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了?

高涼士子


不請自來。遊牧民族的組織能力和裝備在漫長的拉鋸戰中得到了進步,而中原王朝的擴張屬性卻在一步步下降,此消彼長之下自然就難打了。

想當初春秋戰國中原打成了漿糊,卻沒有忘記將國家縫隙之間的各路蠻夷填了牙縫,等到秦始皇統一之時,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的義渠戎、赤狄、白狄、孤竹和中山已經從中原被永久驅逐了。

▲草原雄主--冒頓單于

自從冒頓單于統領的“四十萬控弦之士”登場之後,除開漢唐有過短暫的消停之外,中原大地幾乎永無寧日。

誠如提問所言,唐代之前少數民族幾乎沒有佔到太多事實性的便宜,反而變成史冊中的符號:犬戎、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靺鞨、烏桓... ...這些民族最終被殺得支離破碎,蹤跡難尋,而唐之後的對手換成了契丹、党項、蒙古和女真,他們跟中原王朝的戰爭幾乎沒落過下風甚至取而代之。

少數民族的原因

一、裝備升級

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漢書.陳湯傳》

西漢的陳湯曾謙虛的表示過從前一個打五個,後來他們get了不少漢朝技能,只能一個打三個了。

▲將漢高祖圍於白登的匈奴騎兵

雖然在我們的映像中始終是遊牧民族的“過萬不可敵”,但事實上以精鋼兵器對抗青銅,以強弩對付弓箭,曾經秦漢時可是一點不吃虧的。但後來冶金技術不再成為秘密時,遊牧民族也就用得起了。

後來成吉思汗的馬隊能夠橫掃歐亞,多少堅固的城堡被夷為平地,關鍵在於他們的秘密武器--回回炮,畢竟騎兵是跳不上城牆的。

▲蒙元的攻城利器--回回炮

回回炮是一種來自西域的大型投石機,發射的是重達一百五十餘公斤的巨石。它的射程,根據《襄陽守城錄》中記載為250步,約391.25米,這遠遠超過了襄陽城護城河與壕溝的寬度。

二、組織能力

匈奴王庭盛極一時的那段時間,其實他們的社會組織還處在中原三皇五帝時期的部落軍事聯盟階段,當然王庭直轄的撐犂部落實力冠絕各部,這是冒頓單于能夠指揮匈奴全軍的基礎。

但只要打殘了王庭,匈奴各部馬上就會陷入內亂之中,直至他們打出新的王者,或者被別的遊牧民族競爭對手取而代之。

總之他們比皇權階段的中原王朝組織力差了幾個檔次,大凡中原統一、強盛的時候總會摁著遊牧民族一頓狠揍。

▲漢民族屢次被迫“和親”

不管是窮兇極惡的匈奴還是不可一世的“五胡”,他們沒有建立帝國的思維,而是作為征服者的存在。前秦的苻堅和北魏的孝文帝曾經嘗試過全面漢化,但顯然他們尚且駕馭不了中原人的厚黑學和帝王之術,很快就被幹掉了。

而後來就不一樣了,成吉思汗的天分和氣數絕非偶然,他的蒙古在入主中院之前就不再是股份制的公司,而是家族企業的模式了,不再有別的貴族敢覬覦黃金家族的地位,這已經跟夏商周的家天下模式非常類似了。

▲中原的苦主--漁獵民族女真

而女真人的兩次入主中原則最有說服力,第一次突襲東京具有很大的僥倖成分,他們後來幾乎全盤接受了漢化,然後被腐蝕而衰敗,後按照“胡運不過百年”的宿命被蒙古人再次趕回了深山老林;第二次則完全沿襲了中原王朝的禮制、繼承和官制,腐化的進程大大延長,如果不如恰逢“數千年未見之鉅變”,打破大唐三百年國祚的封建王朝壽命記錄當沒有疑問。

三、學習能力

遊牧民族跟我們血緣差距並不大,智商和學習能力也不大,最初他們對於中原王朝的和親、分化和拉攏幾乎是沒有什麼抗拒能力的,因為眼中只有利益。

▲被凌遲處死的袁崇煥

以滿清為例,入關之前他們就重用范文程和洪承疇等漢臣建立了皇權制度,過往的十王議政逐漸被廢棄。而文化水準僅限於《三國演義》的皇太極居然會用反間計幹掉袁崇煥,他和多爾袞是極具政治天賦的人物。

後來則是招降、分化和利誘都用的飛起,如果不是他們能夠學習並建立中原王朝的政治和官僚制度的話,那麼多的降將自然會多掂量一下自己的選擇,是否會有自己新的官位和地位,總不能跟著這群野豬皮退到關外啃人參吧。

中原王朝的原因

其實中原和遊牧民族在人種和起源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伴隨早期的中原文明逐漸由漁獵進化為農耕,自然也就逐漸更曾經好勇鬥狠的漁獵習性劃清了界限。要說一定打不過遊牧民族也不是,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

一、趙宋的錢多多

經過五代的折騰之後,換血重生的趙宋王朝體現出溫文爾雅的氣質可謂令人大跌眼鏡。

趙宋的確是缺少了隴西養馬之地和山海關天險的先天不足,但哪個浴火重生的王朝也是需要一步步開疆拓土的,如果他們很想的話,燕雲十六州遲早能拿回來。

▲筆者總認為趙匡胤著急了點

但一代雄主趙匡胤似乎沒有考慮過動武,他一門心思地想著用錢把故土贖回來,這顯然是天方夜譚,而在北漢尚存的情況下早早地“杯酒釋兵權”,似乎也有一點操之過急,更像是安排後事的行為。

而他那個志大才疏的弟弟趙光義則一戰陪光了北宋開國的所有精銳,堂堂天子駕著一輛牛車灰溜溜地逃回開封。自此制定了著名的“守內虛外”國策,將“花錢買和平”作為一項慣例傳承了下來。

▲媾和條約簽到手軟的兩宋

自此之後的檀淵之盟、海上之盟、隆慶和議、嘉定和議... ...打贏了也送錢,打輸了也送錢,甚至結盟也要送錢。如此荒唐,何來勇氣?

