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國產車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還有的人寧願花高價買低配合資而不買高配國產?

吶喊的人們


有朋友認為我們自主品牌汽車有了非常不錯的發展,於是就感慨為什麼我們自主品牌這麼好了,還有人回去選擇合資車呢?尤其是對那些寧願選擇合資低配車也不會選擇國產高配車的行為感到困惑。自主品牌汽車真的有那麼好嗎?消費者崇洋媚外嗎?


首先說,車子的最基本功能是代步,對於廣大普通消費者來說,最看重的是質量、燃油經濟性和安全。大家都在為了生活而忙碌和奔波,此時此刻選擇一臺省油省心的車子重要性不言而喻。質量穩定可靠並且省油的車子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更低的用車成本,不會因為頻繁的修車而耽誤寶貴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因為合資車在質量穩定可靠和燃油經濟性方面擁有優勢,所以消費者更傾向於合資車,人都會為自己考慮,這點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畢竟過的好不好,只有自己清楚。選擇合資車也不是什麼崇洋媚外,這個與愛不愛國也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消費者購車初衷非常簡單,無非就是省油省心,這樣的訴求是最基本的。不要拿愛國來綁架消費者。

顯然,消費者更傾向於合資車,恰恰能夠說明我們自主品牌汽車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自主品牌汽車也發展了好幾十年,甚至比韓國都要早。但是現在能不能拿出一臺的變速箱、發動機或者底盤還是未知。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自主品牌車企依然奉行拿來主義,對他們來說造車就是簡單的拼裝,只要賺錢就行。

在國家大家倡導新能源汽車的時候,又有幾家車企在認真的造車?想方設法騙取國家補貼,粗製濫造的情況比比皆是,這樣傷害了國家的信任,傷害了消費者。妄想彎道超車,反而而彎道翻車。任何不在技術方面做努力的汽車廠家,是不會真正打動消費者的,從長遠來看也是沒有什麼未來的。

什麼時候我們自主品牌真正走出國門,成為沃德十佳發動機常客的時候,與德系車日系車一較高下,再說自主品牌汽車強大並不遲。目前來看,自主品牌汽車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與合資車的差距依然很大。消費者不願意選擇自主品牌汽車,實在太正常了。

CMC車友會,悅之心、悅之行,交友、自駕、攝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國汽車俱樂部旗下組織!歡迎加入CMC車友會大家庭!<strong>


CMC車友會


假設國產車和合資車都用一模一樣的配件,別忘了還有一步叫組裝。

就拿擰螺絲來說事吧。

我以前在一家臺資電子廠上班(產品是什麼就不說了,反正與車無關),擰螺絲的這道工序有兩個人,前一個負責擰緊,後一個負責松半圈,我當時一臉懵逼。後來老師傅才告訴我,這叫應力釋放,擰得過緊的話,時間長了可能導致電路板變形,影響壽命。

後來跳槽去了一個國內企業,產品相同,但是廠裡擰螺絲工序的就一個人。我還專門提過應力釋放的問題,領導說我想多了,問題沒那麼嚴重,而且加一個人還要增加成本。

其實類似的工序,品保的區別還有不少,細節決定成敗,可能國內企業輸就輸在一顆螺絲上吧。


周喻73753738


我父親有一輛a6是公司配的,自己又買了一輛攬勝,我母親是寶馬5系,我自己是寶馬760和奔馳E300,我和我爸都超愛釣魚,平時沒事兒就去水庫釣一週,由於對空間的需求量很大(漁具、生活必備品、被子、帳篷、)所以又買了一輛國產風光580(本來想買別克GL8的,由於母親的不同意所以只有放棄)我先說a6(7年接近16w公里)的毛病只有2個~中控顯示屏螺絲鬆動和燒機油。530li(5年12w多公里)轉向機出現過一次故障。M760(1.3年2.7w公里)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過故障。E300(出售狀態)剎車異響(非常刺耳)。580(2.1年5.7w公里)右前減震套損壞、右後剎車片破裂。攬勝(6年21w公里左右)空調異味、電子系統故障、電動後尾門失靈、胎壓模塊失靈、手剎模塊壞了。其實不管國產也好,合資、豪華也罷,只要是機械的東西,總會有故障出現的,只是出現的頻率、買車時間的長短與否,還有就是我感覺買車就跟買彩票一樣,需要運氣,同樣的車,誰的運氣好,買到好的車況就說這車可以,沒有出現過故障。運氣不好的買到這車就說,這車不行故障太多了。所以放平自己的心態就好了,不要詆譭和誇大其詞的吹噓自己手裡擁有的車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何況車呢!


