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土耳其為何要將首都從伊斯坦布爾遷到內陸的安卡拉?

蘇健朋


至今提起土耳其首都,還是有人以為是伊斯坦布爾,而正主兒安卡拉的名字很多人都沒聽過。的確,與伊斯坦布爾這座橫跨兩大洲且歷史悠久的古城相比,安卡拉雖然是土耳其的首都但存在感非常薄弱。畢竟伊斯坦布爾曾是東羅馬、奧斯曼兩大帝國的核心所在,在土耳其乃至整個西方都屬於一座聲名遠揚的城市。

一戰後土耳其將都城遷離伊斯坦布爾,搬到內陸小城安卡拉,無非三個原因:

  • 第一,出於地理因素考慮,地處內陸的安卡拉比沿海的伊斯坦布爾更安全;
  • 第二,伊斯坦布爾偏於一隅,遷都可以均衡經濟發展;
  • 第三,離開守舊本營,順應凱末爾在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


伊斯坦布爾地處歐亞兩大洲的交界處,扼守著黑海與地中海之間唯一的航道要衝,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貿易、經濟與文化中心,也是拜占庭、奧斯曼兩大帝國的都城。

不過從地理方面考慮,伊斯坦布爾也很危險——根據一戰後《色佛爾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奧斯曼帝國時代大部分的領土,雖然之後《洛桑條約》挽回了不少,但當年位於帝國中心的伊斯坦布爾變成了靠近門口的玄關處。伊斯坦布爾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容易受到攻擊。所以相對於伊斯坦布爾,地處內陸高原的安卡拉自然要安全很多。


土耳其雖然是個橫跨歐亞的國度,但是經濟發展卻嚴重失衡。僅佔其總面積3%的歐洲部分是其經濟中心,而佔97%的亞洲部分大多屬於農耕與礦業地帶,經濟發展相對滯後。

一戰使得土耳其元氣大傷,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劇烈的衝擊。由於原本在歐洲的領地大量喪失,已經不足以支撐其發展,土耳其將目光投向了資源豐富但亟待開發的小亞細亞地區。遷都自然也能夠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不過按照目前情況來看,土耳其廣大亞洲區域發展仍舊不是太理想。


而土耳其遷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順應當時土耳其之父凱末爾進行的“世俗化改革”,將都城遷離伊斯坦布爾也是減少舊勢力的阻礙。

凱末爾當時積極推動現代化與世俗化的改革,而伊斯坦布爾是當年奧斯曼帝國滅拜占庭帝國的象徵,也是伊斯蘭文明勝利的象徵,是當時土耳其大量守舊派的聚集之地。為了減少改革的阻礙,順利將土耳其世俗化,遷都也是個好辦法。

澹奕認為土耳其遷都安卡拉更類似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及近代日本遷都東京,都是為了順應當時進行改革的趨勢而進行的。舊都再好,畢竟守舊之勢盤根錯節,對於革新有很大阻礙。土耳其遷都後,凱末爾改革也得以順利進行。


澹奕


咱們都知道,土耳其首都是安卡拉,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是前首都。其實,在伊斯坦布爾之前,土耳其還有過幾個首都。當然,這就要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期了。

奧斯曼第一個具有實質意義的首都,是耶尼謝希爾,時間是1299年。耶尼謝希爾在哪呢?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有個伊茲尼克湖,耶尼謝希爾就位於湖的南部。但是,耶尼謝希爾規模太小,註定只能成為奧斯曼的臨時首都。隨著奧斯曼疆域的擴大,1326年,布爾薩(舊稱布魯薩)成為奧斯曼新首都。

布爾薩在耶尼謝希爾西南,距離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海——1.1萬平方公里的馬爾馬拉海,只有十公里左右。奧斯曼的首領奧爾汗(或稱烏爾汗)之所以選擇布爾薩為首都,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面積不算很大,還沒有攻下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布爾薩在當時算是大城市。

二、布爾薩不靠海,這意味著敵軍從海上進攻布爾薩並不容易。

三、布爾薩南郊是烏魯達山(也稱烏盧山),烏魯達山東、西長度也就十幾公里。但烏魯達山海拔2543米。換言之,只要守住烏魯達山,就可以從南線抵擋敵軍,從而保衛布爾薩。

四、奧斯曼早就盯上了君士坦丁堡,布爾薩距離君士坦丁堡較近,利於進攻。

不過,在公元1331年至1335年,奧斯曼還有一個首都,就是尼西亞。尼西亞位於布爾薩的東北,伊茲尼克湖東岸,現稱伊茲尼克。1335年,奧斯曼又把首都遷離尼西亞。奧斯曼想以尼西亞為基地,進取君士坦丁堡。但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尼西亞距離馬爾馬拉海太遠,不利於奧斯曼海軍艦隊行進。

