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之道之埃塞俄比亞篇

小國之道之埃塞俄比亞篇

苦難的東方文明古國,在地理造成的封建和專制並存的制度下掙扎。

除了兩場熟悉的意阿戰爭和意埃戰爭,還有無數的政治陰謀、政變和荒誕的革命……

一、上帝和聖經的土地

說起埃塞俄比亞,人們總是會聯想到山。大多數埃塞俄比亞人居住在非洲最大的山嶽之上。這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以致19世紀的西方人往往把它比喻做“非洲的瑞士”或“非洲的西藏”。從其獨特的風光或者從其與世隔絕的程度來看,這兩個比喻都有道理。

大約30萬個世紀之前,一系列猛烈的火山運動把大量的岩漿傾注到非洲大陸東部的岩層上。劇烈的地殼運動劈開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在東邊的“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上升的同時,紅海誕生了,縱貫今日埃塞俄比亞國土的東非大裂谷也初露端倪。正在在雄偉壯麗的東非大裂谷中,出現了現代智人的最早祖先。

這段地殼運動週期之後,降雨量增加,在嶄新的埃塞俄比亞高原上形成了眾多江河。經過年深日久的沖刷,這些江河切開了黑色的火山岩,沖蝕到下面的砂岩和石灰岩層,甚至侵蝕到古老的岩床,在平坦的高原中沖刷出無數條深谷峻峽。這些峽谷對於埃塞俄比亞的歷史有很大的影響。他們通常深達數百上千米,因此將埃塞俄比亞高原切割得支離破碎,形成了眾多相對獨立隔絕的小聚居區。對於企圖征服這個國家的入侵者,或是試圖統一疆域、開發資源的國王,那些深峽都是無法逾越的障礙。紫紅色的峰巒、濃綠色的森林,山巔的白雪、藍色的湖泊,高山上的寺院、無底的深淵……這些千差萬別的風景,全部集中於埃塞俄比亞帝國的古老國土之上。

根據埃塞俄比亞的傳說,其開國者是埃塞俄普斯(Ethiops),他是庫什(Kush)的十二個子女之一,庫什是含(Ham)的兒子、諾亞的孫子。另一個傳說聲稱其統治者的血統淵源可以遠溯至猶太人的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的一次偷情,雖然這種傳說帶有神話性質,但是從埃塞俄比亞人的種族特徵來看,他們和周圍的尼格羅人種之間還是存在著一些明顯差異的。總的來說,埃塞俄比亞人(阿穆哈拉人和提格雷人)皮膚顏色較淡,體格修長,鼻子高聳,額頭廣闊,長著狹小的鷹鉤鼻,帶有一部分閃米特人的面貌特徵。

在早期的王國和帝國時期,埃塞俄比亞的統治者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是“白人”種族,看不起周圍的“黑人”國家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聖經時代,居住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的薩巴人就不斷橫渡紅海,到埃塞俄比亞北部定居。信奉猶太教的薩巴王國給埃塞俄比亞帶來了精巧的灌溉工程,以及建築、藝術和文字,還有猶太教信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今日的埃塞俄比亞地區是希臘、波斯、迦太基等國家的黃金、象牙和奴隸的主要來源。公元前218年,當偉大的漢尼拔將軍指揮他的軍隊向意大利進攻時,其部隊中的戰象就是阿比西尼亞大象 。

公元2世紀,在埃塞俄比亞北方出現了偉大的阿克蘇姆文明,其國王以阿克蘇姆城為中心,統一了周圍的土地,其疆域直至大海,在極盛時期甚至統治著大海對面的阿拉伯半島西部。阿克蘇姆城內有126座高大的方尖碑,在其長廊環列的古代宮殿中陳列著27個石雕王座,城市的四周散佈著水庫、、石碑和陵墓。早期的歷史參考資料描繪了這個重要的世界性城市。公元64年,希臘的一位無名作者曾把阿克蘇姆城的統治者稱作“一位卓爾不群的王公,通曉希臘語”。幾百年後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的大使朱利安也用華麗的詞藻描述了阿克蘇姆城,說它是“全埃塞俄比亞最偉大的城池”。當時它已經成了羅馬帝國與波斯之間最重要的國家,其商船隊航行到埃及、印度、錫蘭和中國。

許多事實表明早期的阿克蘇姆帝國受到猶太教的影響。從薩巴王國來的移民使埃塞俄比亞北方的各民族也紛紛改信猶太教,以致後來在埃塞俄比亞形成了被稱為“法拉沙人”的黑色猶太民族。而歷代埃塞俄比亞皇帝自稱為所羅門後裔的傳統,也是始於阿克蘇姆時期,這個帝國早期好幾位皇帝的名字都是列維、大衛、以色列、雅各這樣的猶太人名。

