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滅亡後,鮮卑族這個民族去了哪裡?

鮮卑的去向其實很清楚,一是徹底和漢族融合,成為漢族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二是進入西北,先後建立吐谷渾和西夏政權。

當西夏政權被蒙古消滅以後,鮮卑作為一個民族,不再存在。而他的後裔,已經長久的融入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

比如,元代大文學家,散曲作家元好問,就是鮮卑貴族後裔。有點好玩的是,相比於慕容復,元好問更有資格光復大魏,真正的皇室貴胄後裔。

其實,北魏滅亡之後,北周、北齊可以說都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北齊高氏雖自稱是渤海高氏的後裔,但一則高歡本出身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再則其在鮮卑化生活方式嚴重,甚至其朝堂的鮮卑色彩比北周還強,高歡在朝堂講鮮卑語更多,其漢學修養遠比不上北魏的歷代皇帝。北魏的文成、獻文、孝文等皇帝,其漢學修養都非常深厚,尤其是孝文帝,一生手不釋卷,精通《老子》、《莊子》,尤善佛理,比較起來,那個神經病輩出的北齊倒反而更加野蠻一些。

但隋代周之後,鮮卑就再也沒有建立這種規模的政權了。

開篇我們就說了,鮮卑人除了北魏北周北齊之外,還建立過吐谷渾和西夏兩個政權。但是與北魏不同的是,吐谷渾並不是拓跋氏,而是慕容氏。吐谷渾的創始之祖是慕容吐谷渾,國名是其孫慕容葉延所取,即以其祖父之名為之。

慕容吐谷渾本身就是前燕皇帝慕容廆之兄,與慕容廆因為牧場的原因有過沖突,發誓不再見自家兄弟,於是遠走青海,在今天的青海、甘肅一帶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不過奇怪的是,吐谷渾歷代君主雖然開拓不足,但自保有餘,與中原政權一向處得還不錯,對北魏、北周甚至東晉都恭敬有加,卻挑釁最強大的大唐,結果直接作死。

你別不信,他是真正的作死。

貞觀八年,“吐谷渾可汗伏允遣使入貢”,你說你進貢吧,是示好,但他不,“未返,大掠鄯州而去”,還沒回到青海,大掠,搶了唐的鄯州;

唐太宗還想寬容待他,只是“遣使讓之”,讓之,讓伏允入朝謝罪。結果這傢伙稱病不來,“仍為其子尊王求婚”。唐太宗答應了他,令其親迎,他又不來,唐太宗當然就拒絕了,這傢伙再一次派兵“寇”蘭、廓二州。他又搶了一次。然後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謀,數犯邊又執唐使者趙德楷

,上遣使諭之,十返;又引其使者,臨軒親諭以禍福,伏允終無悛心。

又是寇邊,又是扣押唐的使者,是真正的作死啊。

這下唐不慣著它了。“六月,遣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為西海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樊興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將邊兵及契苾、党項之眾以擊之”

唐先後遣段志玄、契毖何力、薛萬鈞等出擊吐谷渾,在多次打擊之後,吐谷渾又受到吐蕃的偷襲,雙重打擊之下,於663年滅亡。

後世有一個頗有影響力的鮮卑政權是西夏。當然,西夏不是個純粹的鮮卑政權,它是一個吐蕃、羌合二為一的政權。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西夏是一個党項羌的政權。但實際上,西夏上層為拓跋氏,下層以羌為主,是一個鮮卑與羌的混合體。其實吐谷渾也一樣。不過吐谷渾的王室為慕容鮮卑,而西夏上層為拓跋氏而已。

唐在滅亡吐谷渾以後,將吐谷渾部族內遷,置於陝甘等地。後在與吐蕃和安史之亂的鬥爭中,多次藉助党項羌的力量。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被賜姓李,封夏國公。這也是後來西夏王族李繼遷、李元昊的來源。

說起來,西夏還是大唐皇族呢。

西夏一直縱橫西北,直到於西夏保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至此,鮮卑政權在華夏消失。

後世鮮卑名人很多,宇文氏、元氏、尉遲氏、竇氏、長孫氏很多,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都已經完全融於漢族。

這裡有一個人值得一提。北宋開國功臣慕容延釗,後封河南郡王。這是趙匡胤的死黨,在宋初很有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