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聲處34
1.首先說下"春秋"和"戰國"名稱的來歷: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
魯國史官按年、季、月、日,一年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將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後來孔聖人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隨後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後來為了方便將春秋時期定義為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的地圖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
戰國是從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由於各國混戰不休,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下圖是戰國時期的地圖
可以理解為春秋時期是奴隸制晚期,而戰國則是封建早期
2.再說說宋魯衛這幾個國家的由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武王將當時淪為奴隸的商朝貴族微子啟封於宋公爵。
宋立國761年,共26世,32君。(此宋為宋姓正統血統——商微宋氏.)
魯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魯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都城曲阜
《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
衛國,定都朝歌。《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
3.兩個時期的概況:
1). 制度:春秋時期是奴隸制晚期,而戰國則是封建早期
2). 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戰國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3).政治: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戰國時期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strong>4)兼併戰爭的目的不同:春秋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戰國兼併具有封建兼併戰爭性質,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4.宋,魯,衛等春秋強國是屬於奴隸制時期的強國,所有的經濟文化改革都是在維護舊的制度下進行的,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所有的變法目的都是為了建立並且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實現中央集權,加速統一的進程,所以無論是生產力還是思想以及制度方面都是落後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落後的東西自然是被淘汰的,要不然大清怎麼會亡?
鍾躍民
我是獅子貓,很高興為您解答。
宋、衛兩國的地理位置還是不錯的,在春秋時期,周天子衰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兩個國家就經常成為大諸侯國覬覦的對象。所以,如果兩國自身不強盛,就很容易被大國所左右。而魯國是與齊國相鄰,都是東部大國,自然是一山不容二虎。
春秋時期,是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地主階級興起的時代。魯國的創建者,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歷來掌管周王室的禮儀,可以說在諸侯國中屬於是道德模範。宋、魯、衛等國在春秋初期的階段,只是承襲了奴隸舊制的餘威,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改革頂多也就是迴光返照而已。如果諸侯國想要奮發圖強,就必須認清解放大量土地和人口以及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任何基於舊制度進行的改革都是開倒車,只會是葬送自己。而且,如果改革不徹底而留有殘餘,也會進一步對國君形成掣肘,使國君僅限於維護現有的利益而缺乏了開拓精神。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長幼失理、尊卑失序、以下犯上的事情時有發生。不僅是宋、衛、魯,在其他大諸侯國,比如晉國、齊國、楚國都有發生,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君缺乏有效手段,致使公室經常被此種事情所糾結,想要進行改革也就更無從談起了,而且有時還被其他諸侯國所利用。 所以,不順應歷史的潮流,就必定為被無情地拍在沙灘上。
