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天津丨津門“泡澡”

“沒錢下池塘,有錢進澡堂。”這是天津人在舊社會說洗澡的一句俗語。

洗澡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件大事

在那時候一般老百姓想洗澡,可不像現在這麼便利——浴池是普通市民洗澡的首選。

“跳進華清洗龍泉,清清爽爽賽神仙。成天人纏事擾塵,蒙土裹煙熏火燎,紮在這池子裡,熱水兒裡舒舒服服泡一泡,身上泥刮一刮,皮鬆肉軟骨頭節睜眼,汗毛孔喘氣。”這一段是老津人對洗澡的形象描寫,天津人“洗澡”不叫“洗澡”,叫“泡澡”。

“小紅燈籠高高掛,雲板丁當喚客來。”

天津舊時的澡堂子,會在門前或院內高高掛個小紅燈籠,作為澡堂的標識。另外,在院內或房頂上懸掛一塊鐵製的“雲板”,每逢清早或中午池子換清水時(俗名“換池子”)。必由夥計很有節奏地敲打一次“雲板”,用這種“叮噹、叮噹”之聲喚醒附近人們,意思是告訴大家現在換清水了,快來洗澡吧。


漫話天津丨津門“泡澡”


天津有幾家知名度很高的浴池,最有名的是南市慎益大街口的玉清池。玉清池大樓是民國年間南市最高的建築,號稱“華北第一池”。

勸業場華清池由於地理位置和硬件設施的優越,開業後很快打開了知名度,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同時期,天津較大的浴池還有小白樓的龍泉池,南市的中新池、瑞品香、新華園、全興澡堂、明園澡堂、福仙池等,可見浴池遍佈全市,是那個時代城市消費設施重要的組成部分。

洗盆還是洗池

舊時澡客買票後進門,夥計遞上一套洗浴用品,包括拖鞋一雙、毛巾一條、肥皂一塊。”您是洗盆還是洗池?“夥計低頭含笑迎接客人進門時,一定要先問這麼一句。

浴池大致分三等

頭等是盆池,一個一個的小隔間,裡面有一個白色陶瓷浴缸,上面裝著冷熱水龍頭。浴客脫去衣服,鬆開辮子,進裡間打開水龍頭將浴缸灌好熱水,躺在水中任由熱水把身體托起,載浮載沉。沒人催促,放任泡浴。口渴了,招呼夥計送來一壺香茶。洗好出浴缸便是一身清爽。夥計給澡客一件浴衣穿上,請到睡榻上,想躺多久就躺多久;有的顧客洗完了澡,還要在床鋪上睡一覺,想什麼時候走,可以預先告知澡堂子裡的夥計到時叫一聲,這叫“叫醒”。


漫話天津丨津門“泡澡”


二等是淋浴,也是一小間一小間的,雖說不能泡澡,但也有私密性。

三等是大池子,分裡外間,裡面大池子所有澡客泡澡搓泥兒的地方,外間有一個裝清水的小池子,泡完後到外間用木勺自己舀水往身上澆,衝淨身體,算是洗完了。泡池子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漫話天津丨津門“泡澡”


浴池每晚關門後,夥計先放淨大池子裡的髒水,洗刷乾淨後注入清水,第二天臨開門前將池子裡的水燒熱。新換的池水清澈見底,所以叫“頭過水”。想洗“頭過水”,一定要早到。但早晨有時間去洗澡的又必定是閒人。對於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種奢求。來得越晚,池子裡的水越渾濁。

搓澡也是勞動人民的一種享受

泡完池子,第二項是搓澡。堂子裡,師傅用熱水將大木板床反覆沖洗後,拿出一條雪白的厚厚的大浴巾,啪地一抖,就平平地展開在大木板床上了。客人四仰八叉地躺在硬硬的木床上,顧客成了案板上的面,一氣搓下來,渾身那叫一個通透。


漫話天津丨津門“泡澡”


沖洗一番之後,休息大廳有免費鋪位供客人休息。蓋上毛巾被小睡片刻,醒來後叫一壺濃釅的花茶,一盤青蘿蔔,那是一種神仙般的享受。澡堂子為招徠顧客,還會代顧客存放自用的毛巾和肥皂,給顧客捏腳、捶腿,幫顧客買小吃和酒菜。

泡澡也上癮

有些人些人隔三差五就往澡堂子跑,有幾天不泡澡就會渾身骨節不鬆快,肉皮緊繃,如犯煙癮,沒了精氣神。天津人管有此嗜好的人叫“堂膩子”。

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天津澡堂營業出現了蕭條狀態。

解放以後,華清池劃歸到和平區服務公司統一管理。那時候狗不理包子鋪坐落在山東路上,離華清池也就是不到一公里的距離。三兩好友相約,先到狗不理要一斤包子,一升啤酒,兩個小菜,吃得滿嘴流油,口袋裡還剩點兒錢,到華清池美美地泡個澡。在艱苦樸素的年代,這種感覺,還是太奢侈了


漫話天津丨津門“泡澡”

改革開放後,華清池由國營改為民營,來洗澡的人越來越少,勸業場寸土寸金的黃金地帶自然是呆不下去,先是搬到南市,又從南市搬到河南路,最後落到蒙古路與瀋陽道交口一幢大樓裡。還常有老年人會來這裡洗澡,但昔日的熱鬧早已不見。而現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的“浴場”“溫泉”之類,與百姓的日常生活已脫離得太遠,很難體味到舊時那種閒情逸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