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認為伊拉克軍隊能打敗美軍以及多國部隊嗎?為什麼要打這一仗呢?

信念與奇蹟


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雖然很驕傲,但並不愚蠢,他肯定心裡有數。但是,薩達姆有自己的難處,這是他必須要面對的。那就在於,伊拉克打下了科威特,拿到了出海口,還把債務給賴掉了,這讓薩達姆的威望迅速提升。但是,這個局面沒有維持太久,美國等西方國家,要求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否則就要動兵。

對於薩達姆來說,如果從科威特撤軍,就意味著主動認慫,他會顏面掃地。在伊拉克內部,薩達姆沒有完全取得所有人的支持,如果此時主動撤走,必將落下口實,即使避免了與美軍的交戰,可他的位置也未必保得住。因此,他不能認慫,否則將葬送政治生涯。

伊拉克總統之位,對薩達姆實在是太重要了。薩達姆有一種英雄主義情結,他要復興阿拉伯世界,如果沒有這個總統位置,他的理想如何實現呢?在他的支持者看來,美國霸權主義想控制中東,如果要遏制霸權主義,就必須敢於鬥爭。因此,薩達姆既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也要順應民意。伊拉克在此時號稱“第四軍事強國”,但薩達姆是否有自信?恐怕很難說。在此之前,兩伊戰爭已經暴露出伊拉克的短板,還遠未達到一流軍事強國的水平。

在這個時候,伊拉克選擇與美國開戰,贏面確實很小。但是,薩達姆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或許認為,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而美式民主,最害怕打仗,如果總統要打仗,那就會死人,最後民眾就不願意了,這個總統也會被迫改變民意。然而,薩達姆對美國的民主制度存在誤解,美國的民主,其核心在於分權制衡,而不是一人一票。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有了很大的權力,他可以發動戰爭,而這也是美國總統獲取支持率的方式。因為對外戰爭,會塑造一種強硬的形象,這會讓他個人的威望得到提升,而即使打敗了,也不用承擔責任,美國沒有建立對總統的戰爭追責制度。這也就是說,即使在美式民主下,民眾厭惡戰爭,可政客們卻對侵略戰爭樂此不疲。所以說,薩達姆寄希望於讓美軍多流血,然後逼迫美國政客認慫的想法,很可能落得一場空。

如果要讓這個計劃實現,就必須把美軍打疼,至少要造成大的傷亡。問題在於,薩達姆還是高估了伊拉克軍隊,低估了美軍。在當時,美軍已經完成信息化,伊拉克根本無力與之對抗。但是,薩達姆不得不打這一仗,或許他已經知道勝算不大,可他不能退縮。最終,海灣戰爭打響了,薩達姆的軍隊一潰千里,被迫撤出科威特。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老布什打海灣戰爭的時候,我還小。等到小布什打伊拉克戰爭的時候,已經參加工作了。就在美軍正式開打的當天,我恰巧跟一個說不得身份的人聊天,我就問他:咋沒看直播呢?老美能不能打贏。他說不用看,老美打誰都贏。

這是共識。包括最開始,在海灣侵略科威特的薩達姆。

薩達姆還沒瘋狂到認為他的部隊能打敗50萬美軍、60萬聯軍的程度。

薩達姆自己也清楚,跟美軍打,他是必輸的。但他算了另外一筆賬,而就是這筆賬,他算錯了:他以為他的軍隊能給美軍造成重大的傷亡,譬如打死1萬人,負傷5萬人。

而且不獨薩達姆,估計當時全世界的軍事專家,也都是這麼算的。大家都以為美軍會付出慘重的代價贏得勝利。

結果,大家全錯了。別人算錯了好辦,大不了到現在還被人偶爾調侃一下。但薩達姆算錯就麻煩了,把命都丟了。

伊拉克軍隊能給美軍造成重大傷亡,即便是打不過。

這是薩達姆所有軍事行動基礎。他的判斷來自於美國在越南的戰爭。美軍遭到重大傷亡,然後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士兵厭戰,最後政府無奈退出戰爭。他以為歷史會在伊拉克重演。