時光你慢些吧行嗎


為什麼寧願選合資車也不用國產車,您跟這些廠商心裡沒點逼數嗎?一天到晚的整配置,抓抓品控吶,品控一塌糊塗的不在少數!我就是國產車的受害者,11萬買個比亞迪G6,還是個頂配,一年不到,喇叭修了不下8次,四兒子店又少,每次來回40公里路,油費不是錢啊!現在渦輪增壓又出現異響!真是無語了!後來相同價格買了通用凱越,開了4年多,11萬公里了,基本上沒壞過什麼


無敵小飛龍67635741


選合資還是國產,聊聊我的親身經歷吧,06年買車,剛結婚沒錢,目標QQ或者夏利,北京車展看到長安奔奔上市,直接到肖村橋的4S定車。風風雨雨的開了十年,不能說一點毛病沒有,但從沒趴窩過,雖說性能一直很穩定,感覺年頭長了,空間也不夠用了,就決定換車。也沒考慮其它車型,直接在通州的慶長風4S置換了75四驅尊貴,那是17年五月,約定兩個月提車,結果一直等了半年都沒有車,4S一直拖拖拖,投訴到長安廠家,也是知道了會解決的,然後就木有然後了,最後到了17年九月,我要放棄的時候,4S店告訴我廠家回覆了,說十月底前一定給車,心想漫長的等待終於到頭了,結果十月底還是沒消息,自己去4S問,結果人家根本不承認了,我XXXX!投訴你丫的,結果廠家還是一副我知道了等著吧的態度,連個回訪都木有啊!無奈只好提了一輛合資現車。合資和國產哪個車質量更好,我不想評價,但對我拿著錢去買車的投訴都不理不睬的車企,你的服務就不合格,我為什麼要支持你呢!


Fei35077597


支持國貨,買國產車,沒問題,我支持,當年給工地買了一個瑞虎,第一天去辦牌照,兩個輪胎,一個起大包,一個豎向深裂紋(裂紋的輪胎4S店不給換),回家就救援,才發現油管子接口掉了,再一段時間後,右前玻璃升降的時候擠爛了,再過一段時間,防凍液漏完了,沒過多久,後面兩個輪胎磨平了!也見過別的同類車瑞虎車門關不住打不開的。

真心話,我不嫌質量差,只嫌售後服務太差太差,有什麼問題你修好就行。我也想支持國產國貨,不嫌棄你質量差,也不是那種得理不饒人的人,沒那愛好和時間,只嫌棄你的服務差,有問題的時候推三阻四的醜惡嘴臉。

後來再不敢賣國產車了!

當長虹說振興民族工業的時候,我買了好幾臺長虹電視。

好好一個車企,現在做的咋樣,大家有目共睹。


風雲天地


國產車和合資車還是有差距的!

一次去修理廠換機油,看見一個修理工正在修一臺車,國產車,具體品牌就不說了。

那臺車右後門部分鏽跡斑斑,修理工把鏽穿那部分切割下來,從報廢的一臺合資車切割下來一塊焊上去。

我就問修車師傅,咱們新疆雨水很少,為什麼會鏽成這樣?師傅說:這臺車沒有設計導水孔,而且噴漆工藝不好,車主洗車又比較勤,一個小部位生鏽了,生鏽面積會越來越大,國產車還是有些細節做的不好。

經常看到網上討論買合資車還是國產車,還跟愛不愛國掛上鉤。 我覺得,咱們小老百姓辛辛苦苦賺點錢買臺車,不就是希望省心、省錢嗎,時不時出點小毛病往修理店跑,多鬧心。

錢是自己掙的,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想買啥車買啥車,不要被道德綁架。


監委那些事兒


這是我在十多年汽車生產的經驗告訴你。汽車是由幾萬個零配件組成的,要經過上萬名員工的手,為什麼全世界都是日本車,日本在生產過程中用的是精益生產,所以日本汽車能夠保證質量的同時,而且還能有利潤,還有最重要就是輕量化,我打個比喻,日本的自行車騎起來比國產輕,但重量都差不多,這是為什麼?就是生產工藝偏差,偏差大就松,時間長了就會有質量問題,如果緊了就會費力,國產汽車為了保證質量,零配件就是過緊導致費油,其實可以開關門試一試,就知道了國產普遍扁緊。還是那句話:四個輪子一個殼子好造,但做好就不容易。中國汽車要想超過合資車,必須團結,技術分享和統一,這樣可以降低成本,才會有利潤髮展下去。