我是獅子貓,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您。如果您喜歡,請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呦。
獅子貓讀史
周王朝開國時厲行高壓,對殷商遺民的反抗進行了殘酷鎮壓,解除了殷商復國的可能,把殷民都集中在河南東部一帶居住,封建了一個公爵國——宋國。殷人畢竟不是自己的一脈相傳,周王室信不過,就在宋國周邊封建了眾多姬姓諸侯國來監視。有人說,既然周王朝已經獲得了軍事優勢,為什麼不把殷商徹底消滅,還要封他們一個公爵國呢?這與周王朝執行的“仁德”之政有關。殷商遺民眾多,如果官逼民反,所有殷民不予合作,新生的周王朝必然動盪不安。因此周王朝選擇分封宋國,其中也應有現實的考量。繼以殺戮之威(武庚作亂被殺)後,周王朝的繼絕之德才讓殷商遺民感激涕零。周王朝索性也封了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分別是虞陳、夏杞、商宋。後世王朝也多數繼承了這樣的制度,“興滅繼絕”成為了華夏德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清王朝雖然對朱明皇室成員大加誅戮,但最後還是封了一個朱明後人一個延恩侯來裝點門面。 (殷商遺民被封在商丘一帶建宋國) 宋國就這樣跌跌撞撞地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宋國雖然有著600年的燦爛的殷商文化,卻如同一座文明的孤島,兀自於周文化的海洋裡漂流。商文化與周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最為明顯的區別是周王朝更重視“人”的價值,而商王朝更重視的“神”的諭旨。宋人有著自己的矜傲,他們如同看待一個暴發戶一般看待周人忙著建設城池、鎮壓叛亂的野人,淡然處之的背後,是宋人失國後的淒涼的心境。“儒”最初可能是從事喪葬的神職人員,革命之後“王官失守”,斯文掃地,就如同特洛伊亡國前的神殿祭司一樣,雖然供養的神祇不再護佑他們,但是他們還繼續穿著舊服飾,信奉舊鬼神。他們四處營生,雖自尊卻不為人所尊。 (宋國) 作為“二等國民”的儒鑽營故家舊俗,通過對流風善政的思考,以及卜筮反思信仰,逐漸產生出了新的思想。孔子作為其中的代表,他對周文化考察的結論即是“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是殷商遺民中最偉大的精神投誠者,他表示不能再“以德報怨”,而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此,儒者在精神上與周文化達成了和解,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站立在周人的天下了。早期的殷商遺民乃至原始儒者在精神都是喪家的。“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信義以為土地”。這看似冠冕堂皇,實則乃是喪失珍寶與土地的流浪者的自我慰藉。 (儒者的精神勝利法) 儘管已經立國數百年了,但是宋國的君主身上仍然帶有先王的遺風,最突出的表現即是在王位繼承方面,沒有執行周天下的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混亂交織,這是商人在國家制度層面的缺失,只能依靠賢德的品行來彌補。然而這種賢德的品行卻不常見,所以宋國經常發生動亂。而作為客居在周天下的殷商遺民,周人的態度是放任自流。所以,周人與宋人的關係很是微妙,一直都像是客客氣氣的。在宋襄公時,賢德的品行再次閃耀起了光芒,他不僅自己舉著仁義的大旗,還想做周天下的盟主——說來可笑,周人再怎麼無人也不至於請一個外人來做盟主吧?此時宋人也慢慢接受了周人的天命理念,不再以“上帝自居”,宋襄公的哥哥就勸告說“天之棄商久矣”。 在以孔子為代表的殷商遺民與周文化達成和解之前,宋人的家園處於周代人文思潮的包圍中,有著根本性的矛盾,因為周人就像是看笑話一樣編排著很多關於宋人的段子。“地域黑”應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畢竟宋人太過於特殊了。三恪之中其他的兩個公爵國,只是做做樣子,畢竟年代久遠,早已從周。只有宋人,還在頑固地堅守著自己的文化道德。這些段子裡,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以訛傳訛、拔苗助長等等。這些偏離了正常的事物發展規律的事情,都被編排到了宋人身上,所表達的即是宋人的食古不化與孤陋寡聞。 (春秋初年的宋國也不弱) 《列子》書中,有一則故事,說宋國有一個叫華子的男人,中年時候得了健忘症,行止顛倒,請了很多大夫都沒有看好。後來魯國(周文化的根據地)有個儒生(已投誠周文化的殷商遺民)自薦說能治好他的病,華子的家人就許諾可以用一半的家產作為報酬。儒生說之前的治法不對,要改變華子的思想才可以。於是,儒生脫掉了華子的衣服(頑固的偽裝),華子便去尋找衣服;不給華子吃飯,華子便去尋找食物;把華子關在黑暗處,華子便去尋找光明。