二、尚武精神的淪落

從信史記載的先秦到溫文爾雅的宋明,大抵中國人的尚武精神是一步步退化的。

不同於孔子的儒家先哲形象,他老人家其實身高1米9,腰挎寶劍,動不動就喊打喊殺,那個時代上陣殺敵是國家公民的特權,而駕駛戰車的則是出生貴族的世家子弟。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西漢.陳湯

漢代決不妥協的悍勇和盛唐以建功立業為驕傲的全民尚武精神也是國人遙遠的記憶,“長安遊俠”漸趨不見,人們開始以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形象為榮了。比如《白蛇傳》裡面的許仙和《西廂記》裡面的張生,筆者一直很好奇,美女喜歡這樣的男人是想展現一下母愛嗎?

▲皇帝連“精忠報國”的機會都沒給他

而宋代自官方對於軍人地位的貶低,也加深了這種氛圍,兵士而言,多有發配邊疆的罪犯與之為伍,大家一起刺青防止逃跑,而天賜的戰神狄青被文官集團的奏摺活活嚇死,岳飛被坑死,劉整被逼降。對武人集團的過度防範和抬高文官集團的話語權,是趙宋之後陷入“自己搞自己”怪圈的最大原因。社會流傳著“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俗語。

中原的逆襲

明太祖的北伐和成祖的五徵漠北可謂蕩氣迴腸。

▲永樂大帝將蒙古從帝國打回了部落時代

前者是歷史上第一次從南往北的成功統一,後者則是再現了兩漢“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的千古偉業。成吉思汗的後裔在兩代雄主的摧枯拉朽般的冰封面前完全沒有了前人的風範,可謂從哪裡來回哪裡去。而迷醉於中原三百年的滿清貴族們甚至丟掉了他們的語言和習俗,老家都不想回去了。

▲中原王朝的強盛之時從來沒有慫過

其實中原並非一味的好惡還手之力,如果以朱棣對上成吉思汗,勝負也許未可知也。遊牧民族終結的都是在歷史週期律作用下的王朝暮年,彼時已經是內憂外患不可開交,既使沒有外夷入侵,他們離壽終正寢也不會太遠,不過恰逢其時地入主中原罷了。

總結一下,遊牧民族在於中原王朝三千年的對抗史上的確是越來越強,中原王朝則由於自身的各種原因深陷泥潭,在一致對外方面總是力所不及。

其實不管是歷史上的哪個年代,少數民族的經濟、軍事、裝備乃至人口幾乎都不及中原王朝的零頭,但他們有一項專屬技能:全民皆兵。而中原王朝的經濟實力卻往往缺乏轉化為戰爭潛力的可能,呼嘯而來的騎兵永遠比步兵在陣戰和偵查上具備太大的優勢,從來就沒有過好打的仗。


涼州七里


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實質上是說為什麼遊牧民族對中原政權的威脅越來越大了。我的回答是:遊牧民族還是原來的遊牧民族,中原政權卻越來越弱、越來越失去擴張性了。

遊牧民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從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中原政權與東南西北各方異族搏鬥了三千年。周朝吸納了黃河下游地區和長江流域,秦漢唐宋徹底把江南、嶺南收入中原範圍,明代平定了西南,清代是東北和新疆、西藏、雲貴。

來自北方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才是中原政權一直沒能徹底消滅的敵人,後來又加上了東北女真。

這些遊牧民族,和已經被平定的南方、西南等地的蠻夷一樣,最強大之處在於野蠻、悍不畏死,以及掙扎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養成的漠視生命的兇殘。當然,還有戰馬這種生產工具、生活工具的熟練掌握和廣泛來源。

異族一旦團結起來,如果恰逢中原政權發生內亂,就會對中原造成巨大傷害。而無論東南西北各方異族,處在正常狀態下的中原政權都可以應付,至少核心區域不會受到傷害,畢竟生產力水平差距太大了。

所有異族,都是苦孩子出身,骨石制箭頭、皮甲、質量低劣的鐵器,才是他們初期的標配。同樣,人口數量稀少,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結構原始,缺乏文化傳承,這也是異族的天然缺陷。這就造成各個異族在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一盤散沙,大量生命消耗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是對上天最為敬畏的民族,甚至把老天叫長生天。

只有在和中原政權長期戰爭過程中取得不斷勝利,才能進行裝備上的提升,抹平與中原政權在技術上的代差。同時,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社會制度的進步,並招攬漢族士兵加入軍隊後,所有的短板都被補齊。而中原政權原地踏步甚至情況進一步惡化,異族入侵中原戰爭取得勝利就是必然的。

正如中原經常出現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一樣,草原大漠深山叢林中也經常出現一些驚才絕豔的人物。漢時有匈奴冒頓,唐時有突厥頡利、高句麗淵蓋蘇文、吐蕃松贊干布,以後還有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鐵木真、努爾哈赤等人。

這些人物在異族原始的社會結構環境下如魚得水,不斷征伐統一週邊部族,實現了強人政治所能達到的巔峰。再之後,就看中原政權能否有同樣優秀的人物與之抗衡。

如果有,就是李世民對頡利、淵蓋蘇文、松贊干布,同是巔峰時期和頂級人物的對決,中原政權是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如果沒有,就是中原政權在異族入侵下逐漸失血,滅亡在異族或者是自己的領軍大將手中;

如果雙方都沒有英雄帶隊,就要拼消耗。如明末不斷在蒙古高原、東北犁庭掃穴,千里奔襲、在異族老巢燒殺搶掠,把未來的異族英雄人物消滅在萌芽狀態,並從根本上削弱各個異族。

