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漢與匈奴

中國歷史上三個盛世就是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清朝的“康雍乾之治”,清朝盛世有點水,吳三桂要是積極過長江可能就沒有雍乾什麼事了,而且乾隆純粹混進充數的,誰能給我說說乾隆做了什麼事?而漢朝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

漢朝自漢元帝以前的皇帝,除了上述的五位就是漢高祖劉邦和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歷史上也鮮有這麼一連七任皇帝都不簡單的朝代。縱然元朝是公認的最強大。 而作為我們漢人自己的朝代,當屬漢唐,漢人一詞的尊稱也始於此。

古代漢人血統特珍貴,到哪都是借種對象,中國男人要是出國或者到異域,都是被採花對象,而且日本等有心的國家,還特意派船隻來中國採花。宋朝人周煇在《清波雜誌》上寫道,倭國遇中州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後令其歸。

洪皓在《松漠紀聞》中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

《漢書》記載陳湯對漢武帝說:“因為敵人裝備落後,漢兵能以一敵五;目前即使對方也學漢兵(在武器方面)的製作技巧,漢兵還能以一敵三”(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因為張騫、蘇武和王昭君的故事太出名了,所以國人總認為漢朝是一個孱弱的年代。現擬從對抗、和親等幾方面簡單回顧強漢與匈奴的這段歷史。

強漢與匈奴

1、周、秦、漢與匈奴的對抗:

據《資治通鑑》中王莽手下大將嚴尤所分析:周、秦、漢三朝都頭疼匈奴,都起兵徵之,而皆未有上策也。周視匈奴的入侵如對待手臂上的蚊子,驅之而已,這是中策;漢武帝精兵強將深入沙漠千餘里,但兵禍一起30餘年,西漢罷耗、匈奴亦創艾,這是下策;

而秦朝勞民傷財搞了個跨世紀大工程:萬里長城,沒有防住不說,還把秦朝給拖垮了,這是無策。漢朝面對的匈奴,則是歷史上最強悍的民族之一,放到任何朝代都足以使任何王朝感到寢食難安的一個強勁對手。

春秋戰國是歷史上軍事最精彩紛呈的時期,從不缺少戰鬥經驗與武士,就單兵作戰能力來說是除元朝外最強悍的時期了,所以凡是正面交鋒一般都以漢軍大勝為主,而漢軍所受失利非戰之失,而是由於吃對方游擊戰和沙漠動不動要深入千里無人煙的荒涼和氣候不適應以及供給的問題困惑。

如一個人就要備三百天的糧草,而一個人一年的360公升糧食就要用一頭牛來揹負(非牛力不能勝),而牛又要吃草、馬也要吃草,匈奴所處沙漠,胡地殺滷多乏水草,水草也要自帶,加上弓箭等消耗、水土不服的非正常減員。所以沒有哪一支軍隊能在沙漠裡能連續作戰一百天而軍需不成問題的。

這麼遠征一次比就地取材的國內戰爭相比,更是傷國力。所以並非秦漢的士兵作戰勇猛不及匈奴,而是對方等你集結完畢後,就分散逃走,然後找落隊的或是等你供給成問題時殺個回馬槍,不是戰死的,都是被拖死的和消耗死的。

所以匈奴問題是周秦以來一直沒有解決的頑疾,但匈奴對於強漢也是不敢正面交鋒,只是以小規模騷擾為主,想積小勝為大勝。但自劉邦起採取和親政策後,其實有50年邊境沒有大的衝突。

漢朝初期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連皇帝找出四匹相同顏色的馬都找不到。

到了漢武帝時期光是中央政府養在長安的馬匹都有40萬匹,所以在國力強大後,漢武帝手下大將王恢統兵30餘萬在朔州誘伏匈奴主力未果,匈奴開始恢復了大規模的邊境入侵活動,而大汗帝國反映也是更加嚴厲。

朔州誘伏四年後,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四路出擊匈奴。次年衛青大捷把匈奴逐出河套,又過三年,衛青深入三百公里,滅匈奴兩萬餘人。

然後霍去病穿越焉支山500公里殺萬餘人,然後一鼓作氣深入1000公里,殺擄30000餘人,奪取了河西走廊。因為河西走廊是匈奴與漢交接的最重要的戰線。

失去此防地後,匈奴只能依仗大漢軍隊無法遠征沙漠的依恃,把國境後撤到沙漠以北。因為焉支山盛產“胭脂”材料,所以才有了匈奴的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牲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此時期最重要的一戰則是衛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其中霍去病深入沙漠千餘公里,殺擄七萬餘人並一直追擊到狼居胥山,使得“漠南無王庭”。

到了東漢時期,漢家大將竇憲徹底解決了匈奴的民族問題,當時南匈奴已經歸順中國,大將竇憲與鄧鴻、南匈奴王會師後突入沙漠1500公里使北匈奴王向西逃走,但親王以下萬餘人被殺、20萬餘人投降,兩年後再次重創還沒恢復元氣的北匈奴。致使北匈奴無奈只能西向歐洲遷移,直接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滅亡。