公元4至5世紀,阿克蘇姆的皇帝們開始信奉***,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逐漸與東羅馬帝國控制下的埃及和努比亞結合在一起。在公元451年的卡爾西頓宗教公會上,來自阿克蘇姆的埃塞俄比亞人教士們追隨埃及和敘利亞教會代表,信奉阿里烏斯神父提出的一性論觀點,同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正教會發生分歧,這一派***徒後來被稱為“科普特教派”。後來應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的要求,阿克蘇姆帝國曾出兵紅海對岸的薩巴王國,討伐信奉猶太教、迫害***徒的國王祖爾?諾瓦司,使信奉***的希米亞王朝重新登基。埃塞俄比亞人還在也門修建了一座宏偉的***堂,號稱“奈芝蘭的克爾白”,試圖與麥加的克爾白爭勝。

公元540年前後,全球氣候出現紊亂,也門境內被稱為“現代史以前人類最大、最壯觀的土木工程”的馬裡卜大壩因暴雨而崩塌。即使對於遠隔紅海的埃塞俄比亞人來說,這也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馬裡卜大壩的潰決導致也門的生態環境被徹底破壞,而那裡1000年來一直是阿拉伯半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一些人向北遷移到猶太教古城麥地那,其中包括***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曾祖父。馬裡卜大壩潰決的轟然巨響也是標誌著***教興起的第一聲號角。其次,在長達1000年的歷史中,也門曾是阿拉伯半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5世紀之後,阿克蘇姆帝國一直通過控制薩巴王國而壟斷著紅海的商業中心地位。***教的擴張以及瘟疫、海盜和戰爭摧毀了阿克蘇姆帝國的眾多富庶港口,並大大降低了紅海的商業地位。阿克蘇姆於570年被波斯帝國逐出了阿拉伯地區,隨後又被迫放棄了沿海的領土,其重心逐漸向南移動,對南部的紹阿、咖法和東部的哈拉爾等異教徒地區展開了十字軍遠征。

隨著歲月的流逝,阿克蘇姆帝國成為一個內陸國家,變得與世隔絕,成為***世界在非洲內陸的一塊飛地。976年,為了抵抗不斷向南擴張的***傳教士,一個叫古迪特的猶太教女王 發兵北上,進攻阿克蘇姆。她燒燬了許多教堂,夷平了阿克蘇姆城,逼得阿克蘇姆皇帝從一座山谷逃到另一座山谷。這次起義後來變得無法控制,最後終於終結了存在於世近1000年的阿克蘇姆帝國。

繼阿克蘇姆王朝而起的是定都於羅哈 的扎格維王朝。為了在身份上不低於被趕跑的舊皇族,扎格維王朝的統治者自稱是摩西的後裔。這個王朝延續了大概150年,在13世紀因為“不是以色列人” 而被教會推翻。來自南部紹阿地區的名門世族葉庫諾?阿姆拉克(Yekuno Amlak)成為所羅門王朝的第一代皇帝。

二、從所羅門王朝到內皮爾遠征

聖經舊約和古蘭經都提到示巴女王對所羅門王的訪問。埃塞俄比亞人認為示巴女王就是他們的馬克達女王。埃塞俄比亞王朝的開國神話宣佈,有妃七百、嬪三百的所羅門王“毫無疑問地”令馬克達女王在回國途中生了個兒子,名叫埃布納?哈基姆,意為“智慧之子”。這個兒子後來成為所羅門王朝的始祖孟尼利克一世。據說孟尼利克一世後來還去耶路撒冷朝覲過他父親,所羅門王派以色列的20個貴族少年護送孟尼利克回國,傳說中他們臨走前偷走了藏有摩西十誡的著名約櫃,把它帶到了阿克蘇姆。

從13世紀的葉庫諾?阿姆拉克到1855年去世的約翰尼斯三世皇帝,所羅門王朝在埃塞俄比亞的統治延續了5個世紀,經歷了58個“所羅門血統”的皇帝。所羅門王朝的正式國名是阿比西尼亞(Abyssinia),一般認為這個名字來源於阿拉伯語(Habash),意為“混血”,因為阿拉伯人把埃塞俄比亞人視為閃米特族和非洲人的混血後代。這個詞後來被葡萄牙人念成“abassia”,拉丁文寫成“habsesinia”,最終演變為“阿比西尼亞”的國名。

葡萄牙並不是所羅門王朝時代的阿比西尼亞與之打交道的唯一歐洲國家,威尼斯、西班牙和羅馬教廷也和阿比西尼亞互有往來,15世紀時甚至有歐洲傳教士提出西班牙卡斯蒂里亞王室與阿比西尼亞的扎拉?雅各布皇帝聯姻的建議,但是在14到15世紀,阿比西尼亞與葡萄牙的關係顯然要比同別國的來往密切得多,里斯本宮廷同設立在岡達爾城的阿比西尼亞朝廷建立了外交關係,派遣了大使。當1535年阿比西尼亞受到來自索馬里地區的***教“聖戰”大軍入侵時,葡萄牙還提供了一批火繩槍,以及由唐?克里斯托弗?伽馬 率領的遠征隊。1542年,400名葡萄牙火繩槍手在阿比西尼亞北方的阿散季湖附近打敗了***軍隊,但是不久之後即被土耳其、阿爾巴尼亞和阿拉伯僱傭兵擊敗,伽馬戰死。不過,當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耶穌會試圖在屬於科普特教會的阿比西尼亞樹立起天主教絕對權威、導致阿比西尼亞爆發內戰的時候,被嚇壞了的蘇斯尼約斯皇帝在1623年發佈公告,驅逐葡萄牙人,恢復了傳統的宗教。