也就是說,異族政權最強大的時候能夠對中原政權造成威脅,但只能在中原政權內部出現重大問題時取得重大勝利;而中原政權最強大的時候足以消滅任何狀態下的異族政權,這也是後人對大唐李世民的崇敬的原因,他親手打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大的巔峰時刻。

盛唐開始,中原政權從武人治國向文人政治轉變,漢唐雄風不再。

從唐朝李隆基開始,到宋代達到頂峰,武人治國徹底轉變為文人政治。

這是為了解決領軍武將改朝換代或者藩鎮割據的根本性做法,即使到了現代,武人治國的某些國家還經常發生政變和政權更替,說明文人政治確實是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

但矯枉過正,在沒有徹底完善文人政治對國家軍事力量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就廢除了武人治國,是取死之道。中國古代這種極端的文人政治下,皇位是保住了,武將和軍隊地位卻空前低下,中原政權也徹底失去了尚武精神和對外擴張精神。

對於宋以後的中原政權,雖然也不乏范仲淹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文人士大夫,但更多的是蠅營狗苟的秦檜之流奸賊。政治上為了爭權奪利而打擊排擠正人君子,經濟上與利益集團沆瀣一氣,國家權利和國家經濟完全被文官利益集團所掌控,進而影響了國家戰略和軍隊戰鬥力。

為了避免武將重新掌權,就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停止擴張,該打的仗不打,該消滅的敵人不去消滅,直到外敵變成心腹大患;這時,仍然要避免武將掌權,就會採取求和為主的投降外交政策。後人不要覺得古人愚蠢,他們太精明瞭,為了不失去自身的權利,寧可犧牲整個國家。

宋朝之後,文官集團有個基本的認識:既然當皇帝沒有可能,就儘量獲取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改朝換代無非是換個主子繼續做官,畢竟讀書人是有限的;國家是皇帝的,百姓也是皇帝的子民,文官們可以毫無思想負擔的壓榨百姓獲得利益,各種無恥手段可以做到極致。所以,文官們不擔心改朝換代,更不會為百姓死活操心。

不是文官們不想打敗敵人為自己取得更高的地位,而是打仗是個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性工作,文官們真心做不到打勝仗。用句俗話說,這叫佔著茅坑不拉屎。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也成為文官利益集團攫取財富的途徑,軍隊戰鬥力進一步下降。這才是異族對中原政權造成威脅越來越大的根本原因。

(趙孟頫作品,宋宗室子弟,投降元朝為官)

宋一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民變發生次數最多的朝代,也是統治階級最漠視底層人民民生的一個時代,統治階級與平民百姓完全對立。失去了民眾的支持,武將還沒有自主權,國家戰略戰和不定,對外戰爭成績最差也就不難理解了;


明代,朱元璋意識到了文官利益集團的危害,大力進行吏治整治,取得一定效果;之後皇帝一直通過非文官體系控制軍隊,甚至採用了宦官監軍,明朝中期對外作戰也不落下風,萬曆三大徵都能取勝;但明朝後期皇帝在與文官利益集團架空與反架空的搏鬥中失敗,文官利益集團完全架空了皇權,就淪落到與宋朝相同,農民起義與外敵入侵接踵而至,明朝於是滅亡。

總之,秦漢唐是武人治國的擴張性的帝國,宋之後轉為文人政治趨向內斂,文化能夠蓬勃發展,但對整個中華民族絕不是個好事兒,弊大於利。

就如三體裡的一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中國古代的文人政治,不僅失去了獸性,連人性也一起失去了。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蠻有趣的,之所以唐朝以後少數民族政權越來越難打,原因有兩個:

1.少數民族建立了政體更加先進的國家政權

2.漢人帝國的政治轉型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宋明兩朝面對的敵人,和漢唐兩朝面對的敵人,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前代的匈奴也好、突厥也罷,在本質上屬於大部落聯盟的遊牧帝國,雖然他們控制有龐大的資源,但是在管理上任然是落後的部落聯盟,即所有的小部落要聽從大部落的指揮,總的來說,這種政體並不牢靠,一旦碰上大的衝擊,隨時都有可能分裂,比如漢之南北匈奴、唐之東西突厥。

再看宋和明就是另一種情況了,遼帝國、金帝國、蒙古帝國、清帝國,隨便一個拿出來那都是有著強大的中央集權的遊牧者建立的農耕帝國性質的帝國。高度的中央集權,為他們的軍隊提供了強大的裝備保證,同時可以充分的調配和利用資源,還有較為先進的生產力做後勤保證,且不說這些區域廣泛的帝國有多麼強勁,就是先前在東北稱王稱霸的高句麗帝國,也是在隋朝的三次大軍征討下先走向衰落,然後歷經唐朝三代皇帝才拿下的地方帝國。

然後就是漢帝國的轉型。不難看出漢也好、唐也罷,都是中央權力高度集中的軍閥帝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漢唐時期把握大權的權貴們基本上都是軍人世家出身,包括皇室成員,這種門閥政治的特點是為了保證家族的強大,他們會盡肯能的集中全國的資源於自身,然後保證強有力的軍事力量,所以漢唐帝國的滅亡都是由於內部軍閥實力過於強大,已經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禮。雖然軍隊戰鬥力強大,但是很難保證國家的穩定和統一。而且連年的戰爭,也會加重百姓的負擔;為了內部相對穩定,政府還會管控思想。所以那些天天吹噓漢唐帝國的人,如果真是以百姓的身份活在那個年代,怕是沒什麼翻身的機會。