薩達姆以為美國人的賬也是這麼算的,打仗會死很多人,於是美國政府壓根就不敢管,不敢出兵。結果美國直接出兵了,而且美國全國上下齊心,老百姓上街遊行,支持政府打仗。第一步,算錯了。

薩達姆的算盤是美國政府怕死人,不敢管,這是最理想狀態。但等到美國真出兵了,那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了。真打起來,死的人多,美國半路退出,這個可能就比較低了。不過這時候,薩達姆還是有一些底氣的,畢竟手裡有120萬的大軍。也是兩伊戰爭8年戰火中錘鍊出來的部隊。裝備也還可以,1991年伊拉克軍隊的裝備最起碼不比咱們差(除了核武器)。所以薩達姆想消滅1萬美軍的小目標,看著還比較現實。

但等到一動手,才發現錯大了。

你根本就看不見敵人。兩支軍隊有了代差,仗根本就沒法打。伊軍是菜,美軍是廚師。把你擺在案板上,想在切割就咋切割,想咋烹製就咋烹製。伊軍連美軍的面都看不見,然後就是天天的挨炸,天上不知道啥時候就掉下來炸彈、導彈。

美軍根本就沒給他還手,造成傷亡的機會。

最終,美軍只陣亡了100多人,這裡面友軍的誤傷還佔了很大比例。然後美軍自己還很不滿意:俺追求零傷亡。

當年幾乎所有人都在幸災樂禍的等著看美軍死傷慘重的景象,結果都是大跌眼鏡。之後就是後背冒冷汗:萬幸,老薩當了這小白鼠。

其實到現在我還記得當年在黑白電視前看海灣戰爭的情景。巴格達上空跟煙花似的,密密麻麻的炮彈、導彈往天上射,那是相當壯觀。把我們也激動夠嗆,都煩美國嘛,還為伊拉克喝彩呢:這,有兩下子,挺厲害。等美國宣佈地面進攻的時候,我們都十分期待,美國人要倒黴了。結果沒兩天,伊拉克宣佈停火了。搞的大家一頭霧水。過了好幾年才知道,伊拉克放的煙花還真就是煙花,根本就打不到人。

銳視覺何老師


1990年海灣危機成為了當時世界的新聞熱點,從一開始的海灣沙漠盾牌行動,到後來的沙漠風暴行動,再到最後的沙漠軍刀,都成了每晚的新聞熱點。

美國如此大規模的海外出兵,還是越戰之後第一次,雖說在上年出兵巴拿馬擒獲諾列加,但就那點兵馬就跟演習似的,跟所謂的戰爭邊也不佔!

幾十萬多國大軍雲集海灣,與擁有上百萬軍隊的伊拉克對峙在一起,美伊雙方都互不讓步、大戰一觸即發。

為了預防大規模的戰爭發生,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派出特使不斷斡旋於美伊雙方之間、中國外長錢其琛也盡最大努力勸說雙方罷兵。

美國雖然大規模出兵海灣,但仍留有巨大的迴旋餘地,開出的條件是:伊拉克必須無條件的在1月17日之前撤出科威特。

但傲慢的薩達姆拒絕撤軍,在電視畫面上薩達姆當著各國特使的面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不怕和美國打仗!

其實和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開戰,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點薩達姆心裡是清楚的。