17世紀之後,所羅門王朝走向了“拜占庭化”的模式,猶如拜占庭帝國在其衰亡的最後幾個世紀所表現出的情景一樣,岡達爾的阿比西尼亞朝廷沉溺於尋歡作樂和勾心鬥角,政治暗殺盛行,不止一個皇帝被其兒子害死,帝國逐漸呈現出沒落衰敗的景象。皇帝的權力相對下降,大省的公爵、總督和部落首領的地位上升。到19世紀上半葉,阿比西尼亞帝國已經瓦解為一系列獨立的或半獨立的王國,“萬王之王”的頭銜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樣成為尊貴而空洞的稱號,而“埃塞俄比亞”這個名詞已經像俾斯麥之前的“德意志”或加里波第和馬志尼之前的“意大利”一樣成為地理名詞。

在這一時期,阿比西尼亞最主要的封建割據王國是北方的提格雷和南方的紹阿,此外戈賈姆、沃洛、錫緬等幾個重要的省份也是完全獨立的。被無法跨越的深淵峽谷分割成一塊一塊的埃塞俄比亞高原獨特地貌,為各個王國和省份的割據提供了方便,只有埃塞俄比亞教會才是把這些王國維繫在一起的唯一因素,以及民族的象徵。

1855年,出身低微的提奧多羅斯二世(Tiwodoros II)皇帝結束了所羅門王朝的統治。他擊敗了眾多對手,從約翰尼斯三世皇帝遺孀孟倫皇太后那裡接過了皇權的象徵,宣佈自己為“萬王之王”。提奧多羅斯二世統一了埃塞俄比亞高原的核心地區,並試圖對死水一般沉寂的封建社會加以改變和發展。他寵信兩個英國人,在他們的幫助下試圖擴大君主的權威,限制擁有龐大財富的阿比西尼亞教會佔有更多的地產,給士兵發餉,修築道路,購買現代火器和大炮 ,並試圖取消奴隸制。

然而提奧多羅斯二世同英國人並不總是情投意合的。他在1863年給維多利亞女王寫了一封著名的信,要求英國幫助他從事反對埃及和土耳其穆斯林的戰爭。英國外交部將這封信放錯了地方,忘了回信,再加上英國駐阿比西尼亞領事卡梅倫上尉不合時宜地訪問了正與阿比西尼亞為敵的蘇丹,令提奧多羅斯勃然大怒,竟在1864年新年的那一天下令用鐵鏈把卡梅倫鎖了起來,同時被逮捕的還有另外一名外交官和58名歐洲人。提奧多羅斯宣佈這些人將成為人質,直到他接到英國的回信才會釋放。1866年,一名為英國外交部服務的伊拉克人拉薩姆帶來了英國的回信,滿意的提奧多羅斯釋放了人質,然而不久之後他的瘋癲病再度發作 ,下令把得到自由不久的卡梅倫和其他歐洲人抓回監獄,並寫信給維多利亞女王,讓她送來一批熟練工匠和各種各樣的新式機械,包括製造子彈的機器,來換取這些人的自由。

在1857年印度起義和克里米亞戰爭中聲望一再受損的英國自然無法接受這樣的羞辱,於是派遣曾經無情鎮壓印度叛亂的內皮爾將軍(Sir Robert Napier)率部遠征阿比西尼亞。1867年12月,內皮爾率領由291艘各種大小的艦船組成的遠征隊自孟買出發。這是一支古怪的隊伍,其中包括13000名英國和印度軍人,編為4個英國步兵營和10個印度營,1個英國騎兵中隊和5個土著騎兵大隊,5個炮兵連和8個工兵連。輜重部隊攜帶了7000頂帳篷、1.5萬條毛毯和羊毛襪子,50萬磅餅乾,10萬磅鹹肉,3萬加侖羅姆酒,此外還包括一大群僕人、婦女,探照燈、電報機、25英里長的電線,14臺淡水蒸餾器,以及3萬頭各種牲畜。這些牲畜包括16000頭騾子、3000匹馬、5000頭牛、8000頭駱駝和44只印度象,其中大象被用來馱運寶貴的大炮。

1868年1月2日,內皮爾和他那動物園一般的遠征隊抵達埃及的馬薩瓦港 ,得到消息說提奧多羅斯皇帝正帶著8000名武士和6門大炮緩慢地向其大本營馬格達拉轉移。馬格達拉是阿比西尼亞中部高原上一座典型的埃塞俄比亞平頂山,山頂平坦廣闊,四周是難以攀登的峭壁。提奧多羅斯即位後燒燬了被視為罪惡淵 的岡達爾城,把所羅門王朝歷代皇帝積累的財富都運到了馬各大啦,那裡是他的都城,也是要塞、隱居所、珍寶館和國庫。

