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孩子去當兵會有前途嗎?

追逐夢想的人518



煤礦的生活


我就是農村孩子去當兵的。當時只有16歲。初中畢業。由於家裡太窮,供不起我讀高中。當時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外出打工。去鐵路工地上修隧道。二是當兵。我果斷地選擇了後者。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部隊是什麼樣子,去了能幹什麼。當時雖然是2000年,但我知道,部隊有肉吃。伙食不錯。所以,就選擇了去當兵。到了部隊以後,才發現現實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由於沒有錢,沒有關係背景,想要在部隊有一番作為,非常的困難。特別是在當時風氣不好的情況下。為此,我拼了老命。為了不兩年後從哪裡來回哪裡去,我幾乎玩命一樣訓練和工作。那時,部隊更看重的是體能素質。我身體還沒有發育好。體能上落下其他戰友一大截。沒辦法,我只有找別的門路。那就在工作上用心用力。結果,我的付出最終得到了回報。順利選取了一級士官,後來一直在部隊幹了16年。現在轉業回到了老家的縣城,安置到了一個事業單位。用16年時間實現了當時跳出龍門的理想。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我應該感謝部隊的這段經歷。雖然人生有多種可能。但我仍然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現在時代變了。年輕人的機會越來越多,可供選擇的人生也越來越多。

作為農四代,個人覺得參軍仍然是有前途的。當然,如果成績可以,最好是讀完大學再去。哪怕是一個專科。也要讀完。現在部隊的政策非常好。只要願意幹,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


達州房產諮詢


現在農村孩子去當兵會有前途嗎?

一人當兵,全家光榮。在我們家族,我父親、大舅、岳父、姨姥爺都是當兵出身。我和我對象也是姨姥爺和岳父在建軍節的一次聚會上給介紹的。我是農村戶口,2002年12月入伍,在裝甲部隊服役8年,2010年12月退伍。

下面這張照片是我父親

農村孩子如果上學不認真,考不上大學,要麼去當兵,要麼過早進入社會闖蕩。父母們往往給孩子選擇前者,因為部隊不但磨鍊你的意志,鍛鍊你的身體,或許還能改變你未來的人生道路。

凡事事在人為,部隊也一樣。農村的孩子要想在部隊有個好的前程,首先自己要有吃苦耐勞的品格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你只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報。現在是和平年代,不需要你上戰場流血犧牲,即便是當2年義務兵鍛鍊一下自己,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兵後悔2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在部隊你會結交五湖四海的戰友和最純粹的革命友誼,留下這輩子最珍貴的記憶。

最後,借黃埔軍校門口的兩副對聯與大家共勉: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沂蒙小杰


作為一名農村當兵出來的退役軍官,對這個問題有發言權。農村家庭大部分都沒有一定的關係靠山,在農村除了種植,養殖再就業機會比城裡要少,很多青年急需尋找出路,當兵入伍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我當時也是因為如此,參軍入伍,後考上軍校,成為一名軍官,最起碼解決了一輩子的生活問題。



要說前途,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還是不錯的,第一個,部隊是個大熔爐,思想教育,學習教育,軍事技能,為人處世等都可以得到鍛鍊,當過兵回去後和沒當過兵的各方面素質差別明,更成熟,更幹練!

第二個,部隊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要好好幹,各方面素質好,如果有能力可以考軍校,那樣就可以跳出農門,立足軍營,更好發展!就算以後轉業了,也是公務員或事業編!



第三個,國家兵役政策越來越好,對退伍軍人輔助越來越大,補償也越來越豐厚,還有各種技能培訓,到地方可以大顯身手,大展宏圖!



總之,當兵對於大部分家庭條件一般的農村孩子來說是不錯的選擇,只要肯幹,願意幹,乾的好,前途一定是有的!