相對於而言,宋代屬於一個人文帝國,但是它還處在一個對新社會的摸索階段,所以漏洞自然是很多的。為了維繫國家的穩定,宋代開啟了文人治國的道路,帝國的一切都是由文人把控,因為這些讀書人會比軍閥們更加清楚如何讓一個國家變得富強。但是因為還在摸索,所以對於及其容易破壞國家穩定的軍事成分,宋政府採用了高壓政策,可以說把武人壓制的地位空前的低。也正是如此,宋帝國在太宗中期開始對外戰爭就經常佔不到便宜了。日後的宋遼戰爭、宋夏戰爭、宋金戰爭、宋蒙戰爭,宋軍一直處於被動狀態。

明代而宋代不同,他是中國唯一一個徹徹底底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人建立的大帝國,這是世界史上也沒有的事。因為明初制承漢唐,所以明王朝早期是擁有大量武家子弟的。但是在宣德皇帝開始,大明愈發的依仗文人治國,這就使社會出現了一定的矛盾。好在一個土木堡之變,基本上葬送了大部分的門閥世家,這樣政治的天平便傾倒向了文人。但是與宋帝國不同,明朝的皇帝獨裁力度是非常強大的,即使是文人,也不能保證就可以完全制衡皇帝(因為文人們沒有決策權),故而明帝國本質上是個獨裁國家,而不是人文帝國。因為吸取了宋代的教訓,明代有著完善的募兵制度,以文統武的體制也非常靠譜,總兵打仗、文官指揮調度,大家都是要在軍隊裡摸打滾爬一段時間才可以勝任的。但是明朝坑就坑在沒錢上,事實上明代歷史上有幾次邊軍的實力是非常強勁的,但是維繫的時間都不長,原因就是老欠軍餉,導致軍隊沒有戰鬥意志。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如果宋代的政治、文化開放長度和財富配上明代的募兵制,那中華帝國會在工業革命之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然而這一切也就只能現在想想了。

最後總結一下,對手變得更強了,自己在轉型or漏洞太多,所以看起來很難對付少民政權了。


火器工坊


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越來越強 《劍橋中國史》是這樣描繪的:

1、8世紀50到60年代,唐朝還在中亞的恆羅斯城和阿拉伯的大食軍隊作戰;但在755年暗示之後後的763年後,唐朝採取了防守策略,再也沒有遠征軍去征服任何一個鄰國;甚至在9世紀50年代唐朝有能力時,唐朝也沒有收復喪失的西北各州;

2、822年,唐朝和吐蕃形成了平等的結盟關係。之後,唐朝不再過於參與周圍的國際關係:西方的回鶻人、吐蕃人、南詔人和阿拉伯人相互作戰,形成了西方的國際關係;東方的新羅、渤海、日本採納唐朝文化,形成了東方的國際關係。但唐朝對此是絲毫不參與。

3、840年左右,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時期一樣,北方發生了劇變:先是吐蕃王國因為內亂而崩潰;然後是回鶻汗國土崩瓦解,回鶻人放棄他們的都城哈剌巴剌哈孫,從漠北遷到了吐魯番、哈密和河西走廊;

4、880年之後,經歷了黃巢之亂的唐朝名存實亡;但唐朝不是唯一一個遭遇不幸的國家;

5、968到1068年,日本效仿唐朝治理的律令制時代結束,攝關確立並進入全盛時間,成為日本幕府時代的基礎;

6、統一朝鮮半島的新羅國分裂,重回三國時代: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建立後百濟;901年新羅王族後裔弓裔建立泰封國,後泰封國武將王建奪權建立王氏高麗王國;保留三分之一土地的新羅國。

7、東北的渤海國走向衰落;

8、西南的南詔國分崩離析。

小結:

在755年之前,隋唐兩個王朝建立了龐大的疆域,尤其是李治時期一舉擊敗高句麗和西突厥,讓唐朝疆域達到中原王朝的最高峰。同時也將中原王朝正確的邊境推廣到歷史上沒有沒有達到過的地區。

盛唐龐大的治理疆域,就意味著疆域內的胡人可以自由進入漢人土地,但漢人因為觀念和土地資源問題並不去胡人的地區。這就讓盛唐區域內的不同民族和文化進行交流和融合。這也是盛唐所提倡和允許的交流和融合。

這就給了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吸取中原文化優勢的機會。

755年的安史之亂,就是少數民族學習中原文化優勢的第一次應用。

但唐朝的開放政策,並非只禍害自己,周邊的鄰國一樣逃不過:755年安史之亂後,唐朝進入分崩的藩鎮割據時期,840年左右吐蕃王國和回鶻汗國相繼進入分崩時期;9世紀末期,學習唐朝的日本、新羅相繼進入分崩時期;渤海國雖然不分崩但衰落了。

中國北方進入了學習唐朝文化的少數民族時代:從921年李存勖滅後梁到979北漢滅亡,沙沱族開啟了他們統治中原的58年曆史;從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到1125年,契丹人開始了209年統治北方的歷史。

至於之後的女真、党項、蒙古等,都是因為唐朝文化極速擴散所造成的二級效果。

仔細看下一下的唐朝疆域變動圖


唐朝之後少數民族變強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盛唐開放政策效果。

這個效果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導致強國分崩離析。唐朝、吐蕃、回鶻、日本、新羅、南詔等先後分崩離析;

第二層:由近而遠的文化衝擊波。主動學習唐朝的有:日本、新羅、渤海三國,吐蕃和南詔多少都被影響;

被動學習唐朝的有:契丹、奚(建立大契丹國),女真(金朝)、蒙古(元朝)。從契丹,到女真,到蒙古,這是一個由近而遠的文化衝擊波。

第三層:直接進入中原進行統治。五代時期的沙陀各國,和短暫的契丹遼朝。

第四層:模糊的中央和邊境。在唐朝以前,所謂的中央,就是指中原;所謂的變強,就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但在盛唐廣闊的區域內,原本的邊境成為了內地,而中央的概念,從原本的中原地方,擴大為整個漢人居住區域。