內皮爾遠征隊沿著風景壯麗奇絕的東非大峽谷緩慢地進軍,一路上奮力克服地形帶來的困難,有好幾次不得不用繩索和滑車將整個輜重車隊從谷底吊到山頂,然後再從另一面吊下來。從馬薩瓦到馬格達拉的距離超過600公里,先頭部隊抵達裡馬格達拉400公里的安塔羅後過了四天,部隊的主要部分才到達這裡。工兵部隊試圖在比較平坦的地段架設狹軌鐵路,運送補給物資,但發現從孟買帶來的鐵軌竟然有五種不同的粗細規格,要用四種不同的方法安裝到枕木上,因此只好放棄了架設鐵路的努力,每個士兵不得不揹負55磅的物資,同時整個部隊每天還要消耗171頭騾子所馱的給養。

不過,雖然路途艱難,遠征隊一路上卻沒有遭到任何當地人的抵抗,反而不斷從沿途得到食物和幫助。被提奧多羅斯征服的那些阿比西尼亞地方諸侯早就對這位“瘋皇帝”不滿,正好借英兵入侵的機會揭竿而起。2月27日,提格雷的卡薩親王身披獅皮,率領四千名武士拜訪了內皮爾的營地。雙方互相饋贈了大量禮物,卡薩答應為英軍提供斥候和情報。另外,被提奧多羅斯扣留在馬格達拉城堡中的原紹阿王國繼承人薩爾?馬利安也在一天晚上徒手攀下陡峭的懸崖,投奔反對皇帝的蓋拉人部落。卡薩和薩爾?馬利安後來依次成為阿比西尼亞皇帝。

3月24日,經過兩個半月的艱難行軍,內皮爾遠征隊終於抵達了迪爾迪(Dildi),在這裡可以望見遠處如城堡一般巍然聳立的馬格達拉平頂山。雖然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只有40公里,但山路卻長達100公里。英軍沿著峭壁之間的羊腸小道緩慢地、小心翼翼地前進,兩旁是高聳入雲的懸崖,這裡是發動伏擊的好地方。4月11日,耶穌受難節那天,由格布里耶侯爵指揮的阿比西尼亞軍隊果然在馬格達拉山腳下的阿羅季平地(Arogi)對英軍發動了襲擊。

提奧多羅斯皇帝的軍隊有30門前膛炮,以及3000名配備火繩槍的士兵,另有數千名使用長矛的武士;英軍則裝備了先進得多的斯耐德式步槍(Snider Riffle)和火藥擲彈筒,因此這場戰鬥變成了一邊倒的大屠殺。阿比西尼亞武士揮舞著長矛和火槍從山巔衝下,在離英軍四五十步的距離上一批一批地被火槍擊倒,而火藥擲彈筒則像煙花一樣帶著尖嘯和火光在阿比西尼亞人中間炸響。戰鬥持續了一個半小時,皇帝的軍隊有700多人陣亡,1200多人受傷,英印軍隊的死亡人數是零。這是一場使人印象深刻的戰鬥,在清楚不過地刻畫出歐洲軍隊與非洲軍隊在技術和武器方面的巨大鴻溝。

提奧多羅斯的大勢已去,他已經喪失了全部的精銳部隊和全部的火炮 。他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如何處置歐洲人質的問題。有的貴族提議將他們統統殺掉,但提奧多羅斯最終還是下令釋放所有的人質。城堡的大門被打開,喜氣洋洋的拉薩姆帶著卡梅倫領事和其他一些歐洲人走出了要塞。提奧多羅斯還給內皮爾的軍隊送去了大批牛羊,但後者拒絕接受,只要求皇帝“向英國的女王投降”。

4月13日,內皮爾軍隊用阿姆斯特朗12磅炮和8英寸臼炮猛轟馬格達拉的要塞和城堡,提奧多羅斯正在同幾名士兵搬運石頭阻塞城堡的第一道大門時,一顆炮彈在近旁爆炸,炸死了恩吉達公爵。在列兵詹姆斯?伯根的帶領下,一小隊英國兵冒著彈雨翻越了第一道城門旁邊高達4米的籬笆,同牆內的阿比西尼亞士兵展開白刃戰。提奧多羅斯早就扔掉了華美的制服,站在自己的盾牌後面觀戰。看到第一道大門被英國人攻破,他對站在身旁為其扛槍的維爾德?加布雷武士(Welder Gabre)喊道:“跑吧,我解除你們效忠的義務……至於我自己,我絕不會落到敵人手中!”提奧多羅斯拔出維多利亞女王贈送的手槍,把槍管放到嘴裡,然後扣動了扳機。

內皮爾德部隊很快佔領了整個馬格達拉平頂山,藏到山洞裡的阿比西尼亞士兵見到英國人不殺俘虜,紛紛從躲藏地走了出來。在攻打馬格達拉的戰鬥中,整個遠征隊只有15人受傷,無一陣亡。內皮爾釋放了關在馬格達拉的200多名阿比西尼亞囚徒,其中包括36位國王、親王和許多重要部落的酋長,他們當中有些人已經被皇帝囚禁了30年。

提奧多羅斯皇帝的遺體由英國人按照科普特教會的最高禮儀予以隆重安葬。他一直想送到英國讀書的獨子阿萊馬約(Alemayehu Tewodoros)被送到英國上學,不過這位皇子後來成了英國陰冷潮溼氣候的犧牲品,死於1879年。馬格達拉的大炮被摧毀,堡壘的圍牆被工兵炸掉,成為一片廢墟。

