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菸民們:上癮是個病,得治!

01

如何科學戒菸

1.1 菸草依賴的診斷

菸草依賴

菸草依賴是一種成癮性慢性疾病,其臨床診斷標準包括:

  1. 強烈渴求吸菸。

  2. 難以控制吸菸行為。

  3. 當停止吸菸或減少吸菸量後,出現戒斷症狀。

  4. 出現菸草耐受表現,即需要增加吸菸量才能獲得過去吸較少量煙即可獲得的感受。

  5. 為吸菸而放棄或減少其他活動及喜好。

  6. 不顧吸菸危害而堅持吸菸。

如果在過去 1 年內體驗過或表現出以上 6 項中的至少 3 項,即可診斷為菸草依賴。

老烟民们:上瘾是个病,得治!| 协和八

1.2 科學的戒菸方法

戒菸成功與否取決於戒菸者的決心與對香菸的依賴之間的博弈。對於煙癮不是很重而戒菸意願強烈的人而言戒菸顯然更為容易,而要讓嗜煙如命的老菸民戒菸可就難比登天了。

老烟民们:上瘾是个病,得治!| 协和八

圖1. 菸草依賴與戒菸決心對戒菸策略的影響[2]

戒菸方法

<table><tbody>

1

直接戒斷法:選擇一個日期,即日起完全停止吸菸,是戒菸的首選

2

逐漸減量法:不建議,失敗率高,且戒菸失敗後短期內再戒菸失敗率也很高

3

延遲法:

延遲每天吸第1支菸的時間,並選擇一天完全戒斷(建議第 7 天)

/<tbody>/<table>老烟民们:上瘾是个病,得治!| 协和八

5D 戒菸法

Declare:宣告自己戒菸的決心,取得親朋好友的支持,等著真香的時候啪啪打臉。

Delay:延遲每次吸菸的行為,逐漸克服煙癮。

Deep breathing:煙癮難耐的時候深呼吸。

Drink water:用飲水、嚼口香糖等行為替代吸菸。

Do something else:做些其他的事情讓自己忙碌起來,分散注意減少吸菸。

戒菸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努力,僅憑意志戒菸是十分困難的。從個人的認知強化到有意識的行為干預,以及家人、朋友、醫生的心理疏導都對戒菸能否成功產生很大的影響。

那麼,是否有用於戒菸的藥物呢?答案是肯定的。

不是所有吸菸者都需要使用戒菸藥物才能成功戒菸,但醫生應向每一位希望獲得戒菸幫助的吸菸者提供有效戒菸藥物的信息。

戒菸藥物

<table><tbody>

1

尼古丁替代療法類藥物(非處方藥):通過向人體釋放尼古丁,代替或部分代替吸菸者通過吸菸獲得的尼古丁。可使長期戒菸成功率提高1倍,可長期使用(超過 12 周)。

2

伐尼克蘭(處方藥):α4β2 尼古丁乙酰膽鹼受體部分激動劑,具有激動和拮抗雙重調節作用。可使長期戒菸成功率提高 2 倍以上,應規律使用 12 周。

3

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處方藥):抗抑鬱藥,可緩解戒斷症狀,提高戒菸成功率,應至少使用 7 周。

/<tbody>/<table>

表1. 戒菸藥物[1]

聯合用藥效果更佳哦~

NEJM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當聯合使用行為支持療法時,電子煙戒菸效果優於尼古丁替代療法[3]。但其餘的大部分研究,都認為電子煙的弊大於利,因此並不建議使用電子煙進行戒菸。

老烟民们:上瘾是个病,得治!| 协和八老烟民们:上瘾是个病,得治!| 协和八

圖2. 戒菸的12個階段[1]

02

成癮的機制

藥物成癮(Drug addiction)是反覆使用某種藥物引起的一種週期性或慢性中毒狀態,具有以下特徵:

  1. 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強制性地驅使人們使用該藥,並不擇手段去獲得它;

  2. 有加大劑量的趨勢;

  3. 對該藥的效應產生精神依賴,也可產生軀體依賴;

  4. 對個人和社會都產生危害。

2.1 成癮的三個階段

成癮屬於一種物質使用障礙,這是一種複雜的多階段疾病,簡單來說成癮藥物可作用於腹側被蓋或伏隔核等區域內的神經元,引起多巴胺在伏隔核內的大量釋放,驅使人們的覓藥行為,海馬和杏仁核將儲存用藥相關的記憶,當再次接觸藥物或相關線索時,成癮記憶被喚醒,同時長期用藥也會導致前額葉皮質等的神經可塑性發生髮生改變。

成癮的主要特徵包括三個神經迴路的紊亂,與三個循環往復的階段相對應:

  1. 欣快期(binge/intoxication stage)——基底神經節

  2. 戒斷期(withdrawal/negative affect stage)——泛杏仁核(包括杏仁中央核、終紋床核和伏隔核)

  3. 渴求期(preoccupation/anticipation stage)——前額葉皮質

老烟民们:上瘾是个病,得治!| 协和八

圖3. 藥物成癮的神經迴路模型[4]

欣快期:

