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向平院士:摘掉“帽子”,敢於在科學前沿陣地冒風險、求真諦!

武向平院士:摘掉“帽子”,敢于在科学前沿阵地冒风险、求真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創新工作,把創新放到新發展理念之首,制定出臺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一系列重大配套舉措。當前,創新已經貫穿於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創新在全社會已蔚然成風。

全國政協歷來高度關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本月中旬,還將召開專題協商會,圍繞這一主題建言獻策,為配合這次會議,我們採訪了部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的兩院院士,請他們結合本職工作暢談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思考與建議,以饗讀者!

過去幾年間,一場聲勢浩大的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促進重大原始創新的討論如火如荼地在多個層面展開。化解當前基礎科學研究的矛盾,移去阻礙基礎科學發展的絆腳石,探尋基礎科學研究的新路子,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基礎性和根本性保障,這一系列思考和研討最終聚焦在了一個靶心:改革現行科技評價體制,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武向平院士:摘掉“帽子”,敢于在科学前沿阵地冒风险、求真谛!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看來,如今,我國科技體量的發展已經完成了最初唯數量的原始積累過程,曾經發揮了歷史性推動作用的科技評價體系亟待向質的轉變過渡,當初評價體系基於的單一獎懲措施已經成為繼續發展的病垢,而遺留給今天的,是科技領域的一片浮躁之風。

武向平說,去年夏季,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佈《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人才評價、項目評審和機構評估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然而,指導性的意見並未真的落實於實際的評價中。“《Nature》的神聖,SCI的地位,H因子的價值,‘帽子’的光環,獎項的分量,依舊顯性或隱性地貫穿在目前科技評價體系中,人們習慣了的且已根深蒂固紮根在腦海裡的標準,從根本上並未動搖,甚至走得更加遙遠。”

雖然上下一致地呼籲要對科技評價體系進行改革,為什麼改革仍然舉步艱辛,難見成效?武向平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科技評價體制改革的深水區,是到了反思和剖析其背後深層原因的時候了。

“我們的人才和成果評價標準是建立在國外特別是美國認可度的基礎之上的。我們認可的是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論文和國外人的引用,別人說好我們才敢真的相信。我們不僅懷疑我們自己,我們還在懷疑我們的同胞。我們骨子裡缺少的就是一份文化自信。”

武向平表示,我們科技管理體系造就的短週期、重數量、逼成果式的項目考核機制,表面上看,是違背了自然科學探索的基本規律,而實質上卻是缺乏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現。“我們難以放心和放手地讓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回歸原本的自由探索模式,我們給基礎科學研究瞄準科學前沿的發現規定了時間、規定了任務、規定了模式、規定了標準,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對科技工作者的應有信任和對科學探索的應有尊重。”

“只有樹立了文化自信,我們才能理性地對待科技項目自立項、實施到考評的全過程,才能放開對科研人員手腳的束縛,讓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敢於在基礎科學前沿陣地上冒風險、求真諦。”武向平直言。

在他看來,科技實力,特別是創新能力,決定著未來中國的命運和世界的格局。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量子計算為技術引領的產業革命已經呼喚基礎科學的重大突破,停頓近乎百年的自然科學理論體系由於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兩朵烏雲的疑難正處在偉大變革的前夜,如果我們不能突破現行科技評價體系的束縛,我們將錯失引領世界科技革命的最佳機遇,丟失為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窗口。

“今天,結束西方長期把持和統治基礎科學創新理論體系的綜合實力已經具備,只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相信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勤勞,相信我們科技工作者的奉獻,相信我們每一位同胞的愛國情懷,我們就有能力和信心參與並引領這場自然科學的時代變革,讓中國屹立在世界科技舞臺的中央。”武向平表示。

武向平,1961年生,陝西省黃龍縣人,天體物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