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此乃蘇軾詩人傑作,你如何理解呢?

8613907401954


從蘇東坡的中秋詞看他的儒道佛兼修的人生哲學!

蘇東坡是宋詞豪放詞的開山人物,他開闢了宋詞的全新境界。老實說,宋詞沒有蘇東坡的開拓,也許也就是文人雅士和歌女們私人聚會時的卿卿我我而已,它頂多會更加紅粉一些。而蘇東坡一掃宋詞婉約頹廢萎靡的詞風,把宋詞帶入了廣闊的天地。在蘇東坡這裡,沒有什麼不可以入詞,在詞中也沒有什麼情感不可以抒發。也就是說,宋詞在蘇東坡的手裡,成為真正我手寫我心的利器,而不是鶯歌燕舞虛情假意的載體。

談到蘇東坡的詞,明月幾時有這首中秋詞,代表了蘇東坡詞的最高水平。有人認為,蘇東坡的詞充滿了粗豪之氣,不那麼雅緻,而這首詞,卻在豪邁清雄中透著虛幻空靈的色彩。所以清朝有詞論家說,這首詞的前半段充滿了仙氣,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特別之處。

如果按照中國哲學的劃分來說,這首詞的前半段充滿了道家哲學的放達、超越之情。蘇東坡在這首詞的上半段為了我們描繪了一副仙樂飄飄遺世獨立的道家仙人的形象。這種形象,讀者朋友在屈原那裡見過,在莊子那裡見過,在李白那裡見過,在道教的遊仙詩中見過,這也充分說明,蘇東坡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事實上,沒有道家思想的拯救,蘇東坡也許就不是蘇東坡了,他也許早已經頹廢甚至自殺了。正是有道家的超脫思想的影響,才能讓蘇東坡在宋代黨爭的悽風冷雨中,挺立了自我,活出了真我的精彩。

好,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詞。在說這首詞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首詞的背景。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知人論世的文學評論的原則。

這首詞是一首中秋詞,是蘇東坡在山東做官時,在中秋之夜清輝遍地的晚上,寫給自己的弟弟蘇轍的。按照一般詩人的寫法,無非是寫思念,寫自己的煢煢孓立的孤獨,而蘇東坡卻別開生面,從對月亮的追問,對人生悲歡離合的哲理性思考寫起。在這首詞中,我們看到了蘇東坡的詩歌的傳承,他的詩歌裡有屈原、莊子、陶淵明和李白的影子。同樣,在對月亮的追問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東坡的哲學家的氣質。屈原不是有天問嗎,李白不是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思考嗎?所以,蘇東坡像他們一樣,把對弟弟的思念,寫成了帶著哲學的思考。

一篇作品能否達到傑出的水平,能否真正打動人心,其關鍵是,是否有人類共通的意識,也就是說,是否能達到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的深處,而這首詞,真正地進入了人類意識的深部——一種對人生悲歡離合的思考,一種對如何解決人的悲歡離合的思考。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藉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裡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詞的上半段是寫關於對月亮的追問和思考。他藉著對月亮的追問,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清冷高曠的境界。這種境界並非人間所有,只能是在遙遠的天上,這不由得讓人產生遊仙之感。但蘇東坡從來都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人,他熱愛生活,否則他就不會那麼幽默,就不會那麼好吃,甚至還發明瞭好多香氣氤氳到現在的美食。他是一個地上的仙,而不是天上的仙。也就是說,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現實主義者,只有在遭受打擊和挫折的時候,才會偶爾想起道家的隱士生活。但是蘇東坡從來都不會躲起來過隱居的生活,否則“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將成為現實,事實上,蘇東坡絕對不會逃跑於這個他所深愛的滾滾紅塵。

在這首詞中,他就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天上雖好,畢竟清冷,地上雖然孤獨,但是充滿了人情味充滿了人間的溫度。再說了,到了天上,哪還有思念弟弟這樣的紅塵俗世的情感呢?所以,這首詞的上半段,蘇東坡看到月亮,心裡面動了道家的遊仙之思,但他馬上就清醒下來,還是在人間好。也就是說,在蘇東坡的心裡,道家思想只是他暫時的寄託——每當他遭受挫折的時候,就把老子和莊子端出來傾訴一下,然後迅速轉換身份,回到自己的“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自信中去。

