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起床從中午開始、吃飯從喝酒開始,多吉澤登如何讓貧瘠大山開滿幸福格桑花

讓貧瘠大山開滿幸福格桑花

——記西藏昌都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幹部多吉澤登


“多吉澤登啦(藏語在人名後加‘啦’字表示尊重)回來了!”

3月23日,一個消息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新卡鄉新卡村不脛而走,村民們紛紛趕到村委會,擠在昌都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幹部多吉澤登身邊,握手擁抱獻哈達,噓寒問暖訴衷腸。中午,大家各自端來飯菜,同多吉澤登一起,在滿山遍野格桑花散發出的清香中,吃了一餐載歌載舞的“壩壩宴”。

這一天,是多吉澤登卸任新卡村第一書記、返回黨風政風監督工作崗位三年零三個月後首次“回家”。

“我就不信這帶頭會沒作用!”

時間回到2011年底,多吉澤登考進昌都市紀委工作不足半年,就奔赴芒康縣參加“創先爭優強基礎惠民生駐村工作”。正當他忙於協助村“兩委”理清發展思路、帶領“護村隊”積極巡邏維穩的時候,2012年6月,一個電話給他帶來了新任務:前往察雅縣新卡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點扶貧,任期三年。

新卡村距昌都市區僅80餘公里,但海拔高出市區900多米,條件艱苦。千百年來,貧窮像魔咒一樣罩在村民頭頂,趕也趕不走。如何帶領群眾摘掉窮帽?多吉澤登首先想到的是最迫切的事情——築路。

從214國道到新卡村,僅有一條約40公里長、一米來寬的土路,村民出行既不方便又不安全;而新卡村所轄拉倉自然村情況更糟,雖距新卡自然村只有18公里,但無路可通,倘要翻越橫亙其間的大山,需耗時一天。多吉澤登在新卡村“安營紮寨”第16天,便召開了“拓幹路、修支路誓師大會”。但遺憾的是,次日,除團市委駐新卡村工作隊的四名同志外,滿手血泡的多吉澤登沒能盼來任何一個“盟軍”。

“我就不信這帶頭會沒作用!”第三天、第四天,多吉澤登仍舊和駐村工作隊員們一起,早早地扛起鐵鍬,直到夜深才打道回府,倒頭酣睡。

第五天,修路隊伍增加了兩個人: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加永和時任村“兩委”成員成達。

第42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變成了“築路工人”,歡快的勞動號子驚醒了沉睡千年的雪山。

一年後,新卡村通往214國道那條土路被拓至4米多寬;拉倉、新卡兩個自然村之間,一條簡易摩托車道盤山而過,以前需要一天的行程,縮短為半個小時。

路修好了,但新卡村沒人會開汽車,咋辦?在協調昌都市人社局並獲得大力支持後,多吉澤登協同村“兩委”遴選了10名優秀青年,讓他們免費參加駕駛技能培訓。最終,10名學員全部通過駕考。如今,五年過去了,他們中8個人擁有自己的貨車,“每年掙個兩萬元錢沒問題”“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甜蜜日子”。

新卡村由三個自然村組成,還有一個是巴多村,當時最大的難題是飲水難。村民自發引來的溪水,渾濁不堪,偶爾還發出惡臭。多吉澤登到村民白旺家中“寄居”半月觀察後,騎上摩托車就往察雅縣水利局跑。經過爭取,縣水利局答應籌措10萬元。此後,多吉澤登天天往山上跑,終於找到一處優質水源,解決了巴多村的飲水難題。

擔任第一書記三年半,多吉澤登多方協調,先後為新卡村青稞地圈起4000多米網圍欄,阻擋野豬等野生動物對莊稼的禍害;爭取資金12萬元,新建溫室大棚一座,讓新卡村群眾吃上了自己種植的蔬菜;組織部分女村民利用閒暇時間紡織糌粑口袋和各類裝飾品,幫助她們每年掙取手工費10餘萬元;引導村民洛西在昌都市區開起了手工藝品專營店,年均純利潤達15萬元以上……

“是多吉澤登啦幫我們轉變了觀念”

“以前,大家都沒掙錢的概念,是多吉澤登啦幫我們轉變了觀念。”村民旺青屈起手指,歷數多吉澤登帶來的變化。

“沒掙錢的概念”,換成多吉澤登的說法,就是“等靠要思想相當嚴重”“睡懶覺和酗酒成風,部分村民起床從中午開始、吃飯從喝酒開始”“花錢無計劃無節制,採挖蟲草富一個月,其他時間窮十一個月”。