奧斯曼早期的定都,基本上都圍著君士坦丁堡“轉圈”。1362年,奧斯曼軍隊攻陷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西線門戶亞得里亞堡(或稱哈德良堡),基本堵死君士坦丁堡與歐洲的陸路通道。這一年,奧斯曼定都於亞得里亞堡,改名埃迪爾內,位於現在土耳其與希臘、保加利亞的交界處。

圖-伊斯坦布爾

奧斯曼定都埃迪爾內,是為了佔領巴爾幹半島南部,包括馬其頓、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希臘北部重鎮薩洛尼卡等地。

接下來的奧斯曼首都,就非常著名了,就是君士坦丁堡。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下已是孤城的君士坦丁堡。次年,奧斯曼正式定都於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攻下君士坦丁堡後,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但是,西方和土耳其都不排斥繼續使用君士坦丁堡,兩個地名都可以用。直到1930年,土耳其不再使用君士坦丁堡,只稱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扼守黑海海峽,橫跨亞、歐兩洲。奧斯曼定都伊斯坦布爾,西可進取歐洲,東可進取亞洲,南可進取非洲。

圖-伊斯坦布爾

從1453年開始,伊斯坦布爾就是奧斯曼帝國“牢不可破”的首都,直至十九世紀。比如1822年,希臘獨立;1878年,保加利亞獨立。希臘和保加利亞的獨立,意味著伊斯坦布爾從原來的奧斯曼中心城市,變成了邊界城市,很不安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黑海海峽的戰略地位突出,被列強盯上,英國軍艦經常遊弋於此。1920年,英軍甚至佔領過伊斯坦布爾,這種情況下,伊斯坦布爾作為首都,還有什麼安全性可言?

安卡拉,位於小亞細亞半島中部偏西北,距離伊斯坦布爾四百多公里。如果定都安卡拉,相對比較安全,而且離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又不算太遠。1923年10月3日,安卡拉正式成為土耳其首都。

現在的國際環境相對比較平和,希臘與土耳其雖有恩怨,但以希臘國力,似乎還難以佔領伊斯坦布爾。那麼,土耳其為何不把國都遷回伊斯坦布爾?

一個重要原因,伊斯坦布爾人口太多了,高達1500萬,城市顯得非常擁擠。安卡拉在定都前只是個小城市,人口不到10萬。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安卡拉的人口也“不過”五百多萬。這樣規模的城市,作為中等國家土耳其的首都,是比較合適的。


地圖帝


初建之時,伊斯坦布爾被稱之為拜占庭,羅馬帝國遷都於此後又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後來的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共和國也都以該城為都。伊斯坦布爾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反觀安卡拉,雖然也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但在成為土耳其首都前僅是一個居住著幾萬人的小城市。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土耳其最終放棄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發展繁榮、政治沿革悠久的伊斯坦布爾呢?

想要了解其中緣由,就不得不提被譽為"土耳其共和國之父"的開國總統穆斯塔法-凱末爾!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凱末爾還只是一名普通的駐外(保加利亞)使館武官,儘管他曾極力反對奧斯曼加入同盟國參戰,可他的建議因人微言輕無疾而終。

但作為一名軍人,凱末爾還是以師長身份率軍奔赴戰場作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而結束,同屬同盟國陣營的奧斯曼帝國也不可避免的成為協約國瓜分的對象!

面對被協約國肢解破碎的祖國,凱末爾義不容辭的站了出來!在他的積極奔走下,許多土耳其對抗外侵的團體、組織都被聚集在了一起!為了儘快驅趕走侵略者,凱末爾毅然辭去軍隊中的職務,全身心的投入到獨立運動中。

最終,土耳其人在凱末爾的帶領下贏得了抵抗外侵的獨立戰爭;1923年10月29號,以凱末爾為核心的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與此同時,人們在首都選址問題上也出現了分歧:是沿用古都伊斯坦布爾還是另尋新址?

對此,領袖凱末爾根據當時的環境指出:伊斯坦布爾雖然歷史悠久、位置重要,但也因此時常成為西方列強窺覷的對象,其濱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自然條件也讓列強的艦炮觸手可及;相比伊斯坦布爾,安卡拉的地理位置則要安全許多,而且這裡還曾是凱末爾開展獨立運動的根據地。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難道土耳其想天子守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