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國古代的“身份證”是什麼樣嗎?

現在人使用的身份證,是用於證明自己合法身份的一種證件,一般由各國或地區政府頒發給本國的公民。我國於1984年開始普及第一代居民身份證,到了2004年,中國大陸開始正式給居民頒發第二代身份證,這種身份證內部藏有IC智能芯片,並採用了數字防偽技術,存有個人圖像和信息,可以用於機器讀取。

你知道我國古代的“身份證”是什麼樣嗎?

那麼,身份證是何時出現的?只是現代社會才有嗎?事實上,我國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了“身份證”,但卻並非每人都有。

早在隋唐時期,我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當時的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證一樣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製作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方便串線佩戴。魚符上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員品級等。那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都是用黃金鑄造的,以顯示他們尊貴的身份。五品以上的官員,魚符都是銀質;六品以下的,是銅質。除此之外,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被稱為“魚袋”。

你知道我國古代的“身份證”是什麼樣嗎?

當時,魚符的主要用途就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以便應召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因為品級不一樣,其魚符的材質也不一樣,所以它也是當時官員身份高低的象徵之一。因此就有了“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之說。

到了武則天時期,魚符被改成了形狀像龜的龜符,但其作用還是和魚符一樣。到了宋代,魚符被廢除,但扔佩戴魚袋。到了明朝,改用“牙牌”,這是一種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物製作而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明人陸榮《菽園雜記》中有記載,牙牌不僅官員要懸帶,“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侷限於在朝官員,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你知道我國古代的“身份證”是什麼樣嗎?

到了清代,這種身份證制度有了更大的改變,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提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就出現了所謂“紅頂商人”“紅頂鄉紳”等一類的怪事。

而到了近代,我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應該是在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證制度”。1933年,馬鴻逵被任命為中央政府寧夏省政府主席,為了加強統治,他建立保甲制,開始在全省各地清查戶口。1936年,為了抵禦紅軍,寧夏制定出各種反共防共的措施,收發“居民證”就是其中的一種。凡15歲以上的男女居民,一律要佩帶居民證。這個“居民證”上寫有姓名、籍貫、年齡、職業、身高、面貌等各種詳細信息,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證還是有一些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種要素,應該是我國近代身份證最早的雛形。

你知道我國古代的“身份證”是什麼樣嗎?

回顧了我國“身份證”的發展史,是不是覺得特別有意思呢?感謝您耐心的閱讀,歡迎關注小罈子,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