撤出科威特雖然失面子,難道一個國家乃至個人的命運能比面子更重要,薩達姆其實是有底氣的。

他的底氣大概來自於這麼幾點:第一當時的蘇聯還沒有解體,雖說經濟崩潰、但龐大的戰爭機器還在。

在冷戰期間,但凡是跟美國關係惡劣的,都能基本得到來自蘇聯的支持和幫助,而凡是跟蘇聯關係較差的,一般都與美國的關係不錯。

如果當時蘇聯出面罩著伊拉克,薩達姆即便是戰敗可保無虞。

第二點兩伊戰爭剛剛結束兩年,伊拉克不管怎樣還算是一支久經沙場之師,而且熟悉沙漠地帶的作戰。

第三點是當時的伊拉克裝備精良,有蘇聯的米格23和米格29以及法國的幻影戰鬥機數百架,坦克有5500多輛,有先進的T72第三代主戰坦克,另外還有大炮數千門。

這等先進的裝備都超過了同時期我軍的武器裝備,似米格29和幻影戰機以及T72型坦克,我國都尚且沒有裝備。

第四點是薩達姆過多的考慮了越南戰爭的因素,以越南那麼土氣落後的武器裝備都尚且令美國無法戰勝,更何況伊拉克的武器裝備要高過越南幾個層次。

紙面上的東西徹底讓薩達姆產生了誤判,當時為了鼓舞士氣,雙方都在不遺餘力的展示自己先進的武器系統。

美國方面展示了自己的F117隱形戰機和集束炸彈,而伊拉克則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巴比倫大炮。

當時的美軍曾放言說:伊拉克用的是六十年代的技術,而美國用的是八十年代的技術。

當時的全世界人民還不知道什麼是高科技戰爭,不知道什麼是信息化戰爭、還不知道導彈武器軟件的厲害。

所能看到的都是飛機、坦克和大炮的鋼鐵與鋼鐵的碰撞,對於即將發生的戰爭,人們的判斷都是一場惡戰。

第一是一場越南戰爭式的戰鬥,美國必敗。

第二是美國並不那麼容易擊敗伊拉克。

第三伊拉克有豐富的沙漠作戰經驗,而美軍從未在沙漠地區作過戰打過仗。

第四是戰爭將是曠日持久的,美伊雙方都損失慘重,美國至少為此付出超過越南戰爭的人員傷亡。

美國在戰鬥打響之前,雖說對未來戰爭的前景也比較樂觀,但他自己也估計會造成不小的人員傷亡。

但戰爭自1月17日打響,到2月28日僅僅打了41天就結束了。

海灣戰爭讓全世界認識到了什麼是高科技戰爭,也讓薩達姆自此之後長了記性,那就是和美國人開仗不是鬧著玩的。


東方評史



薩達姆明知打不過美國,但他別無選擇。在伊拉克戰爭前,小布什曾發表過一個電視講話,要求薩達姆父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這其實就是逼薩達姆流亡海外。這自然不是因為美國人善心氾濫,而是美國的一貫作風。美國是個“國家利益至上主義”者,也可以說是個“超現實主義國家”。所以,它追求的是在自己損失最小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利益。所以說,如果薩達姆當時離開了伊拉克,他是可以保住身家性命的。美國人自然也樂意。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正是美國的希望和戰略追求。


薩達姆拒絕了小布什讓他離開伊拉克“和平交權”的要求。有人因此將薩達姆此舉視為民族氣節,實際上,也可能確實有點民族氣節的因素,這個不能否認,因為,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可能會有這種民族情節。不過,作為薩達姆來說,他拒絕小布什的要求絕沒有那麼簡單!除了天然的民族氣節外,面子和權力才是薩達姆沒有離開伊拉克的根本原因。像薩達姆和卡扎菲這樣的人在其國內都是說一不二的獨裁者,這是毋庸置疑的。而獨裁者往往只在意兩件事。一是面子,二是權力。他們對權力的追求已經“上癮”,如果讓他們“放下權力”,那一定比要他命還難受。而對於獨裁者來說,他們將面子看成了權力的“外包裝”,追求的自然是精緻和沒有瑕疵。所以,薩達姆拒絕了小布什要求他離開伊拉克的要求。


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了,薩達姆也已經去了“天堂”。歷史從來都沒有假設,就像一江春水向東流,再也不可能回頭了!不過,假設一下倒也無妨,至少能給後人一個借鑑的機會。假如當初薩達姆真得離開了伊拉克,那麼,薩達姆和伊拉克又會得到和失去什麼呢?其實,薩達姆失去的只是他自己的面子,權力和家族利益。而伊拉克這個國家可能得到的是少了平民傷亡,少了動亂,少了被戰爭摧殘的慘景。當然,很多人會不同意這種假設。認為民族氣節最大。什麼平民百姓的生死,什麼國家的損失,通通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有幾個事實似乎又和薩達姆這種“民族氣節”相矛盾的。那就是,薩達姆畢竟只代表了佔伊拉克人口比例27%的遜尼派派,而佔比70%多的什葉派,庫爾德人以及其它族裔的人群都是反對薩達姆的。再者,薩達姆的抵抗意志也並沒有改變局勢的發展。