如同八年前對中國的遠征一樣,英國軍隊沒有在“不適合白人居住”的阿比西尼亞留兵駐守,而是沿著來時的道路匆忙回到了印度 。凱旋迴國的內皮爾將軍被奉為馬格達拉子爵,並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英國人帶走了大量戰利品,包括五百件以上的珍貴宗教文物和珍寶,其中大多數來自馬格達拉的救世主教堂。這些文物中包括15世紀的聖喬治屠龍繪卷,有500多年曆史的聖經手抄本,以及幾乎全部皇家珠寶。其中提奧多羅斯二世的皇冠在1925年被英皇喬治五世還給了埃塞俄比亞,而一個用優質純銀鑄造、精美華麗的科普特大十字架則一直懸掛在英國的伍爾維奇軍官學校食堂中。

內皮爾遠征的最大政治後果是使歐洲人低估了阿比西尼亞的軍事力量。實際上擊敗提奧多羅斯二世的與其說是內皮爾將軍,不如說是精神瘋狂的皇帝自己。他有重建自己國家的意志,但沒有實現這種意志的手段,他自己的未經馴服的國家終於毀滅了他。

三、孟尼利克二世和阿杜瓦大捷

提奧多羅斯二世死後,阿比西尼亞再度陷入諸侯紛爭的時代。憑藉內皮爾遠征隊回國前饋贈的槍炮、彈藥和軍用物資,提格雷的卡薩親王先登上帝位,在阿克蘇姆古城加冕為約翰尼斯四世。他在阿比西尼亞歷史上以“戰士皇帝”之名著稱,連都城都沒有設立,而是帶著他的“流動朝廷”奔波各地指揮戰鬥。

開羅的埃及總督是約翰尼斯皇帝面臨的主要敵人。1819年,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派伊斯梅爾率遠征軍入侵蘇丹。伊斯梅爾後來成為埃及總督,在埃及推行近代化改革。為了在埃及建立棉花種植業,必須保證灌溉系統的供水,因此必須掌握整個尼羅河流域及其源頭,而埃塞俄比亞高原正是青尼羅河的發源地。從1874年到1876年,約翰尼斯四世皇帝的軍隊曾幾次擊敗伊斯梅爾的軍隊,這些軍隊往往有歐洲和美洲的僱傭軍官,配備先進的武器。經過幾次戰鬥失利,埃及總督最後只保住了紅海沿岸地區,丟掉了阿比西尼亞周圍的哈拉爾蘇丹國等一系列藩屬。

從馬格達拉逃跑的薩爾?馬利安回到了紹阿,宣佈獨立,並加冕成為紹阿國王,王號為孟尼利克二世,但是他的一些政敵,如野心勃勃的表弟們和侯爵們,卻跑到了約翰尼斯四世皇帝那裡, 皇帝進攻紹阿。1878年,孟尼利克彎著腰把約翰尼斯的腳捧到了自己的背上,表示歸順。與一心統一阿比西尼亞的提奧多羅斯二世不同,約翰尼斯四世願意承認各個國王在其領地內的全部封建特權,只要他們承認他為“萬王之王”。雙方安排了一項協議,約翰尼斯的太子阿里亞?塞拉西公爵迎娶孟尼利克的女兒佐迪圖。

1881年,對埃及及其歐洲代理人的殘暴統治感到厭倦的蘇丹人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起義。當時的埃及總督已經無法控制局勢,因為埃及自己也在蹣跚地走向革命。蘇丹的狂熱穆斯林蜂擁到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即馬赫迪 的麾下,很快擊敗了埃及人和歐洲人的小股軍隊,席捲了蘇丹東部的科爾多凡省和紅海沿岸地區。

英國和法國不安地注視著馬赫迪運動的發展,這個運動已經給英法兩國對尼羅河上游地區的領土野心帶來了嚴重的威脅。英國人想到了10多年前同還未成為皇帝的卡薩所訂立的那個同盟,因此於1884年派休伊特少將訪問阿比西尼亞,試圖與其結成盟友。

約翰尼斯四世皇帝一直警惕地注視著蘇丹的動向,十幾個世紀以來,阿比西尼亞一直自居為***信仰在非洲蠻荒大陸的唯一捍衛者。馬赫迪的野心並不侷限於蘇丹,他對周圍的國家都宣佈了“聖戰”,並試圖用***教的狂潮淹沒埃塞俄比亞這座***孤島。在這樣的局勢下,阿比西尼亞在1884年6月3日與英國簽訂協議,兩國結成聯盟,反對馬赫迪的狂熱“托缽僧”(dervish)。根據協議,阿比西尼亞收回了西北部原來由埃及統治的波格斯地區,並派出部隊解救蘇丹的幾處埃及駐軍。在整個混亂的蘇丹,只有阿比西尼亞援助的這幾處駐軍得救,坐鎮喀土穆的戈登將軍和其他人都喪了命。