迎風Smile


90年第一輛車夏利九萬多大洋 日本原裝發動機 跑了17萬公里 第二輛車普桑親戚淘汰送的 家用動力足夠猛 第三輛車05年的polo十五萬大洋 質量槓槓的 第四輛車13年的H6將近十五萬大洋 寬敞了許多 一點毛病沒有 開車33年100萬公里以上的經歷 接觸過很多品牌的車 國產和合資同級別的車差距以前是太大了 最近幾年差距基本是微乎其微 國產車進步神速 奔馳沒出門還一地油呢 所以別拿個案說事 真是十萬八萬的不在乎合資車也是不錯的選擇 畢竟銀子花出去 天天用著也會舒心些 如果覺得多花的好幾萬銀子不值 銷量好的國產車也不會讓你失望 俺下一輛目標四驅F7


著急21439


我不相信國產車真的好了,如果你真的覺得好那也是表面好,個別現象。

造車靠的是技術,而汽車技術裡面又有很多科學原理。科學和技術依靠的是企業和研發者的誠實可信。科學技術面前沒有虛偽,沒有花言巧語,沒有政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聽不得別人誇讚歐美技術好,日韓產品強的人更多的是充斥著個人情感在裡面。這些人充滿了這種情感,卻對科學和技術是不管不顧的。只要你說國產品牌不好就恨你,甚至要打你。

然而,這種愛國情感是真嗎,充滿這種情感的往往人並不懂得什麼是真的愛和感情,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冷漠和沒有社會公德的人,更談不上人格高尚。所以我們得出結論,他們的這種所謂的愛國情感只是爭強好勝,好勇鬥狠。對待愛國情感都不真實,對待科學技術又能真實?

現行流行的文化主流中(非傳統文化主流)充斥著一種漂亮大於真實;排場體面大於邏輯可靠;政治大於科學的一種糟粕文化。

比如,只要大眾邁騰做的大氣漂亮,內部空間寬敞我管它是否減配是否斷軸。

生前對父母不好不孝,父母死後大搞排場體面的葬禮。

我買的帕薩特,別人就不能說帕薩特不好。哪怕是論壇裡面的陌生人說帕薩特的一些問題都要和對方在網上對罵。說帕薩特不好的人就是車黑,說好的人就說車拖。總之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就有問題,就要懟回去。

因此,我們發明了很多“牛逼的詞”:

比如: 懟。

比如:軸。

比如,墨跡。

比如 槓精。

比如 矯情.....很多很多。

對待科學與技術需要的就是槓精精神,需要的就是軸的品格。但這卻讓很多人感覺不舒服。

這些都是“小政治”的體現,政治是什麼,就是跟我不一致,就是不支持我,反對我。

所以所以,上述種種都是對待科學技術不誠實,不真實表現。

那這些不真實就恰恰體現在中國會產汽車裡面。

比如,比亞迪的四S店,說好的買車不強制上保險,交了定金,等了倆月提車卻必須強制店裡上保險。

比亞迪電動車標稱三百公里續航,實際只有二百二。

比如還有很多比如,比如奔馳事件!

很多人感覺國產汽車已經很好了。

好在哪?

加了很多大屏幕,一鍵啟動,電動座椅,真皮座椅,無鑰匙進入。這些是汽車的本質嗎?

大屏幕再大能比家裡電視機大?

真皮座椅再軟能比家裡沙發軟?

汽車的本質是什麼?汽車是一臺奔跑的機器,對待機器需要的技術和科學的精神。讓機器更好的奔跑,需要的是科學和技術的精神。

而不是體面,面子,排場,政治。

這些糟粕不只是在汽車領域。

還有房地產,食品,藥品,.....比比皆是。

明明是高層住宅樓的第一第二層上下打通了,開發商發明一個詞,叫“平墅”。

出了交通事故,明明是A的責任,警察出門還要調解私聊。這叫不依法執法。依情執法。

如果有人殺人了是否可以私聊,被害人願意私聊,法律是否可以私聊?什麼叫提起公訴?

雖然交通法規不是大法,但這種在需要伸張誠實和真實精神的領域卻處處充斥著人情面子因素。

而這些行為不斷的再打壓著中國人形成科學,邏輯和法制思想的形成,阻礙著中國人的思想啟蒙。

小孩子明明犯錯了,往往我們文化中有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人們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是個孩子更需要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