薩達姆拒絕了小布什的流亡要求,也就是選擇了戰爭。這一點本也無可厚非。但是,薩達姆卻高估了自己軍隊的實力,一場海灣戰爭仍然沒有打醒他,他仍然沉浸在伊拉克是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幻想中;高估了伊拉克人民對的他擁戴度,手下人對他的阿諛奉承蒙蔽了他的眼睛,堵塞了他的耳朵,他真的以為自己就是伊拉克偉大的救世主了!結果是巴格達民眾夾道歡迎了美軍入城;他高估了追隨者對他的忠誠度。薩達姆的追隨者並不是為了信仰,而是為了利益。就在美軍進攻巴格達之前,號稱30萬精銳之師的伊拉克革命衛隊仍然在搞信誓旦旦的宣誓和效忠,但在美國進入巴格達時,這些每天都在高喊忠誠口號的既得利益者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才是薩達姆的最大悲哀!事實再一次證明,口號式的愛國和忠誠危害最大。


從伊拉克的戰爭進程來說,實際上沒有任何出彩之處。所謂的戰爭懸念,其實都是一些紙上談兵專家忽悠和製造出來的。單從伊拉克方面來分析,戰爭的進程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伊拉克的戰略戰術毫無操作性,也反應出了它們的茫然。說白了,它們根本就不知道仗該如何打。而美英聯軍的戰略戰術卻很明確,那就是在摧毀伊拉克一切重武器的前提下,地面部隊穩紮穩打。伊拉克戰爭是2003年3月20日正式打響的,在地面進攻之前,美英聯軍向伊拉克的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等城市發射了各種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500枚。基本摧毀了伊拉克的防禦系統,癱瘓了伊拉克的偵察系統。也就是說,伊拉克軍隊即使想還手,卻不知道敵人在哪裡?這就是現代戰爭條件下帶來的“不對稱戰爭”的悲哀。


從抵抗意志來說,薩達姆一開始的時候還是信心滿滿的。從他拒絕小布什流亡要求的那一刻起,他就賭上了自己的一生。據薩達姆身邊的人在事後透露,薩達姆的原意是在戰爭中形成僵局,最不濟也會形成打游擊的局面。那樣的話,不僅可以拖住美國,採取小股襲擊的方式製造新的“不對稱戰爭”,使美國無法承受人員傷亡而厭戰。同時還可以增加談判的籌碼。然而,事與願違。薩達姆高估了自己,高估了伊拉克軍力,高估了追隨者的忠誠度,高估了民眾對他擁戴度。低估了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武器代差”對戰爭進程的決定性作用。所以,伊拉克戰爭的進程完全出乎了薩達姆的意料,也同時使他的抵抗意志變為了恐慌。所以,在美軍攻佔巴格達之前,薩達姆早已逃之夭夭。

在整個伊拉克戰爭期間,伊拉克組織的勉強稱得上戰役標準的就是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的爭奪戰了!但在巴士拉被拿下後,伊拉克軍隊在實質上已經放棄了抵抗。這也不能完全怪它們,因為在巨大的“武器代差”情況下,它們彷彿就是“無頭蒼蠅”,對抗也是徒勞無益的。不管什麼說,伊拉克軍隊畢竟也經過兩伊戰爭的洗禮,也曾勢如破竹的攻陷過科威特。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伊拉克戰爭是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開始的,到4月8日,美軍就已經攻到了巴格達城下,4月15日,美軍宣佈在伊拉克的主要戰事已經結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號稱第四軍事強國的伊拉克軍事力量就這麼煙消雲散了!不否認有革命衛隊軍官被收買的因素,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薩達姆在伊拉克並非他自己認為的那樣得民心!也在某種意義說明了薩達姆命運的必然性。