1887年,馬赫迪軍隊入侵阿比西尼亞西北的戈賈姆,很快席捲了這個王國。1889年,約翰尼斯親率軍隊進攻戈賈姆王國邊境要塞加拉巴特,不料在那裡戰死,連屍體都被蘇丹人奪走。此前皇太子已經中毒而死,皇帝的另一個兒子曼加夏是私生子,因此紹阿國王孟尼利克二世憑藉其女兒的聯姻關係,宣佈自己為阿比西尼亞的皇帝。

孟尼利克二世的統治從1889年延續到1913年。這是維多利亞和愛德華的時代,是柏林會議的時代,是“英國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與孟尼利克同時期的中國光緒皇帝、日本的明治天皇、暹羅的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分別以其成功的或失敗的維新運動而流芳後世,而孟尼利克二世也以他獨特的、將阿比西尼亞帶入近代文明國家行列的改革努力而聞名。

孟尼利克改革的第一步是統一分裂的各個王國。他在1881年建立了亞的斯亞貝巴城,城名意為“新鮮的花朵”,將國都從安科巴爾搬遷到此。當時的紹阿遠離阿比西尼亞的文化中心地區,被一些王國視為“南蠻”,然而正是這一地理位置使得孟尼利克得以先從較弱、較原始的西南和南方諸鄰邦開始下手,逐步統一全境,恢復古代曾經屬於埃塞俄比亞宗主權範圍的版圖。1893年,孟尼利克征服了西南的沃拉姆王國,接著是坎塔、康託、坎馬、岡馬……1897年,南方的大王國咖法被佔領,由黃金和羽毛鑲嵌的咖法王冠、以及白銀烏木的國王御座被作為戰利品運到亞的斯亞貝巴。

與被徹底征服的南方諸王國相比,阿比西尼亞北方只是在被擊敗後勉強地承認孟尼利克的皇帝身份。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提格雷位於北方,而已故的約翰尼斯四世皇帝來自提格雷,因此提格雷人對於一個紹阿人登上“萬王之王”的寶座並不那麼熱衷。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柏林會議之後,意大利已經開始對阿比西尼亞流露出不祥的興趣,而北方各王國的統治者看到了縱橫 的好機會,紛紛試圖同意大利人建立聯盟。

19世紀末,試圖進入東非的主要歐洲勢力有英、法、德、意四國。馬赫迪起義爆發後,英國被迫同德國達成協議,大致按照今天肯尼亞—坦桑尼亞一線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英法兩國對“非洲之角”的滲透在蘇伊士運河竣工後變得激烈起來,法國試圖建立起從西蘇丹 到東蘇丹 的東西殖民地,英國則提出了著名的“2C計劃”,從非洲地圖頂端的開羅到底部的開普敦,將非洲東半部各殖民地打通成一片。當時法國已經在西非立穩腳跟,因此英國的當務之急是把已爬上東非海岸的那支法國手砍下來,或者至少綁起來。

英國贊同意大利對非洲東北部的野心,因為他們害怕法國在尼羅河流域的擴張。然而意大利國力貧弱,雖然有強烈的殖民慾望,卻不能為其殖民擴張提供強大的實力後盾,其殖民慾望往往因與其他殖民國家發生衝突而得不到滿足。德國首相俾斯麥曾經嘲笑意大利人“帶著滿嘴蛀牙而又有一幅極好的胃口,來到非洲大陸”。

1869年,意大利魯巴蒂諾耶航運公司從埃及手中購得阿薩布灣的一小塊土地和紅海的幾座小島,以此作為加煤站。1879年,克里斯庇首相(Francesco Crispi)代表政府買下該公司的轄地,宣佈阿薩布成為意大利殖民地。在英國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從阿薩布灣向內陸推進,又利用約翰尼斯四世皇帝與各獨立王國陷入紛爭的機會出兵佔領了紅海最好的天然港口馬薩瓦,逐漸在埃塞俄比亞沿海一帶站穩了腳跟。

約翰尼斯四世皇帝死後,意大利試圖從正在分崩離析的阿比西尼亞帝國中多撈取一些東西,於是在1889年同其傳統盟友孟尼利克二世簽訂了《烏查裡條約》,以提供財政支持和武器彈藥為代價,宣佈整個埃塞俄比亞海岸都接受它的“保護”,並將其命名為“厄立特里亞”(Eritrea,源自希臘語“eritros”,即紅海之“紅”)。

孟尼利克很快認識到《烏查裡條約》不過是刺激了意大利的野心,那個條約的阿姆哈拉文本第十七條寫道,阿比西尼亞政府“可以在意大利政府的協助下同歐洲各國君主交往”,意大利文本則把這一段文字改為“阿比西尼亞對其他國家的交往必須通過意大利政府”,也就是說阿比西尼亞淪為意大利的保護國。這一手法此前在更原始更落後的地區屢試不爽,孟尼利克卻是一個有政治陰謀史長達數千年的***國家的君主,他很快發現了意大利人的陰謀,於是宣佈不承認該條約的合法性,即便意大利人提出賄賂他200萬發子彈也沒有用。

