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辽宁解读2018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海洋经济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近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正式对外发布《2018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报记者就江苏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等问题采访了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辽宁。

王辽宁表示, 2018年,江苏省各地各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集约开发、生态优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加速汇聚,海洋经济“蓝色引擎”作用持续发挥,不断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辽宁解读2018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海洋经济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蓝色引擎”助推作用明显

江苏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得天独厚。全省海岸线长954公里,管辖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一线海堤外的海涂面积750万亩,占全国海涂面积的1/4。由于淤泥质海岸和辐射沙洲内缘等复杂条件下建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条件较好的海港港址有14处。拥有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江苏沿海风功率密度较大,而强台风出现频率较小,适合建设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同时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也十分丰富。沿海拥有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湿地和独特的辐射状沙洲,设有两个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花果山、狼山、范公堤等自然景观遍布沿海各地,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王辽宁介绍,独特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助推2018年江苏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十一五末的355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619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多,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0多年保持在8%以上,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保持稳定。2018年,江苏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8%,高于地区生产总值两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2%,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新动能作用凸显

2018年,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2.0%和16.7%。江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2.5万千瓦,新增容量同比增长86.2%;海上风电发电量达到6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9%,位居全国前列。

王辽宁表示:“江苏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促进了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持续健康发展,海洋生物企业从附加值低的传统海洋食品加工向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的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以海洋生物制品为主、产业链条上下延伸的海洋生物产业体系”。

江苏省海工装备制造产业以创新为动力,加快调结构、去库存、补短板、创品牌,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批高水平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陆续建成。

国内首艘从设计到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造岛神器”之名的大国重器——6600千瓦绞刀功率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完成投产前全部测试,已具备投产能力,使我国挖泥船设计和建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国内首艘军民两用5万吨级半潜船、国内首个总包工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希望6号”等一批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交付。新一代40万吨矿砂船“明瑞”轮、4500吨大型抢险打捞起重船“创力”号、“龙源振华3号”2000吨风电施工平台、全球首制深海动力定位原油转驳船(CTV)等一批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顺利下水、试航。国内首创、使用风光储互补智能微电网海水淡化技术的集装箱式新能源海水淡化成套设备在江苏研发成功,援助马尔代夫微网海水淡化设备项目已完成投资建设前期工作。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2018年11月16日,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接自然资源事业发展需求,指导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活动,衔接国家科技计划部署,为全社会参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参考。

《纲要》在涉海部分提出,将遵循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前瞻部署、坚持自主创新、坚持高效协同4项原则,实施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构建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支撑(“一核”),引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国际科学前沿(“两深”),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三系”),全面增强对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持续提高科技贡献率,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使自然资源主要领域科技创新跻身先进国家行列。

王辽宁说:“近年来,国家海洋科技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如继南通市成功入围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后,连云港市、盐城市获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区。目前,南通市拥有8个省级海洋产业创新联盟,5个国家级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海洋类院士工作站,有效促进了涉海科技资源的充分整合,提升了集成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连云港市获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区后,将积极推动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模式创新,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盐城市将积极探索滨海湿地、滩涂等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新模式,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深化

江苏是海洋大省。随着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江苏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也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江苏坚决贯彻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围填海管控和海岸线整治修复的部署,明确“优空间、护资源、促节约”工作主线,严管严控围填海项目,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研究拟定《江苏省项目用海控制指标》,加大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累计修复海岸线270多公里。

王辽宁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将结合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1+3’重点功能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找准自然资源工作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职责定位,统一筹划陆地与海洋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区域政策,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减少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损害,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洋报记者 张向冰 通讯员 顾云娟,编辑 吴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