人生觸底反彈


海灣戰爭是因為薩達姆佔領科威特引發,薩達姆佔領科威特後,美國警告薩達姆撤軍,薩達姆不同意,隨後多國部隊出兵,並且在戰爭打響之前,給予最後通牒,薩達姆還是不撤兵,隨後海灣戰爭打響,伊拉克軍隊一敗塗地,

薩達姆之所以如此固執是因為對國際形勢,軍事技術,戰爭模式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在海灣戰爭之前的多次中東戰爭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不會袖手旁觀,都會對某一方做些什麼,而且美蘇雙方自身都不會參與戰爭,只是通過武器和資源支持去間接參與,這個情況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兩伊戰爭得到體現,因此薩達姆判斷美國不會直接出兵,蘇聯也不會無所作為,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反對佔領科威特,多國部隊迅速出兵,蘇聯外交部長明確跟薩達姆表態不會支持伊拉克,

美軍在經歷了越南戰爭之後深刻反思,隨後對軍事技術和戰爭模式作出了根本的改變,非接觸戰爭,空中打擊,巡航導彈,電子壓制等一系列新科技,新模式大量湧現,這些也超出薩達姆的預料,薩達姆還停留在越南戰爭的打地面戰印象中,以為伊拉克軍隊也會跟美軍纏鬥一番,其實海灣戰爭也震驚了中國,

因此,海灣戰爭的發生根源還是薩達姆思維固化,對形勢作出錯誤判斷,這一點在第二次海灣戰爭又被驗證,薩達姆說伊拉克軍隊只要有麵包和ak47就可以與美軍對抗,從這方面來說,薩達姆是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結局,怨不得別人,



萬事皆空70


我肯定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就曾意識到伊拉不是美軍的對手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相信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八十年代後期伊拉克與美國有多親密。由於法國支持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顛覆伊朗的政權,美國在中東的多年心血付之一炬。而對伊朗滿懷敵意的薩達姆伊拉克立馬變成美國阻止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擴散的橋頭堡。兩伊戰爭中斷伊拉克戰場失利之際,美國經濟封鎖伊朗,逼迫各國對伊朗武器禁運,甚至直接把監測到的伊朗軍事部署,軍隊動向告訴伊拉克 ,幫助伊拉克反敗為勝。而兩伊戰爭後老布殊更是不遺餘力地給伊拉克拉貸款重建經濟(甚至在伊拉克債務違約之時依然對銀行施壓加大貸款)。順著這條路子走下去,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富裕的區域強國。

然而一切都給一個女人和一件事打亂了,整個伊拉克乃至中東的走向都因此面改寫!

兩伊戰爭期間中東遜尼派富國出於對霍梅尼的害怕紛紛出錢支持伊拉克作戰,然後既然戰爭結束了伊朗也打殘了,那不就到了相量還錢的時候麼?可老薩不幹了:大家是遜尼兄弟,我又出錢又出力還賠了那麼多人命,都窮得穿不起褲子了!你們倒好,光化了幾個錢就得了好處,現在居然好意思叫我還錢?合著仗就為我一家打的麼!一來二去的吵了起來。

當時老布什發電給薩達姆對這些激烈的爭吵表示擔憂,認為債務問題應當以談判解決。

老薩心想你這不是外交表述麼,蘇聯剛解體美國畢竟是唯一的超級大國。我倒要去看看你到底什麼意思。馬上親見美國女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請記住這個名字)。這個2B以為老薩找她是希望美國幫忙對科威特施壓減免債務的。於是在那裡老薩聽到了一句不知所謂的話:“美國無意介入阿拉伯人內部的紛爭,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

老薩那個興奮得手都搓掉皮,明擺著的伊拉克百萬大軍什麼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卡塔爾、巴林都是土雞瓦狗,美國人不干預還不是手到擒來麼?到時候有多少石油啊!