楊樹皮砍大刀


前途還是有的,要說有多大的前途,哪就得看個人素質和努力了。主要發展途徑和空間分析如下:

1.軍官。入伍後,第二、三年可以報考軍校,畢業後成為軍官。條件是高中畢業以上文化,且身體,思想素質較好。但目前,士兵考軍校名額越來越少了,越來越難。所以,需要學習成績比較好,且個人表現也不錯,才有機會。

2.士官。入伍後,第三年可以申請選改士官。目前修改士官難度不大,表現差不多的,都能如願。改士官後,如果能夠繼續往後籤,服役12年以上,退役時,國家負責安排工作。安排的工作單位一般為事業編單位或國有企業。

3.文職。從今年開始,士兵也可以直接轉改文職人員。轉改的崗位,一般為專業技能崗,相當於事業單位職工待遇。少數也可選改,管理崗和專業技術崗,這個為幹部待遇,發展空間較大。選改文職後,一般可以幹到退休,做一輩子軍事工作。



熙熙天下


我乾的是鄉鎮民政方面的工作,我來說說這個問題。

我個人覺得,農村的孩子去當兵,是有前途的。

首先,農村相對比較貧窮,絕大部分的農民只能靠打工維持家用。幹著最累的活,每月幾千元,拋去車票等等各種開支,一個人每年基本也就是兩三萬的收入。除了考上重點大學,出路較窄。

如果當兵的話,兩年義務兵後,只要努力有很大的機會轉為志願兵。

其次,這幾年,我們國家對軍人的待遇大大提高,以2018年我們這裡的民政局發放的優待金標準:高中文聘27780元,大專是30000,本科36000元。除此之外,服役地方不同,部隊上還有不同的津貼。而且,大專本科幾年的學費全免,又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

以上是兩年義務兵的待遇,如果在兩年義務兵後,轉為了志願兵,就有了工資。就一期的工資每月至少也在四五千元以上,根據志願兵的年限,工資和最終的優待金更高。

再次,在2018年,國務院成立了退役軍人事務部。為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集中統一、職責清晰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體制,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

從年初開始,全國範圍內給軍人懸掛光榮牌的熱潮持續進行。不論是待遇還是社會地位都達到了前所未有。

另外,通過在部隊的訓練,軍人在作風紀律,身體健康等方面都比常人優秀許多。所以說,農村孩子當兵不光有很大前途,而且是新時期農村孩子實現人生理想的最佳選擇。





基層微課堂



了泉傑小澍哥


現在的孩子,特別是農村的孩子,我提倡鼓勵去當兵。我對好些鄰居經常提及此事。現在部隊條件這麼好,有每幾千元工資,又有民政部門每年獎勵,想想我們那時當兵多寒慘,十幾元津貼加十元地區補助,至今還是默默無聞。看現在的退伍兵,有豐厚的待遇及安置,真是羨慕之及。

所以,當兵是一種錘練,也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我經常對年青人說,苦,不要怕,不要躲避,它是生活的本錢。不論貧富,珍年青要有吃苦的精神,到中老年才不至於受點苦而吃消不起,有一個好的身體及心態面對風險及挑戰,更有資格及光環激勵奮勇向前。機遇不會很多,年青也不會常處,軍涯也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所以,要把握機會,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希望是要有的,一旦要是實現了呢。


這邊風景獨好2019


筆者認為,步入21世紀以來,農村兵和城市兵不再是帶有偏見性的稱呼了,農村兵不見得目光短淺、城市兵不見得高人一等。以前,農村孩子當兵,一來是為了奔一個好前程,二來是為了減輕一下家庭的負擔,畢竟農村人手裡的現金不多。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農村孩子當兵更不失為較好的選擇(城市兵也一樣),原因有以下:

一、當兵待遇好、工資高、工作穩定,軍屬也有相應的待遇!

近幾年,在地方工作的人,生意人喊生意不好做、錢難賺,公務員喊工資待遇低、養家難,唯有軍人工資待遇,在逐年提升並且還穩定; 在英明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軍人待遇、地位的提高有目共睹,軍人家屬的待遇也相應地提高了,更大的激發了廣大官兵的積極性、主動性,軍改結束後,相信軍人的待遇、地位還會有更好的進步,至少不會比職業化的美軍差!

二、軍人成為全社會最尊崇的職業,軍人退役後有保障

去年,退役軍人事務部的成立,無疑給全體軍人打了一針強心劑,從此,軍人再無後顧之憂!此等利好,無疑是農村兵的福音!

對農村兵來講,當兵比外出打工、在家無所事事強出100倍!當然,今後當兵對學歷要求會越來越高,現在是高中畢業(查的比較嚴格),以後有可能得大學,所以今後像以前初中畢業(甚至小學畢業)的現象永遠不會再出現了,門檻只能越來越高!所以,努力吧,所有有志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的青年們!