意大利於是開始培養已故約翰尼斯四世皇帝的私生子曼加夏公爵充當其新代理人,並將提格雷變為其活動基地。但是連年饑荒和戰亂摧毀了提格雷王國的實力,意大利允諾的援助也久久沒有運到,1894年6月,曼加夏被迫向孟尼利克二世效忠,並宣誓倒戈同意大利人作戰。其他的國王和公爵也紛紛步曼加夏的後塵,投到皇帝麾下。

意大利的增兵和軍事行動逐漸喚醒了埃塞俄比亞的民族主義,同時也減少了意大利利用埃塞俄比亞傳統的封建制度和地區分歧來分化各個王國的機會。孟尼利克現在開始有時間對付意大利的野心,當意大利軍隊對埃塞俄比亞高原內陸地區的領土“探險”受到孟尼利克的阻擋後,雙方爆發公開的衝突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意大利軍隊先動了手。在厄立特里亞總督巴拉蒂裡將軍(General Oreste Baratieri)的指揮下,他們發動突然襲擊,佔領了歷代埃塞俄比亞皇帝的加冕地阿克蘇姆,隨後又佔領了阿迪格拉特、阿杜瓦,以及提格雷王國首府馬卡累。但是意大利的勝利只是暫時的,孟尼利克已經召集了一支軍隊,向北方荒野險峻的群山挺進,試圖同意大利一決雌雄,從羅馬的巨獸虎口中奪下提格雷。

在此前的許多次小規模戰鬥中,意大利人如同其他第一次接觸到非洲部落的歐洲殖民者一樣,充分體會了進步的科技帶來的威力。1885年3月在薩巴古馬(Sabarguma)的一次衝突中,意軍僅靠升起偵查氣球就嚇退了進攻的提格雷軍隊。另一次戰鬥中,夜間探照燈使得提格雷武士們驚恐萬分,拋下武器四散逃竄。驕傲自大使意大利人忘記了另一種教訓:1887年1月26日,一支550人的意大利部隊在薩提地區(Saati)被提格雷軍隊引入一條山谷,在那裡全軍覆沒,430人戰死,82人重傷。

拿下馬卡累後,巴拉蒂裡將軍回到國內,被當成民族英雄受到熱烈歡迎。當他走入國會時,全體議員起立向他致意。實際上巴拉蒂裡的行動已經遠遠超出了意大利政府所允許的範圍,但是他靠聲望贏得了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轉而贊同其龐大的遠征計劃:吞併除紹阿以外的整個埃塞俄比亞,並將孟尼利克“裝在籠子裡運回羅馬”。

在好戰氣氛的鼓譟下,克里斯庇內閣大幅度提高了厄立特里亞殖民地的預算,巴拉蒂裡籍此組建了一支25000人的殖民地部隊。這是一支混雜的部隊,其成員既包括徵募的普通意大利士兵,又包括厄立特里亞的土著部隊(askari)和意大利最精銳的阿爾卑斯山地步兵。另一方面,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隊規模為19.6萬人,其中一半士兵配有先進的西洋後膛步槍。依靠出口黃金、白銀、咖啡、奴隸和麝貓香,阿比西尼亞購回了很多現代化的武器。除了步槍和子彈外,出洋採購的阿比西尼亞親王們還在法國、比利時和英國訂購了30門山炮、12門臼炮、300具炸藥筒和5000發炮彈。

巴拉蒂裡曾經是加里波第將軍“紅衫隊”的老戰士,有極豐富的作戰經驗。佔領了提格雷的主要城市後,他下令軍隊轉入駐防狀態,固守已佔領的各個要塞。1895年12月7日,一支1300人的厄立特里亞士兵在阿拉季湖附近的阿拉吉平頂山被一支3萬人的阿比西尼亞部隊伏擊,其指揮官託塞利少校與手下士兵全軍覆沒。不久之後,哈拉爾總督馬康南公爵 率領的另一大群武士包圍了馬卡累,這裡駐紮著1200名意大利士兵。在長達45天的圍城戰中,阿比西尼亞士兵奮不顧身地對堡壘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不過儘管他們表現出驚人的勇氣和決心,但由於缺乏大炮這樣的攻城武器,最後不得不允許意大利軍隊按照軍禮列隊走出堡壘,撤退到阿迪格拉特。

把馬卡累拿到手後,孟尼利克給意大利國王翁伯託一世寫信,提議講和。但是馬卡累的丟失被意大利人視為對國家和軍隊的羞辱,國內的政治壓力逐漸增大,克里斯庇向巴拉蒂裡撥款2000萬里拉,並且派出了新的援軍。

巴拉蒂裡的作戰計劃非常簡單:將阿比西尼亞人引誘到他構築的防禦陣地前,然後加以全殲。但是阿比西尼亞軍隊並沒有進攻阿迪格拉特,而是佔領了阿杜瓦,對阿迪格拉特形成側翼包圍之勢。巴拉蒂裡在阿杜瓦東部的薩烏里亞(Saruia)構築了一條新的防線,在那裡設下20000人和56門大炮。出於保存實力的目的,阿比西尼亞軍隊拿下阿杜瓦後沒有繼續前進,雙方耐心地等對方先採取行動,一等就是兩個月。