這種令人痛心的現象必須扭轉。

“高原缺氧,只能缺生理上的氧,決不能在心氣和鬥志上缺氧!”若干次開會無果後,多吉澤登謀劃為全體村民建設一座“精神氧吧”。

很快,他自掏腰包租了一輛麵包車,帶領17名村民前往400公里外的八宿縣來古村參觀學習。一家家“搖錢樹”般的“藏家樂”和旅遊客棧,一個個忙碌而快活的來古村村民,深深地衝擊著來自新卡村的“學生”,返回村裡後,他們無一例外地當起了脫貧致富“義務宣傳員”。

緊接著,多吉澤登同團市委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一起,逐戶登門、挨家談心,“繪願景、謀發展”。之後,他組織首批五名婆姆(藏語,指未婚女孩)前往昌都市區酒店賓館應聘服務員,開啟新卡村村民外出打工的先河。

多吉澤登在村委會房頂裝上大功率喇叭,每天清晨八點半準時開播:“親愛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和小朋友們,新的一天開始了。伴著美妙的旋律,讓我們趕緊起床,呼吸新鮮空氣去吧……”慢慢地,村民們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六年多前,26歲的加永多吉是新卡村出了名的“土不沾”“事不管”,吃飯、喝酒、睡覺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一切農活和家務全指望他的老母親。多吉澤登先後10餘次登門入戶做他的思想工作。加永多吉最終走出家門,學會了駕駛技術,能掙錢了,精神面貌大不相同,本以為會打一輩子光棍的他還娶了個漂亮媳婦。每次聊起自身變化,加永多吉總要發一句感嘆:“這都是多吉澤登啦給我帶來的福氣!”

同樣享受著這種“福氣”的,還有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成達的大兒子扎西多吉。那一年,12歲的扎西多吉剛上完小學五年級,家裡讓他輟學。多吉澤登知道後,一遍遍勸告,最終讓扎西多吉復學。如今,扎西多吉和大弟弟都在昌都三中讀高一,小弟弟也在新卡鄉中心小學唸書。“現在,誰還會阻止孩子上學呢?”凝望著遠處的雪山,村民洛次說:“讀了書,才能看得更遠、更清。”

“沒有他的苦口婆心,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2013年4月,多吉澤登成功平息了一場群體性械鬥,並妥善解決了新卡和拉倉兩個自然村的蟲草資源糾紛。

新卡和拉倉爭搶的白拉山,地處兩村中間,蟲草資源豐富,雙方都想佔有。幾十年來,彼此間的“口水仗”從未斷過,偶爾升級為“武鬥”,發生村民傷亡的悲劇。多吉澤登在走訪中得知,兩個村在悄悄進行“戰前準備”,揚言“今年採挖蟲草有我無他、有他無我”,形勢異常嚴峻。

為妥善化解矛盾,多吉澤登不斷和村民講大局、談感情、說法律、算得失。“多吉澤登啦跑爛了三雙鞋,光我家就來了40多趟。”拉倉自然村村民瓊瓊感慨道,“沒有他的苦口婆心,兩個村幹起仗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當然,不幹仗只是權宜之策。之後,經多吉澤登反覆做工作,最終,在鄉領導和全村群眾的共同見證下,新卡村“兩委”當場拍板:白拉山由新卡和拉倉兩個自然村共享,彼此都有上山放牧和採挖蟲草的權利。

新卡村藏語意為“樹木很多的地方”,與村民們同生共伴的,還有麝獐、狐狸、馬雞等野生動物,它們和滿山森林一樣,都是不法分子眼中的“寶貝”。擔任第一書記期間,多吉澤登帶領村民巡山60餘次,先後擋獲盜伐樹木人員12名,收繳用於盜獵麝獐、獲取麝香的鐵夾子500多副,努力維護全村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

“擔任第一書記的一千多個日夜,我和新卡村都獲得了成長進步。”2015年12月下旬,被評為“自治區創先爭優強基惠民優秀幹部”的多吉澤登卸任新卡村第一書記,重新回到昌都市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工作。“這以後,我成了‘新卡村駐昌都辦事處主任’,村民到市裡辦事,大多會來找我,要麼討個主意,要麼傾訴點心裡話。除本職工作外,我覺得這個‘辦事處主任’也不能懈怠,哪個沒幹好,都對不起群眾的信任嘛!”說這番話的時候,多吉澤登滿臉笑容。(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鄭勇 通訊員 鄧青 詹春桃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代江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