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曹操。曹操為了北方的穩定,先後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擇立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對其進行監督。同時,曹操還把幷州的中下層匈奴人編入漢族。這樣,南匈奴上下完全編入曹魏政權,自此匈奴淪為下等民族。

在五胡十九國亂華時,不甘為奴的匈奴也對漢人大開殺戒,“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北方的漢人最多不過只剩下了四百萬人左右。以冉閔為首的漢族人們對入塞胡族發起絕地反擊,當時屠殺漢人最殘暴的羯族、匈奴被整個屠族,使匈奴史自此而絕。

所以,就其能征善戰來說,漢朝是無出其右的。滅樓蘭,滅朝鮮,滅南越,滅東甄,滅閩越,滅輪臺,為汗血寶馬遠征大宛,西域諸國都臣服

2。弱勢和親與強勢和親:

好像柏楊有一個觀點,中國史上越是強悍的朝代,如漢唐,就越是喜歡和親,越是孱弱自卑的朝代,就越是沒有和親的資格。唐朝李淵在太原起兵時,以和親為手段向突厥借到了500名士兵、200匹戰馬,嚐到甜頭後,唐朝共向少數民族和親27次,其中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入藏。

漢朝和親前後有區別,漢武帝之前,由於戰亂而國力孱弱,漢朝是以被動和親而換得50年邊界安寧。和親的始作俑者是劉邦。

劉邦親帥三十萬大軍牛氣轟轟出徵,卻在山西大同反被匈奴40萬大軍包圍,僥倖脫險後接受了大臣婁敬的建議和親,本來準備讓自己女兒魯元公主和親,但奈不過呂后的河東獅吼,結果從宮廷內選了位皇族女子,開創了歷史上向外邦和親的先例。

劉邦死後,冒頓單于曾戲虐寫信向呂后求婚:“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種惡作劇式的挑釁確實少見於史冊,但是,性格剛強的呂雉選擇了忍耐,她回信說:“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不足以自汙。。。宜在見赦。”。

其後惠、呂、文、景及武帝初年,基本上均遵此模式實施和親。其實沒人把和親的公主當回事,匈奴在意和親的陪嫁和賞賜之物,而漢朝在意的和親後匈奴對漢的態度。

這一直到漢武帝武力討伐之後,漢朝被迫的和親才變成匈奴主動歸順後,為了拉近與漢室的關係,主動要求和親,最著名的就是漢元帝期間的昭君出塞了,其實不必誇大王昭君和親後的作用,那只是漢朝的實力和武力強大的結果使然。

而西域各國為了拉近與大漢的關係,也紛紛要求和親,比較著名的就是漢公主的一位使婢馮嫽,馮嫽是隨解憂公主來到烏孫的侍者,嫁給了烏孫右大將為妻。她“嘗持漢節為公主使”,遍訪天山以南城郭諸國,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敬重和信任,人們尊敬地稱她為“馮夫人”。可以說,她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傑出的女外交家。

嫁給烏茲王的解憂公主的一女被烏茲國王迎娶,烏茲國王深以迎娶中國血統的妻子為榮;莎車王國為了倚仗中國國威,迎取解憂公主的小兒子萬年當國王,結果萬年不成器不說還無惡不作,被忍無可忍的莎車王國皇族殺掉,但殺大漢血緣的人是不被允許的,於是住西域使節調發西域諸國的大兵進攻莎車並斬殺新王。

郅支單于以武力兼併呼偈、堅昆、丁令三國自我膨脹後,先囚禁漢朝的使者江乃始,後又殺死使者谷吉。郅支單于自知有負於漢朝,害怕漢朝出兵報復,就向西跑到康居(今新疆北境至俄領中亞)。

西域都護府副校尉的陳湯假傳聖旨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四萬餘人,又以使節身份調集西域諸國人馬,一舉殺死了郅支單于,留下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當時漢使節可以隨時調集西域36國人馬,漢王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往往一個使節就能決定一個王國的命運。而班超赴西域時也就是36人馬就足以攻殺匈奴派駐鄯善、于闐的人員,又廢除親匈奴的疏勒王。

3、張騫、蘇武

張騫是因為漢想聯合月氏王國兩面夾擊匈奴,而中途被匈奴捕獲,匈奴王大怒:這是什麼道理?如果我派使團穿越你大漢到南方的南越王國,聯合其踢你大漢朝的屁股,你做何想法?就這樣,也只是被捉後一個人配給一個匈奴美女強留在當地。也沒有殺戮來激怒漢朝。

蘇武之事就更絕,蘇武手下副官貪功心切,莫名其妙殺掉人家智囊、然後劫持單于的母親想逃往中國,把蘇武悶在葫蘆裡不知。說實在話,就是殺掉蘇武也是沒有話說的,留蘇武一命,也就是想與漢朝留條後路。

所以當今的國人一聽到蘇武牧羊、一聽到昭君出塞,就覺得漢朝孱弱得不行,其實,漢唐唯獨是我們漢人最強盛的兩個朝代,若論武士精神和男人味,也只有從漢朝這樣多事之秋的冷兵器時代去尋找我們早已久違了的英雄,懷念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