遼、金、蒙古都將傳統中原王朝的邊界極力擴大了。

二是胡人的武力決定論盛行,漢人禮儀秩序崩潰。

在755年安史之亂後,儒家的仁義秩序思想失去了市場,軍事實力決定著政治狀態——只有軍事實力強,才有生存可能——這就是唐朝割據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得出的唯一結論。

到了北宋之後,,南方的中原王朝開始致力於修復崩潰了的儒家理論,於是以文制武、理學開始盛行,尤其是在遼朝和北宋和平協議的簽署而建立起兩國百年的和平之後。

胡人的武力決定論開始在遼宋兩國衰落。這就給了女真崛起的機會,於是遼朝和北宋滅亡了——因為軍事實力決定政治狀態的定論永遠是真理。

強大的女真人,在和南宋簽署和平協議後,也跟隨者前輩契丹人的腳步,拋棄胡人的武力決定論而投入了漢人的仁義秩序論。結果蒙古人接過了胡人的武力決定論,滅了女真和南宋。

章懷太子墓中壁畫,胡服、漢服者並立

綜述

唐朝以開放、平等政策,將疆域擴大到歷史最高峰,建立了開放、融合、平定的強唐。但唐朝的開放和融合,雖然給了不同民族有了晉升的機會,但沒有對他們開始帝國最高權力巔峰的渠道:

即唐朝朝廷的丞相位置

安祿山就是一心想要做唐朝丞相而不得不以殺楊國忠為代價起兵。

安祿山功勞再大,唐玄宗也只是給他兼任多幾個節度使,卻不肯讓安祿山進入朝廷中樞位置,成為大唐丞相。

這就是被盛唐所吸引的胡人在唐朝任職所面臨的天花板。為了突破這個天花板,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卻不小心撞到了唐朝這棟樓。

唐朝這種開放中下層但拒絕開放高層的做法,是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根本原因:你不開門,只有自己想辦法翻牆了。

唐朝是因為半開放而奔潰,至於吐蕃、回鶻、朝鮮、日本、南詔等是否因為唐朝的半開放政策而崩潰,就需要一一分析。

堅持軍事決定論的胡人,碰到了唐朝的天花板,於是就撞碎了它。

雖然是半開放,但這種開放的盛唐之夢,讓沙陀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撞開了大門,進來瞧一瞧。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應該就是宋朝時的契丹、女真、党項、蒙古以及明朝時東北的女真,敵人越來越難打,只可能是兩個方面的原因:敵人變強了,或者自己變弱了。

遊牧民族變強了

強漢盛唐,他們反擊匈奴和剿滅突厥的歷史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但我們需要明白幾件事情。

首先,漢武帝時,匈奴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使用的武器基本還是以銅器為主,箭頭有的甚至還是用骨頭磨成的,根本射不穿漢軍騎兵所穿的鎖子甲,漢軍在武器裝備層面領先一個檔次,後來組建了強大的騎兵軍團後,匈奴騎兵面對漢軍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只能被動挨打。

唐太宗滅突厥時,突厥內部已經分裂,東突厥並不是北方草原的唯一王者,實力已經大大下降,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最後李靖配合東突厥內部反叛勢力,裡應外合剿滅東突厥。

其次,無論是匈奴還是突厥,都只是相對原始的部落聯盟,匈奴的部落聯盟叫單于,突厥的部落聯盟叫可汗,這種鬆散的部落聯盟效率低下,極其不穩定,很難與中原王朝持久抗衡。

反觀宋朝時期的北方敵人,生產水平完全不落後,西夏的兵器甚至比宋朝打造的還要鋒利;契丹和蒙古,先後成為北方草原上獨一無二的霸主;更重要的是,契丹、党項、女真和蒙元的統治者耶律阿保機、李元昊、完顏阿骨打和忽必烈都是直接建國稱帝,叫皇帝而不是可汗,人家早就擺脫了原始的部落階段,已經步入了帝國時代,因此遼金西夏和蒙元都是強大的帝國,而不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宋遼、宋金、宋夏和宋蒙之間的戰爭都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而不是像此前漢唐那樣的國家和部落之間的對抗。

在建立國家後,遼、金、西夏和蒙元,都或多或少佔據著農業產區,與中原王朝一樣發展農業生產,因此不會出現像匈奴突厥那樣的遇到草原災害天氣、牛羊病死、食物短缺無法生存的情況,以國家的形式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學習中原先進技術,這是這些少數民族政權能持久和宋明對抗的重要原因。

宋朝明朝變弱了

先不說宋朝重文輕武的事,宋朝和明朝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缺少騎兵,完顏兀朮率五千騎兵就能縱橫江南無人能阻,皇太極率騎兵繞過遼東防線從蒙古直插北京,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關寧鐵騎只能派出九千人馳援北京,為什麼數萬騎兵只能回來九千?因為長途奔襲需要一人配多馬,一人一馬只能把馬累死。當年衛青霍去病十萬騎兵遠征匈奴,一名騎兵至少配三匹戰馬,等於三十萬匹戰馬隨軍出征,這才有可能追擊匈奴到狼居胥山,顯然明朝沒有這麼多戰馬,就算關寧鐵騎回來9000人,也有4000人路上掉了隊,第一時間趕到北京城的其實只有5000精銳騎兵,可見明朝在軍事上的被動程度。

當年的宋朝也是如此,精銳騎兵只有岳家軍的背嵬軍,而背嵬軍的戰馬也是繳獲的偽齊的,所以在北宋剛滅亡,岳飛尚且年幼時,金軍區區數千人就敢深入南下搜捕趙構,而宋軍的步兵根本無法跟上金軍騎兵的速度,只能像韓世忠那樣守株待兔,想要主動追擊替趙構解圍難上加難。