詞的下半段屬於寫實,寫自己的思念之情。但是蘇東坡又跳開了一步——他比別的詞人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境界和立意。蘇東坡告訴自己,也告訴人類,悲歡離合這種事情,從來都是自然而然的現象,從來都沒有什麼永遠圓滿的東西。在這個無常的世界上,殘缺才是常態,而圓滿無非一瞬而已。而天地一指,人生一馬,哪有什麼一直如意的事情,就像月月缺是常態,花兒殘敗是常態,人的離別也是常態。這其實是來自莊子的齊物論的思想,既然殘缺是常態,那我們就要正視人生的悲歡離合,正視人生的孤獨。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正是離別,正是孤獨,才能真正凸顯感情的珍貴。

在這首詞的最後,蘇東坡又彷彿化身為西天的佛祖,有著救世的慈悲意識。他祝福自己和弟弟,也祝福天下人,永遠團圓。所謂團圓並非身體在一起,而是精神在一起。不要去管在不在一起,無論是在天涯,還是在海角,只要能在這一個月圓的時刻,共同欣賞天上的那一輪圓月,就好了!

所以,蘇東坡的這首詞,體現了他道家的超脫意識,體現了他儒家的積極進取的人生精神,還有佛祖般的慈悲精神。儒道佛三家的融合,讓這首詞成為千古絕唱,也讓蘇東坡成為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偉大的詞人!


好玩的國學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端起酒杯問天,明月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不知天上的宮殿,今晚又處在哪一年,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又擔心那裡宮殿位置太高,經受不住高處的寒冷。起身舞蹈,影子在月光下襬動,境界超凡脫谷,哪裡像在人間,月光轉過樓閣,。央入門窗,照見失眠的我。明月不應對人懷恨,那又為什麼要我和弟弟分隔兩地其間,經常變圓,引人傷懷,人總會經歷悲傷、快樂、分離、相聚,月亮也會經歷陰天、晴天、變圓、變缺,這種事情,自古以來難以十全十美。只希望親人平安,即使遠隔千里,也可以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這是一首月夜獨酌,懷念兄弟之作。


陳年往事1222


1076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時值八月十五中秋夜,蘇軾先生飲酒賞月慶祝佳節,酒意正濃時,忽然想起了自己可愛的弟弟蘇轍(字子由),也是他的詩詞創作佳友,思念之情和靈感交織突現,詞興大發,寫下了流傳後世的不朽名篇《水調歌頭》。此後,詠贊中秋的詩詞之作,只能是千年老二,望蘇興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個問題問得很有科幻片的感覺,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特別是和弟弟蘇子由一起,完成這個心願。

以上兩句,為全詞定下了基調,也做好了意境的鋪墊。借望月懷人,表達了對弟弟的無限懷念,不缺酒,就缺你的陪伴,另外還有你的名作佳篇。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可以給他精確的答案。乘風入月,當時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我們國家的“天宮二號”早已史無前例地走到了月球的背面,令世界驚歎!假若蘇軾重生,一定會欣喜若狂的。

即便到了今天日新月異、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再來品讀蘇軾的詞,仍然不能不由衷佩服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平民之宴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這裡話中有話,表面的意思是給一些人看的,裡面的另一層意思是在發信號給另一班人知悉。通報他現在的情況和表明他的立場。

明月是什麼時侯開始出現的呢?我端起這杯美酒來敬你,請青天大老爺(神宗)告知我。

(隱語:神宗皇帝啊,天地明月清朗天下百姓哪個朝代的賢明皇帝做到了,你難道不想做個賢君嗎?還天下百姓一個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宮殿,現在應該記哪一年了!

(隱語:自我被貶之後,現在已經過了這麼久了,朝庭中現在的狀況究竟怎麼樣了呀!和我同道的那些人也不知道現在怎麼個狀況?)

我想要借一股清風返回到天上,可是我擔心返回去用那美玉砌成的樓宇再也經受不住那高聳九重天的寒冷。

(隱語:我想神宗皇帝如是賢君的話自然會求賢若渴拜士我回朝中去,可是我還是擔擾朝中分分鐘又風雲突變,到時候九五之尊又不知其態度被人再左右而又會再次遭到冷落,還會再帶來一班忠臣被荼毒的下場,如果是那樣的話,那是我東坡之罪啊!)