之後,儒生又單獨和華子在室內待了7天,華子的病就徹底好了。但是清醒之後的華子卻大發雷霆,休妻罰子,用戈矛驅逐儒生。宋人把他捉住了,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華子說:“以前我健忘,腦子裡空蕩蕩不知天地之有無,如今突然明白了過去的一切,數十年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千頭萬緒都出現了。我害怕將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還要像今天這樣擾亂我的心,再求須臾之忘,已經不可得了。” 宋人的心理痼疾,渴求“須臾之忘”,與李後主貪圖“醉裡不知身是客”有著異曲同工,是宋人集體心理病症的縮影。真正瞭解病灶的是儒家,那個魯國儒生就是雅正的周文化的代表,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宋人必須改變傳統的路子,解放心靈,才能融入周天下。 宋人這樣的心境,如何能夠踏踏實實地接受周文化的洗禮呢?因此,有一些精神叛逃者,也有一些守舊頑固者,他們都是宋人。這在其他諸侯國的人看來,就更是有趣了。 然而,更讓宋人無法理解的是,當幾百年過去,仇恨已經雨打風吹去,種族隔閡也已經消亡殆盡,殷商移民已經無可避免地遺失了自己的傳統,孔子就說“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宋人嘗試著接受華夏文化的洗禮,融入華夏文化的進展也漸入佳境,然而卻碰上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 (孔子是殷商貴族後裔) 對於戰國時代的人們而言,周天子已經成為了吉祥物,周人自己已經不信“王道”,也不信“帝政”,紛紛崇尚起“霸道”來,宋人的“禮樂之教”剛剛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尾聲。在儒者的敦敦教誨之餘,宋人也不得不立刻改弦更張,再次跌跌撞撞地跟上流行趨勢。然而,宋人的秉性尚在,他們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部族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終於宋國又出現了君主戴偃。這位後來被稱為宋康公的君主,力弱而不處卑,貪愎而拙交,身處四戰之地,卻滅滕伐薛,攻佔淮北,連敗齊、楚、魏三大強國。宋康公沉湎酒色之餘,竟然也學起了祖先“射天”的故事來。他用皮革袋子裝滿血,然後掛起來用箭來射。有大臣來勸阻,他也一併射殺。莊子說,這個戴偃比惡龍還要恐怖,諸侯也都視宋國為“桀宋”,並說“宋復為其紂所為,不可不誅”,宋國最終為魏、楚、齊三國瓜分。可見,即便過了800年,宋國人依然不能被周人視為自己人。紂王的黑歷史一直在提醒著宋人:你是客人,要守本分。 (宋國故里:河南東部、安徽北部) 作為周天下“二等國民”的宋人,處於時刻被監視的狀態,在國民心理上天然弱人一等。宋人若要自強,便被諸侯合力攻滅。宋人可以做生意,甚至可以相對富有,但是在政治上要想有所作為,那就動了周天下的禁臠了。宋人的幾次大的挫折,都是緣於這樣不識趣的政治抱負。宋人只有等宋國被徹底消滅了,“宋人”這個標籤再也不存在了,宋人才能夠徹底融入華夏。至於在書本上翻出來的關於宋人的笑話和地域黑,融入華夏後的宋人後裔看到了,只能是悵然若失地感慨滄海桑田。一直堅守著自我尊嚴與榮耀的種族最後在精神領域的淪陷,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融合。宋人就像是堂吉訶德一樣,不切實際地堅持著他們的理念,殊不知歷史的車輪早已碾過。
掩飾2013
魯國被楚國滅掉,宋國被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滅掉,衛國於公元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公元前209年為秦所滅。
啃著蘿蔔侃歷史
這個三個國家春秋時也不出名,春秋時期超級大國是晉國與楚國,強國是齊國、秦國、吳國、越國。宋襄公被楚國刷了,宋國在戰國時被齊國滅掉。魯國一直不如齊國,戰國時被楚國滅掉。衛國是晉國附庸,三家分晉後是魏國附庸,秦滅六國後衛國成了秦國附庸,秦二世滅掉宋國。
一梭煙雨江湖行
歷史上朝代都是興旺落落寞滅亡交替,這是自然規律。每個行業,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小到我們人的一天,也是有情緒波動。春秋戰國在歷史佔據一席之地,當時也湧現強國大國,也有小國,與人同樣一個道理,有強者弱者,富人窮人,主宰者還是思想問題。 改變你的思維
創業思維鄧建禮
因為它們趕不上時代了。
敲竹聽風
這幾個國家本來就不算強大,到後來默默無聞也正常
雲陸居士521
首先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就不是很佔優勢,其次,這幾個國家沒有像戰國七雄那樣開展有效的變法,所以之後就掛了。
不魔
國家實力越弱影響就越小,而宋、魯、衛這些國家在戰國時期綜合實力是越來越弱,當然也就慢慢變得默默無聞,何況後期更是被滅國或成為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