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唯一的滿族風格文物建築,與紫禁城同齡,曾是太子居所


在北京南池子大街一路走過去,有一片已經改造過的衚衕區,裡邊還有很多深宅大院,在北京市中心的鬧市中顯得非常特殊。在離東華門大街不遠的一條小巷內就有一座建在高臺之上的建築,與紫禁城同齡,這就是普渡寺。

普渡寺是乾隆賜名,雖然是“寺”,但是沒有香火,普渡寺始建於明代,原名為皇城東苑,又名“小南城”,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府邸。

普渡寺建築非常獨特,建在高臺之上,而且窗欞低矮。古建專家介紹,這樣典型的滿族風格文物建築在北京就這一處。

門口有多爾袞的石像,1644年清軍入關,統領數十萬清軍鐵騎的是年僅32歲的多爾袞。清軍入關後,多爾袞迅速迎順治帝來京並定都北京。此時順治帝年幼,軍國大權均由多爾袞一人獨攬,稱攝政王。多爾袞入京後,就居住於在明代南內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睿親王府邸中,也就是今天普渡寺的所在地。

如今的普渡寺早已不是什麼皇家禁地,這裡免費開放,中心的場地也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大廣場,每當北京出現好天氣,這裡就會聚集了很多附近的居民。

普渡寺破損嚴重,如今的普渡寺除了山門外,四周的配殿已是不復存在,只剩下一座正殿-慈濟殿,在解放後這裡曾被南池子小學徵用。現在這裡基本不開放。

大殿修建在明代原建築的漢白玉臺基上,具有明顯的關外滿族建築特點。

大殿建築宏偉,臺基高大,須彌座式,面闊9間。黃瓦綠剪邊殿頂,前廈為綠瓦黃剪邊。簷出飛簷共3層,為建築式中少見。

想當年由於多爾袞特殊的政治地位,其府邸“金碧輝煌,雕鏤奇異”,規制之高遠非其他王府可比。府門也是終日車水馬龍,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國家的實際政治權力中心。如今門庭冷落,不免讓人唏噓。

屋簷是三重簷,可以看到大殿的等級非常的高,這在整個北京的古建中也是難得一見的。

在故宮旁寸土寸金的南池子大街這裡還能看到這麼一大片空曠的場地非常難得,如果你細心的在建築周圍轉一圈,還能看到很多原來的建築遺蹟。

站在普渡寺的高臺上向西望去,遠遠的就可以看到故宮的角樓,想象一下當年攝政王站在這裡遙望故宮的場景,如今的這一切都成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