壯哉中華民族


他於1918年出生,犧牲時僅24歲,後人尋他遺骸30年,至今未能如願

為尋先烈遺骸,他遵先父臨終遺命,堅持三十年的尋找,就為了找到存放舅爺遺骸的墓地去祭奠先輩,讓烈士的精神能夠傳承下去;可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尋找並未能如願,希望有心人能通過本文所述的信息和事蹟,為他提供線索幫助他完成先父的遺命。

他叫孫長征,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人士,遵從先父遺命尋找存放舅爺遺骸的墓地,以便祭奠英烈們至死不渝的抗戰精神。說是遵先父遺命,其實更準確的說是一種精神寄託和傳承。筆者的理解應該是從孫先生的奶奶在世時就已經開始在尋找這位烈士弟弟了;三代人的傳承都是在為了完成那個未了的心願;孫先生的這位舅爺是他奶奶的大弟弟,也是曾經的抗戰烈士,在二十四歲左右就戰死疆場。

孫先生的舅爺名叫伊樹坡,據孫先生的大姑(現年也已是近90歲高齡)回憶說,她的這位舅舅大概是出生在1918年前後,其祖籍應該是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野店公社黃溝村(根據伊樹祥的籍貫推測),他們姐弟七人,其中在1928年蒙陰縣發生瘟疫時病故一位弟弟,其他兄弟姐妹均不詳;因為孫先生的舅爺出生在戰亂年代,後又壯烈犧牲,故而留下的資料信息幾乎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可想而知尋找的過程必定是千辛萬苦。

孫先生說據他大姑的回憶說,他的舅爺伊樹坡是個高個子,臉上有些麻點;在1940年時他舅爺曾身穿土黃色八路軍軍裝(查詢歷史資料得知當時八路軍山東縱隊穿的軍服就是土黃色的,據分析伊樹坡烈士應該就在這支部隊從軍),騎著大馬帶著勤務兵(據筆者分析認為伊樹坡烈士當年應為軍官)到過博山區的姐姐家探過親,後來伊樹坡烈士在1942年參加沂水對崮山戰役(此戰役有四百餘名官兵壯烈犧牲,而伊樹坡烈士就是其中之一)時壯烈犧牲;犧牲後的伊樹坡烈士的遺骸存放在何處便成了迷?

前文中所提到的伊樹祥是伊樹坡的堂弟,據伊樹祥在1968年時曾說過:當年他們叔伯兄弟五人均出來當兵,最後歷經多年的戰爭,最後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的其他兄弟叔伯均戰死疆場。 而伊樹祥老人是1928年出生,籍貫蒙陰縣野店公社黃溝村,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後轉業到了淄博王的村耐火廠,並於1978年12月在淄博病故;唯一的線索自那時起就斷了。

後來經過多年的努力尋找,循著蛛絲馬跡孫先生找到了臨沂市當地的烈士陵園;孫先生原以為看到了希望,但是,烈士陵園的烈士名單中並沒有伊樹坡烈士;據陵園的工作人員分析,伊樹坡烈士有可能在當年參軍時用的是化名,這就致使尋找起來更加困難;而且,當時的蒙陰縣野店公社黃溝村也早已改成了平安崮村。對於靠著上述的回憶東拼西湊起來的線索讓孫先生的尋找更是難上加難,但他依然在堅持尋找著,這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先父的遺命,也是對先烈們的敬重。

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保家衛國獻出了青春和生命,作為後世之人,我們莫忘國恥,將先烈們的精神傳承下去;不管孫先生能否找到舅爺的遺骸,筆者都希望孫先生能銘記先輩們的遺志,我們每一位後世之人也將是一樣銘記先烈們的遺志,將他們的紅色革命精神傳承下去;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很多的先烈們為了保家衛國而犧牲,雖然他們未能留下血脈相傳的子孫,但是他們精神和遺志將會世代相傳。

最後,筆者也希望通過互聯網集結起廣大網友的共同力量幫助孫先生來完成他先父的遺命,尋找到存放伊樹坡烈士遺骸的墓地,將這份保家衛國的精神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