宋明在騎兵層面的被動,主要是因為沒有控制河西走廊,沒有祁連山等西域馬場的控制權,漢唐騎兵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漢唐都對西域具有絕對的控制權,而宋朝明朝顯然沒有做到這些,缺少馬場,也就缺少戰馬。

最後再說一下宋朝的重文輕武,其實趙匡胤當時決定削減武將權力也是無奈之舉,五代十國發生了太多武將篡位的事情,連他自己都是武將篡位得的江山,因此限制武將權力,防止藩鎮割據的再度發生是必須要做的。實際上,北宋軍隊戰鬥力差也不全是因為重文輕武,北宋軍隊在初期還是很能打的,之所以經常有敗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宋太宗的指揮失誤。

其次,宋遼澶淵之盟後百年未戰,北宋在災荒年間大量徵兆難民入伍,用軍費養活災民防止發生暴亂,軍隊逐漸發展成一個福利機構,嚴重缺乏軍事訓練,戰鬥力低下。到了宋徽宗年間,軍隊甚至發展成高俅的“私營企業”,士兵成為高俅做生意掙錢的員工,最後宋軍士兵都沒有力氣拉弓,連馬都不會騎了,這樣的軍隊遇上如狼似虎的女真人,除了任人宰割,還有別的選擇馬?

在宋神宗年間,王安石已經察覺到了這種危機,因此推出了保甲法、將兵法等很多強兵措施,意在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作戰能力,可惜遭到司馬光等保守派的完全否決,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北宋王朝末日的開端,雖是一片盛世,但沒有國防的徽欽時代,完全無法抵抗野蠻的女真人。


用戶3278175866


在我國曆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很厲害,但是對於中原政權來說,並不是威脅很大,無論是兩漢時期的匈奴,還是三國時期的烏桓,鮮卑,還是五胡亂華時期的五胡,對於中原政權的打擊有限,為何唐朝之後,北方甚至西部的少數民族越來越厲害了,越來越難打了呢?


‖遊牧民族實力強勁,已成心腹大患


唐代以前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最東過不了遼東,東北蠻族又多生活在深山老林裡面,與中原王朝的交往比較少。唐中期以後,在東北設置了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等羈縻機構,東北民族得以直接接觸到中原文化。

其中一個比較接傑出的代表就是靺鞨與契丹,前者建立了渤海國,有海東盛國之美名,至於後者,由於五代亂世十分動亂,許多漢人人才紛紛通過幽州等地前往東北地區避難,契丹的耶律阿保機收納漢人人才,利用漢人工匠在塞外修築了中國遊牧民族歷史上的第一座城池——上京臨潢府,漢人人才中最有名的一個叫韓延徽,他確立了契丹的各類典章制度,推動契丹走向封建化。 五代時期以中原之兵力,以幽雲之地利,足以抗拒東北的軍事壓力,然而石敬瑭為當皇帝把中原的門戶幽雲十六州拱手送給了契丹,從此中原再無關隘可據。


‖中原政權實力孱弱,已經不及遊牧民族

唐朝之前的外族象匈奴等,是以掠奪人口財富為主,從戰略的大角度來說,他們並沒有大戰略目的。因此他們的作戰,是類似於“打草谷”,就是分散兵力,派出若干支小部隊,從東到西上千公里分別進攻,但都不深入,彼此間也沒有配合。即使他們強盛的時候,他們擊敗了漢朝的邊軍,也是掠奪一下就撤回去,從來沒有繼續深入到中原河南甚至黃河以南。

契丹人興起之後,北方民族開始有了大戰略目的,特別是金、蒙古的軍隊,他們常常是集中大軍,一點突破,然後長驅直入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帶,以破壞中原王朝的實力為目的進行燒殺破壞。象金兵,一突破邊境,即使北方還有太原這樣的重鎮沒有攻克,大軍仍然長驅直入殺到汴京,後來完顏宗弼(兀朮)南下追擊宋高宗趙構的時候,甚至一直追擊到渡過長江,把宋高宗逼到從浙江坐船出海。

‖農耕文明的反擊只能保持對峙局面


作為農耕文明,要守整個線,而北方民族進攻是集中兵力選擇一個點,不管是哪個點被突破,都會長驅直入核心地帶,逼迫你簽訂城下之盟,即使中原王朝總體的兵力佔優勢,但在被突破和被長驅直入的路線上,通常都反而是處於局部的劣勢。

當然,北方民族這種戰法也不是沒有辦法對付,中原王朝一旦猜到他們的進攻路線,或者讓他們在某個重要城池前無法突破,雙方軍隊來進行決戰,那很多情況下,中原王朝是會取得勝利的,這就是後來南宋能夠跟金、蒙古對峙的原因。



總而言之:自唐之後,北方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根源在於:遊牧民族的封建化進程逐步深入和農耕民族實力大不如前導致的,雙方攻守形勢轉變,導致了這一結果。


源稚生


這絕對是一個偽命題!貌似唐朝以前對外戰爭跟玩一樣!動動手就能把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滅亡掉似的!然後這個神奇的能力在唐以後就沒有了!唐朝幹了什麼?竟然以後大招被被取消了!封印了?



實際上對外戰爭一直是一個非常耗費國力的事情,這種事情不管是在唐之前,還是在唐朝以後都是如此,根本不存在唐以後對少數民族戰爭難打了!



西周為什麼遷都呢?被犬戎打的國都不保!劉邦至文景時代,為什麼一直與匈奴和親,那是因為劉邦率領的幾十萬剛剛打勝項羽的士氣很高漢軍被匈奴幾乎全殲!西晉以後的五胡亂華政權那個不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漢武帝那麼雄心壯志的皇帝,不照樣末年繼續和匈奴和親?好打嗎?一點都不好打!