藥物濫用會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其中最主要的區域是上行多巴胺系統的黑紙紋狀體及中腦邊緣系統。欣快劑量的藥物會引起腹側紋狀體多巴胺和阿片肽的釋放,其中多巴胺的快速急劇釋放可激活低親和力的多巴胺 D1 受體,為獎賞作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這樣的過程使得原本中性的刺激具有了誘因顯著性(incentive salience),並加強了與反覆暴露於誘因間的習得性聯繫,由此產生了尋求獎賞的強烈動機。

藥物的獎勵作用還與基底前腦許多神經迴路相關,通過多巴胺、腦啡肽、穀氨酸、GABA、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改變神經可塑性,從而影響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迴路、動機迴路及壓力迴路等等。

戒斷期:

該階段往往表現出多種消極情緒,如煩躁易怒、萎靡不振、對非藥物性獎賞的敏感性降低等等。動物實驗表明獎賞的閾值升高,並會導致藥物使用量的增加。這與相應的神經適應有關,例如,在菸草成癮中可觀察到伏隔核及腹側被蓋區 α4β2 等尼古丁受體功能的改變等等。

戒斷過程中許多反獎勵迴路(anti-reward)會引起系統間神經適應性的改變,從而導致厭惡狀態的出現。將賞功能的降低與應激功能的增加會引起強迫性覓藥行為及成癮的負性強化。

渴求期

該階段被認為與戒毒後的復吸密切相關,常見的誘因包括藥物、用藥相關線索、身心應激等等。齧齒類動物實驗表明藥物誘導的復吸由連接前邊緣前額葉皮質(prelimbic prefrontal cortex)和腹側紋狀體的環路介導的;線索誘導的復吸還涉及大腦前邊緣前額葉皮質、基底外側杏仁核和海馬腹側下託向伏隔核的穀氨酸能投射,以及基底外側杏仁核和背側紋狀體的多巴胺能調節;而應激誘導的復吸則與促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和去甲腎上腺素在泛杏仁核及腹側被蓋的激活有關。

老烟民们:上瘾是个病,得治!| 协和八

圖4. 藥物誘導的大腦獎賞迴路突觸神經可塑性[5]

老烟民们:上瘾是个病,得治!| 协和八

圖5. 介導覓藥行為的神經通路[6]

03

成癮物質分類

<table><tbody>

類別

擬神經遞質

作用位點

舉例

麻醉類

阿片類

β-內啡肽

μ 或 δ 阿片受體

阿片、嗎啡、可待因、海洛因等

可卡因

多巴胺

阻斷 DA 轉運體,使其不能重攝取

鹽酸可卡因、古柯葉等

大麻類



大麻酚

/<tbody>/<table><table><tbody>

精神

藥物

鎮靜催眠及抗抑鬱藥物



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

中樞興奮劑

甲基苯丙胺: 多巴胺

與 DA 轉運體結合進入細胞,與胞內囊泡中單胺轉運體作用,促進 DA 釋放

苯丙胺類、咖啡因、哌醋甲酯

致幻劑



麥角二乙胺、麥司卡林等

/<tbody>/<table><table><tbody>

其他

酒精

GABA、穀氨酸

激活 GABAA 和穀氨酸 NMDA 受體


尼古丁

乙酰膽鹼

激活 α2β4Ach 受體


/<tbody>/<table>

表2. 成癮藥物及其作用簡介(改編自北京大學醫學部高級神經生物學課件)

04

我國藥物濫用現狀

老烟民们:上瘾是个病,得治!| 协和八

圖6. 2016我國藥物濫用人員分佈圖[7]

2016 年我國新發生藥物濫用人群 29316 例。其中性別分佈:男性佔 85.3%,女性佔 14.7%;年齡分佈:女性 25 歲及以下者佔 37.1%,男性 25 歲及以下者佔 27.4%,呈現年輕化趨勢;文盲佔 2.6%,小學佔 13.6%,初中佔 63.2%;無配偶者與有配偶者相比約為 1.4 倍。

濫用藥物種類共 58 種。新發生藥物濫用人群的主要濫用種類為合成毒品。濫用“冰毒”的人員比例(79.1%)是濫用海洛因人員比例(9.4%)的 8.4 倍。

結語

成癮是一種神經系統慢性疾病,涉及與獎賞、記憶等相關的諸多神經環路。主要的成癮物質包括麻醉類、精神藥物類及酒精、尼古丁等其他類。成癮者需要克服強迫性覓藥、戒斷症狀等等才能夠擺脫成癮物質的魔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國臨床戒菸指南(2015年版)[J]. 中老年保健, 2015, 10(8):88-95.

  2. West, R. Assessment of dependence and motivation to stop smoking[J]. BMJ, 2004, 328(7435):338-339.

  3. Hajek P, Phillips-Waller A, Przulj D,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e-cigarettes versus nicotine-replacement therapy[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4. Koob G F , Volkow N D . Neurobiology of addiction: a neurocircuitry analysis[J].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6, 3(8):760-773.

  5. Volkow N , Morales M . The Brain on Drugs: From Reward to Addiction[J]. Cell, 2015, 162(4):712-725.

  6. Kalivas P W , Volkow N D . The Neural Basis of Addiction: A Pathology of Motivation and Choi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5, 162(8):1403-1413.

  7. 《國家藥物濫用監測年度報告(201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