兩天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宣佈科威特成為伊拉克第十九個省。

歷史的解密顯示薩達姆對美國軍事實力有一定的認識,他甚至計劃買入大批美國的次級別武器作為強軍手段。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的現役武器連美軍的次級品都不如。而在作出入侵科威特的決定之前,他必須得到美國的首肯也是明證。

於是有人就會納悶了,那麼他為何對老布什的撤軍警告視而不見呢?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因素:

第一,他是以少數遜尼派統治多數什葉派的,政治強人的形象太重要了,一旦形象受損則遭遇國內反筮的風險加大。

第二,受身邊人長期逢迎拍馬的影響,認為伊軍最低限度都可以重創美軍而今美國因國內反戰而撤退。事實上當時所有用蘇式武器國家的專家都如此判斷,我記得張將軍就是因兩次美伊戰爭而成名的。當時我是絕對不信的,理由再顯淺不過,因為我國當時的裝備比伊拉克還要差所以必須誇大伊軍的武器 ,張將軍只能作出T72一輛足以戰勝M1A1幾輛的判斷了,因為我國當時是T52和T62。

排除異己到了一定的程度後身邊全是阿諛奉承之輩,嚴控言論到頭來手下盡是應聲之蟲。最後坑得自己粉身碎骨,老薩亦是一代梟雄,只可惜多勇而少智。不過最重要的坑是美女大使挖下的,一個可怕的錯誤造成了一連串的悲劇。而世界亦因此而重新審視美軍海空一體戰理論。


鹽坪冰舞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梟雄兼小強人薩達姆·侯賽因悍然入侵科威特並宣佈其將成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這引發了自冷戰後的又一次重大國際危機,由於特威特在他的控制之下,這使得伊拉克馬上以世界第四大軍力國家自居。

薩達姆佔領科威特以後有效的控制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儲備,並滿懷希望的將伊拉克建立為該地區的主導力量。隨著伊拉克在科威特的軍事集結繼續迅速進行,這對沙特阿拉伯的入侵擔憂與日俱增,身為“世界警察”的美帝,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怎能坐視不理!

8月6日布什就宣佈“伊拉克隊科威特的侵略是站不住腳的”。美國總統很快就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譴責這次侵略,開始對伊拉克實行武器資源禁運,並沒收其國外資產。

聯合國軍開始集結

隨即美國開始動真格的了,由50多萬美國大兵和20萬國際部隊,還包括阿拉伯國家部隊組成的一個多樣化的軍事聯盟軍成立。隨後的幾個月開始在科威特沿岸和阿拉伯邊境開始部署。最初的“沙漠盾牌行動”是防止伊拉克幾區侵佔阿拉伯,但是薩達姆好像並沒有任何動作,在這期間西方和阿拉伯國家開始說服薩達姆撤軍,但是很明顯他們白忙活了,薩達姆可不是隨便就想把進口裡嚼著的肥肉丟出去。

伊拉克坦克部隊

在外交失敗的情況啊,聯合軍開始進行了“聞名世界”的“沙漠風暴行動”!而薩達姆則認為,美國對一場註定會在中東火藥桶中造成重大傷亡的常規戰爭沒有胃口,很顯然薩達姆錯了,它低估了美帝“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與終於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藉口可以攪合進來了的機會!

好吧這個武器大家都眼熟


1991年1月17日的早晨,沙漠風暴行動的第一階段開始了!美軍動用了大量新型精確制導武器,從巡航導彈到巴雷特反器材狙擊讓整個世界看得眼花繚亂!F-117隱形轟炸機和巡航導彈在行動後的幾小時就對巴格達市中心指揮控制中心進行了毀滅性打擊,美英兩國輕而易舉的摧毀了伊拉克龐大的地空導彈基地和武器庫。

最後多國部隊開始發動空襲,摧毀了伊拉克的發電廠、軍事和民用通訊中心、伊拉克危險的化學武器和和武器生產設施。總而言之美國拿出了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機動性和驚人的力量!

詳細資料大家可以自行查閱,為什麼打這一仗,那就是利益的驅使,榮譽的光芒!最後致敬伊拉克民族英雄--薩達姆!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你的關注與支持!