隋唐兩朝更是如此,突厥的隱患直至武后甚至玄宗時期才解決,隋煬帝百萬重兵出征高句麗慘敗而歸,而唐太宗也好不到哪裡去!



唐以後的就不舉例子了!一樣的不好打,但也不見得沒法打,現在就聊一下為什麼有唐以後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好打,這個謬論形成的原因!



原因一,歷史只能通過文獻記載和史書中才能瞭解到,越是久遠的歷史,傳下來的史料就越少,而且被篡改的可能性也會增大,對唐朝以前瞭解的少造成以前無敵的這種錯的認識!



原因二,歷朝歷代都是下一個朝代書寫上個朝代的歷史,宋朝被文人墨客各種黑到家了,後世文人跟著黑!清朝黑明朝、民國黑清朝!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都是記錄他們多麼不堪,而他們創業起家卻很少有人願意研究!只能說歷史還是那個歷史,不過文人越來越矯情和沒落了。


涇水書生


為什麼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了?

1、漢人政權文人勢力的崛起導致武將集團的衰落,自然而然的軍隊整體戰鬥力下降。

2、少數民族融合漢族,融合吸收漢人的勢力。

先讓我們分析一下,唐朝之後少數民族難打主要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發生這樣的事情的?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

總體來說遊牧民族在軍事實力上碾壓中原的事情,是從五代十國開始的。中原大亂,兒皇帝石敬瑭為了自己稱帝竟然把燕雲之地割讓給契丹人。

1、首先在地勢上,燕雲那是中國的北大門啊。過了那裡之後在南下一馬平川,本來守城是我們的強項到最後變成了野戰。

2、其次是燕雲之地是養馬的地方,中原失去騎兵之後根本打不了反擊戰。有人統計過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高達70%,但是如果宋軍敗了的話那就是一場屠殺,如果敵人敗了人家騎上馬就跑了。

3、本來遊牧民族只是單純的遊牧民族,但是佔領燕雲之地後融合漢人。先進的技術、生產方式都成為裝備軍隊的利器,就算是龐大的漢族人口都成為人家的兵源。

遼國、金、蒙元都是如此,最後指揮滅宋戰役的是一個北地的漢人,這也是一種悲哀和諷刺。

至於明朝那是純粹的自己把自己玩死的,清軍確實厲害這個沒的說但是明確確實被自己的精英階層玩死的。

大家有興趣可以關注我,瞭解一下更多的歷史知識哦。


我當作者那幾年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唐朝以後的少數民族之所以越來越難打,主要是因為兩點:

一是少數民族進行了制度和技術的全面革新;

二是中原王朝進行了自我閹割式的制度創新。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

1、制度革新,後來居上

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此時的北方,契丹則建立了統一而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

這是自西晉滅亡後,中原地區再次出現的大分裂。

此時的中原各軍閥,為了取得優勢,紛紛放棄自己的底線,尤其是石敬塘,936年,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地區割讓給契丹,從此中原地區屏障盡失。

而對於契丹而言,燕雲十六州則成為其封建化改革的平臺,契丹根據自身的特點,創造了“二元制”的帝國,從此遼國成為帶有鮮明封建特色的遊牧民族帝國。

遼國之後的金國、西夏、蒙古和滿清,也基本沿襲了這樣的套路。

有著遊牧民族的強悍戰鬥力,又有中原王朝制度的強大組織能力,這樣的政權,絕對是中原王朝的強勁對手!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漢化不同,遼金蒙古的漢化只是學習中原文明,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民族特色。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金國,在金世宗完顏雍時期,金國才開始了全盤漢化的過程,在此之前,特別是海陵王遷都燕京之前,金國實施的,也是二元制的政體。

其後的蒙古,則是對漢文化淺嘗輒止,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而到了明末,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吸取了遼金夏蒙的不足,在漢化上做到了張弛有度,所以享國時間最長!

正是在制度上完成了革新,使得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在制度上沒有了代差,甚至還有優勢,所以中原王朝難以招架!

2、技術轉讓,鳥槍換炮

說起制度的輸出,和唐朝有很大的關係,唐朝一度征服了包括漠北在內的遼闊疆域,這使得唐朝的先進制度得以源源不斷地向被征服地輸出。不僅如此,哪些曾經臣服於大唐的政權,也得到了唐朝的福澤,最典型的就是吐蕃。通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幾次和親,為吐蕃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包括糧食種子,這些幫助吐蕃成為更加強大的政權,當然,對唐朝的威脅也更大!

到唐朝後期,曾經臣服於大唐的少數民族政權要麼滅亡,要麼自立山頭,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割據勢力。

大唐除了進行制度的輸出之外,在技術上也進行了大量的轉讓。要知道,要開疆拓土就要打仗,打仗就有勝有敗,敗了就有可能損失人才,比如工匠,怛羅斯之戰失敗後,唐朝的造紙術就是被俘虜的工匠帶到阿拉伯的!

而對於少數民族,特別是漠北的民族,騎兵是橫掃天下的根本,所以馬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今天的考古結果來看,最早的馬鐙出現於漢朝時期的中原,在南北朝時期趨於完善,而在唐朝對外戰爭中,馬鐙的使用更加普遍。

在不斷的戰爭中,馬鐙伴隨著戰爭的進行輸入北方,幫助遊牧民族造就更加強大的騎兵!

除了馬鐙,火藥也是著名的大殺器。最早關於火藥應用於軍事的記載是904年楊行密攻打南昌城時用火箭燒燬龍沙門,史稱“豫章飛火”(當時的南昌叫豫章)。

而後,火藥開始隨著少數民族的不斷南下成為遊牧民族的重要火力來源。

13世紀初,蒙古大軍大舉西征,當時的蒙古軍隊中大量裝備火銃等火炮類武器。隨之黑火藥技術傳入阿拉伯,被稱為“中國雪”!

