅”

儘管在越劇中更注重文戲的表演,不過蔡浙飛卻是實打實的文武兼備。很多戲迷都知道浙江著名崑曲大武生林為林有一個“江南一條腿”的名號,蔡浙也有一個“江南第一女腿”的美譽。大約是2000年的時候,蔡浙飛參加浙江省越劇青年演員大獎賽,演的是《斷橋》裡的許仙。“那次我用腿功來表現許仙內心想逃又逃不快的緊張情緒,沒想到意外獲封了這樣一個外號。”

而後的舞臺上,蔡浙飛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角色,她是痴情纏綿的許仙,是風流倜儻的陸游,是如痴如醉的張生,是靈魂愛者佐助,也是深情不露的雍正爺,胸懷天下的吳越王錢弘俶……31年的舞臺生涯,在一個個的角色轉換間,蔡浙飛始終恪守的,是對越劇的一片初心。

圓夢舞臺 獻禮尹桂芳誕辰100週年

梅花獎是中國戲劇最高表演獎,每兩年一評,旨在表彰在表演藝術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戲劇演員。經過全國推介和層層選拔,本屆梅花獎共有44名優秀戲劇演員進入初評,經過最終角逐,評出15名29屆梅花獎獲獎演員。

在本屆戲劇梅花獎現場競演中,蔡浙飛的參評劇目《飛·越——蔡浙飛舞臺藝術專場演出》於4月17日晚正式上演。專場以《周仁哭墳》《春琴傳·刺目》《牡丹亭·拾畫叫畫》《陸游與唐琬·題詩壁》四折不同風格的摺子戲,演繹了“鏡、靜、敬、境”四種平行意象。四折不同風格的摺子戲,全面展示了蔡浙飛文武功底與舞臺魅力,收穫了現場觀眾雷動的掌聲,也獲得了評委的青睞肯定。

4月26日晚,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廣西南寧揭曉,蔡浙飛名列其中,摘得一朵“梅花”,她是繼浙江越劇團著名旦角,國家一級演員舒錦霞後,摘得戲劇梅花獎的第二位新昌人。

从“大靠武生”到“翩翩公子” 新昌囡喜摘“梅”

“梅花獎是我年少時的夢,也是31年來一路追逐的一個里程碑,但絕不是終點。”蔡浙飛坦言,今年恰好是尹桂芳老師誕辰100週年,身為尹派傳人,又和尹桂芳先生同是新昌人,能在這個點上圓夢舞臺並摘得梅花獎,意義非凡,這也是為紀念尹桂芳先生誕辰100週年獻上的一份最好的禮物。今後,她還想演更多的劇目,創造更多能留在觀眾眼裡心上的好角色,讓尹派藝術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關注家鄉 願為宣傳新昌盡力

“過年須要在家鄉里才有味道。羈旅多年,雖每年都回家過年,但總顯匆匆,新昌雖近卻遠,從新昌離開二十多年來留下很多夢想,很多感覺已經有些遙遠,年味風景,尚可回憶。”這是蔡浙飛發在戲迷們專門為她打造的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的《家鄉的味道》中開頭的一段話。

離開家鄉二十多年來,蔡浙飛一直記掛著家鄉的親朋好友,關注著家鄉的發展。不管有多忙,逢年過節,她總會回老家走走看看。“之所以喜歡新昌,不僅因為新昌有好山好水好空氣,而且這裡還是生我養我的地方。”蔡浙飛告訴記者,她非常感恩新昌,在新昌藝校、調腔劇團的五年裡,給她打下非常紮實的基本功,為她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感謝這裡的老師和領導,對她的培養。

蔡浙飛表示,新昌不僅經濟發達,同時,還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縣城,尤其是《全唐詩》裡收錄的2000餘為詩人中,有450多位來過新昌,留下了1500多首唐詩,這些都十分可貴的。她非常希望,能有人把這些唐詩作進一步整理挖掘,甚至把它改寫成越歌,可讓自己發揮專長,把新昌的這些旅遊名勝和風土人情宣傳出去,為新昌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助力新昌旅遊業的發展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