軍武奇兵


薩達姆不是認為自己能打贏戰爭,而是覺得自己對美國有利用價值,美國應該不會打自己。當時的伊拉克跟美國是盟友關係,科威特也是美國盟友,對於美國來說不過是自家的狗咬自家的狗而已。但是薩達姆估計錯了形式,科威特是小哈巴狗,美國人的寵物。伊拉克是美國的雪橇犬,美國人的工具。這雪橇犬咬了哈巴狗,美國人就糾結了一幫狐朋狗友圍爐架火燉狗肉吃。

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薩達姆本來是美國扶持的。1979年,伊朗爆發了革命,革命黨推翻了親美國的伊朗國王,併成立了反美政府。當時的美國為了打擊伊朗革命派就近扶持了薩達姆並幫助他上位,薩達姆上位後便發動了兩伊戰爭,所以不要奇怪薩達姆為啥會有大量美製武器,甚至連指揮系統都是美國提供的,因為美國就是幕後操控者。

不過呢,8年的兩伊戰爭直接打窮了伊拉克,這時候薩達姆大呼上當了,他覺得兩伊戰爭伊拉克吃虧了,想要美國補償自己,補償的東西就是討要科威特,美國不答應,伊拉克就強著來。結果伊拉克想錯了,美國對薩達姆不感興趣,他只是對他屁股下的黑金感興趣,這是美國發動海灣戰爭的源動力。


優己


以下都是真正的原版伊軍檔案,你會發現伊拉克軍事情報總局對多國部隊作戰計劃的預判基本都是胡亂猜測的,,老薩基本處於被蒙狀態

伊軍在1990年11月研判的多國部隊部署及戰鬥序列狀況。

2月15日的伊軍部隊部署態勢報告。可以看到美七軍和美十八軍的標註位置還在1月17日之前的狀態上。

事實上美七軍和美十八軍都己進至左勾拳位置

伊軍繪製的海夫吉戰鬥決心草圖

伊拉克方面繪製的共和國衛隊在保衛南伊拉克期間的防禦作戰

薩達姆親筆簽發的命令

根據美軍繳獲的伊拉克軍隊的戰後經驗教訓檢討上說

政治訓練較差,部隊有畏懼和思想混亂現象;缺乏關於敵方的情報;無法提供足夠的後勤補給;司令部吹噓部隊武器先進,和現實不符,反而引起士兵疑慮;多國部隊空襲飛機的架次多於伊軍預料;伊關鍵目標被命中率:57%;伊拉克的防空系統遭受嚴重損失;撤出科威特缺乏良好撤退計劃,對涉及部隊的具體位置也沒有良好掌握;各級管理軟弱;指揮層對敵方武器的瞭解完全不基於現實。士兵臨陣不是逃跑就是投降,

薩達姆防禦計劃中主要寄希望於防禦工事,伊軍花很大力氣去修築所謂的薩達姆防線”。薩達姆認為,僅靠3道防線、機械化部隊和共和國衛隊,就可以拖住多因部隊,達到持久戰目的。這樣的軍隊和戰略及戰術,裝備了外星科技一樣打不過,


我微頭條上有大把原版美國機密文件複印件,不少關於伊拉克的,包括薩達姆被捕後在2004年2月7日第一次接受審訊的紀錄,關注後就能看見


萬乘之尊


薩達姆也是中東的一代政治豪強,雄居海灣、傲視群雄。在看待和美國的戰爭問題,薩達姆還沒有蠢到,以為他的軍隊能戰勝美軍的程度;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強人,他們的自信往往是容易膨脹,並總以為伊拉克人民,會真心的追隨他。(儘管平日裡人們總是給他,以及他的家族足足的恭維)因此,薩達姆決定讓美軍,深深的陷入伊拉克的人民戰爭中。

只到“薩翁"被美軍從地窖裡拎出來;我們最終都未能看到,某些磚家描述的“巴格達保衛戰”,和極其殘酷的巷戰,並以此預言,美軍大量的傷亡開始了。只可惜,我們泡好的茶剛出味,戰爭就結束了。

其實,這場戰爭打醒的絕不僅是薩氏家族。

伊拉克戰爭,向世人展示了信息化戰爭的巨大威力,令人及為震憾!傳統戰爭和它相抗衡,無異於大刀長矛對槍炮。

歷史再次告訴我們,落後必定捱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