正是由於技術上的巨大進步,少數民族同樣和中原王朝沒有武器代差,加上他們有強大的騎兵等,戰鬥力自然兇悍!

3、自我閹割,自毀長城

和少數民族大跨步的進步不同的是,中原王朝不僅沒有進行相應的升級改造,而且進行了自我閹割式的社會改良。

有感於武將當國的混亂,960年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決定將這股風氣扼殺在自己這裡,具體就是進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

在收回武將權力的同時,趙匡胤大力推行分權,導致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改革科舉,擴大科舉的錄取人數,導致文官勢力空前龐大,北宋中期以後甚至可以影響皇權。在文官制度的籠罩下,北宋軍事主官居然是文官來擔任,宦官來監軍,至於武將,基本就是個幹活打雜的角色。

這樣的設定是把武將割據造反的根子給斷了,但是卻也斬斷了中原王朝的血性!從此北宋的戰鬥力越來越感人,除了對陣西夏的西軍,北宋的整體軍力簡直就是戰五渣的存在。

而可怕的是,這種以文制武和分權的思想,被朱元璋拿來就用,這導致明朝後期戰鬥力更加感人。

文人誤國,在宋明兩朝絕對不是一句玩笑話!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僅宋明兩朝難以崛起,而且對領土觀念大淡薄超乎想象。面對大理,趙匡胤一個“宋揮玉斧”就徹底告別了雲南。從明宣宗開始,明朝大量放棄邊疆土地,包括奴兒干都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等。

沒有領土就意味著沒有戰略縱深,意味著在遊牧民族的衝擊下生存力更弱,所以宋明兩朝最後全部被遊牧民族徹底消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唐朝之後少數民族越來越強大,歸根結底就是中原王朝衰落了,唐朝在中後期,一直動盪不安,自開元盛世後,唐朝已沒有可能重新恢復元氣 ,安祿山叛亂直接給唐朝造成了毀滅性打擊,致使一些少數民族乘機南下,佔有地盤也滋長了當地民族割據勢力的壯大。在後期,唐朝這權利空懸連自己家裡事都管不了,哪還管得了邊疆上的事,尤其是藩鎮勢力的壯大,這個罪魁禍首還得怨唐玄宗,唐玄宗雖然承繼了貞觀之治和永微之治,可他又是唐朝衰落的肇事者和助長藩鎮的罪魁禍首。


原因是這樣的,唐玄宗由於寵愛楊貴妃,開元勵精圖治變成了天寶之治,漸漸不理朝政,寵信奸逆,沉浸於聲色犬馬中,這也導致最後安祿山為什麼會出現,說明他已將唐朝內部已經摸透清了,就這唐玄宗和楊貴妃與其一起跳舞,沉浸於歌舞昇平中,還時不時把李白都給請出來譜曲。為了寵得楊貴妃一絲笑,唐玄宗還把她最喜歡吃的荔枝從千里之外運來,可見他後期昏庸到何種程度。安祿山一叛亂,這個令唐玄宗沒有想到,乾兒子居然是大唐的千古罪人。


所以從這時開始,少數民族已經顯露出極強的戰鬥力,胡人安祿山摧枯拉朽橫掃大半個中原,本來沉迷於開疆拓土的唐玄宗卻沒料到敗到自己人手上。為了應敵,唐帝國不得不把邊疆駐軍往回調平叛,瞬間唐朝縮水,龐大的疆域一下萎縮到中原一隅。剛被阿拉伯帝國打敗的唐軍從中亞退回新疆,由於內地急需兵力,安西都護府不得不空懸,這也導致吐蕃乘虛而入,佔領了新疆和河西走廊一帶,直接切斷了大唐通往西域之路,吐蕃在西域一國獨大,這也是唐番長久以來摩擦的結果。唐玄宗逃亡蜀地,他的兒子肅宗利用藩鎮郭子儀,李光弼平定了安祿山,唐朝統治者從此改變了觀念,藩鎮救國確實是長遠之計,所以不斷助長,致使唐中央成為擺設,內部又有宦官把權,皇帝又成了傀儡。


由於唐朝本身的衰落,各地藩鎮割據越來越明顯,疆域內少數民族也跟著起鬨,紛紛走出唐朝勢力圈,走上仿唐的政策道路,尤其是東北那一塊,出現了渤海國,他後來被東北各個民族政權所效仿,摒棄原始的部落階級制,而用中原體制,這也是後來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原因。第二個模仿最成功的就當屬契丹,契丹改為大遼帝國,他採取二元政治,主要還是以漢製為基礎,而中原王朝經歷唐末混亂後,已無法崛起,走出這個圈,原因是長期分裂已導致王朝喪失凝聚力,慢慢偏重於文治 ,喪失了戰鬥力。

中原王朝經歷五代十國就是宋朝,宋朝雖然也有勵精圖治,收復失地,可面對北方強大的大遼根本就束手無策,反而被大遼欺負 ,差點亡國。後來一個個跟著學大遼,北方少數民族已認識到自己肩負歷史重任的必要性,那就是建立像中原一樣的王朝和大宋爭天下,他們已不再是過去匈奴突厥用原始辦法幹了。遼朝一完,接著就是金朝,女真人甚至將自己比作中原人,而把宋朝丟到一邊,原因是他們擁有中原,已撇清了民族概念,金朝過後就是蒙古,蒙古也跟著效仿,學起來中原一套,到忽必烈手中更是不遺餘力,他把統一中原的大任落到自己手上,建立了適合中原的制度,建國大元帝國和南宋對峙,宋朝終於挨不起了,只有乖乖投降。所以北方少數民族由於制度越來越優化 ,他們知道怎樣去打一場持久的勝利仗,於是不得不效仿,只有這樣做,他才能被認可,面對中原王朝實力衰落,他們的空子就有很多地方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