孟尼利克的皇后泰圖下令在從紹阿到提格雷的道路上建立了一系列補給站,皇帝的親衛隊一直衣食無缺,親王和公爵們的部隊一度也吃得不錯,士兵們隨身攜帶的“野戰乾糧”(sinq) 在出徵兩個月後仍沒有動用。不過,要供應十幾萬張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和意大利人的長期僵持下,阿比西尼亞方面的糧秣補給變得困難起來。每向阿杜瓦運去一馱糧食,就得在內地籌措五倍甚至十倍於此的數目。許多來自部落的士兵紛紛離隊覓食,或者乾脆返回老家。眼看自己的軍隊因疾病、飢餓和開小差而一點點地瓦解,孟尼利克不得不在1896年2月底做出決定,如果到3月中旬意大利人仍蜷縮在堡壘後面的話,他將不得不解散軍隊,班師回朝。但是,在撤兵之前,他決定再採取最後一次計謀。

在同意大利人的戰鬥中,孟尼利克二世以及統帥軍隊的親王和公爵們多次成功地運用了1000多年來在阿比西尼亞一直嫻熟使用的一整套計謀和詐術,包括製造假象、散佈假情報、聲東擊西的戰術等。孟尼利克設法誘騙意大利人,令他們相信整個阿比西尼亞軍隊即將因為大批人在聖母瑪麗亞節(3月25日)期間去聖城阿克蘇姆朝拜而削弱,從而誘使意大利軍隊在他們選定的時間發起進攻。

意大利人的情況更慘。由於缺乏馱獸和惡劣的路況,阿迪格拉特守軍眼看就要斷糧,配給已經減少了一半,部隊減員達2300人之多。只有發動一場攻勢才能打破僵局。急需一場勝利來鞏固自己政治地位的克里斯庇首相於2月25日給巴拉蒂裡發去一封電報,指責他膽小、懦弱。巴拉蒂裡被激怒了。他召集手下的高級軍官徵詢意見,眾人也一致建議他發動攻擊。2月29日傍晚,固守薩烏里亞的四個意大利旅開始向阿杜瓦進軍。

在隨後一天發生的阿杜瓦戰役中,意大利軍隊遭到了空前可恥的失敗。在來時的17700名意軍官兵中,只有7600人最終逃回厄立特里亞,11000條步槍和全部56門大炮也被阿比西尼亞人繳獲。巴拉蒂裡將軍的軍事生涯結束了。幾個月前他還作為英雄接受人們的歡呼,現在卻聲名掃地。阿杜瓦崩潰的消息傳回羅馬後,在意大利的各個城市裡,憤怒的人群走上街頭抨擊政府,克里斯庇首相及其內閣狼狽下臺。

意大利人長久地記住了這場恥辱,阿比西尼亞人則贏得了幾代人以來前所未有的光榮。7000名阿比西尼亞武士在阿杜瓦戰死、1萬多人受傷,雖然勝利的代價十分沉重,但是這次勝利後來被譽為“漢尼拔時代以後,非洲人打敗歐洲人的一次最著名的勝利”。倫敦《觀察家報》也用同樣的口吻評論說“意大利人遭到了重創……他們遭到的是白人在非洲前所未有的慘敗”。

孟尼利克下令陳兵於厄立特里亞邊界,但是出乎眾人的預料和期盼,他沒有下達進攻的命令。在10月23日簽訂的“亞的斯亞貝巴和約”中,雖然意大利人廢除了“烏查裡條約”,承認阿比西尼亞的主權完整和獨立,但卻得到允許,繼續佔領厄立特里亞。孟尼利克根本就不想打仗,而是寧願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孟尼利克仍然認為主要應該向更南邊的領土擴張領土,害怕過多地消耗力量。而且他知道播種期即將到來,他手下的武士們不久將紛紛回家播種耕作。孟尼利克對意大利的殖民野心也瞭解得很透徹,厄立特里亞是意大利這個小小的殖民帝國裡最值錢的一塊領土,丟掉這裡將迫使意大利拚出全力來與他作戰,而這樣的仗是他打不起的。

在阿杜瓦戰役之後,歐洲國家立即承認孟尼利克的阿比西尼亞是一個十分現實的政治力量,外國顧問、大使、特使乃至純粹的冒險家在這場戰役後蜂擁而至。孟尼利克嫻熟地運用拜占庭式的外交手段,對各國分別加以籠絡和照顧。對於法國人,他答應秘密支持其對上尼羅河流域的野心,換得法屬索馬里的一塊領土;對於英國,他答應支持其反馬赫迪的戰爭,以使英國人同意阿比西尼亞進口的貨物自英屬索馬里免稅過境;對於馬赫迪,他許之以商業條約。在歐洲之外,阿杜瓦的戰報傳遍了世界,在海地、在黃金海岸、在美國和南非的黑人中激起了強大的種族自豪感,阿比西尼亞成為全世界黑人知識分子和宗教領袖心目中的聖地。

阿杜瓦戰役擊敗的不僅是意大利的野心,也將十個世紀以來埃塞俄比亞的與世隔絕一掃而光。孟尼利克二世帶著他的國家走上了現代化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