我現在輕舞著鑑賞著月下的清影,琢磨著迴歸宮中生活怎比得上在民間真實生活。

(隱語:現在地上的一個人影是孤獨的,但是也明擺著告訴你這個人是清高的,是士可殺不可辱的。那天下百姓的生存才是根本,民生才是重中之重,朝中不能脫離了民間的真實民生啊!皇帝要是能體會到人民的實際生活那才是真的好。)

結語:中秋一過,離過大年也不會太久了,我蘇軾今年四十了,皇上今年己五十了,可是歲月不等人啊!希望能等來朗朗青天而不會是讓我苦等的!

蘇軾補丁安裝:(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華蓮生


華蓮生


大詩人中秋醉了問的?

今初夏夜剛好醉意點酒來答哈!

明月/幾時有 ,

(中秋之夜天上月亮🌙這麼優美明亮,什麼時間有的啊?不知道啊!😄)

把酒/問青天

(看來大詩人今晚不喝酒也不敢問😊 手中有酒再喝幾大口壯壯膽問問。青天家的應該知道什麼時間生日。)

不知/天上宮闕,

(酒喝的有點的懵懵了,仔細想了想上天宮闕那麼大 在那呢 ,我怎麼去找到路問啊,怎麼識路不知道啊!😕)

今昔/是何年。

(看來是真喝的有點多了,現在是什麼年號了,不然真問清了我也算不出多少年啊😯)

我欲/乘風/歸去,

(可能大詩人喝酒的這個中秋風不小,管它呢,我乘著清風上去先問問得了😊)

又恐/瓊樓/玉宇,

(雙腳還沒離開地皮,一想宮闕玉宇那麼高心裡發怵。😨)

高處/不勝寒。

(還是大詩人厲害,給自己找個理由,那麼高肯定寒冷,我不去了😔)

起舞/弄清影,

(拿著酒杯在月亮🌙前跳起了雲裳舞,)

何似/在人間。

(還是現在我這裡好啊,有酒有情調的,我不去哪裡挨凍了😄)




山覺435


中秋之夜,把酒問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引出下文詩人想到天上一探究竟。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乘著風上天看看,想來那些瓊玉做成的宮殿也是冷冰冰的,況且還是在高處。

還是享受這人間煙火氣吧,對月起舞,舞亂月影,人間多好,不羨慕天上了。

我覺得其實詩人想說當下就很好,身居高位也有無奈。

只是在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蘇子由,想到睡不著覺,只能看著月影不斷移動。

不過人長久就好,可以共享一輪明月也是幸福的。

詩人的曠達可以體會到吧,這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好風讀詩書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明月什麼時間有?

這個問題不用說蘇軾這個大才子,即使是當時的蓬頭小童也知道。用得著問青天麼?

我們所處的今天,在月亮上是屬於什麼年月?

這個問題不用說蘇軾只是文學家,即使人類文明又發展近千年時間,也就是說即使是現代專業研究天文的科學家們,也難回答這個問題吧!

所以,這些都不是問題,也不用細究和回答。這只是一種文學形式~~~修辭方法叫設問!

蘇軾是用這種設問的方式,來表達當時寂寞和無奈,藉以引起下文,並藉此情以便發揮!

~~~僅此而已!OK


郊野詩詞拾遺


謝8613907401954邀請!其實回答過一個關於此詞的悟空問答,只怕老生常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開篇引月向天而問,“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中秋之夜,東坡醉而想念胞弟子由,詞中彷彿不知與他闊隔幾年?其實構思奇巧。真不知嗎?不,他怎不知,只是籍此感懷身世,伏筆留下懸念藉以抒發自己痛苦的心境。你聽——“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此刻,他似感慨萬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彷彿東坡走入詩畫中,遺世而獨立,任月之陰晴圓缺,彷彿真的遠離是非人間。

但是,上闋看似浪漫,詞中卻隱藏著作者矛盾的心——想念親人。

下闕"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由虛入實搖曳轉境,"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字句又突顯曠達超塵。眷戀間借月襯托別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全詞清空卻又意趣橫生。人評其詞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全詞如下,君細賞之: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中情景交融,構思奇特,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不可多得的詠月懷人之詞,也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

水寒雅芙隨筆




水寒雅芙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此乃蘇老先生的神來之筆!

結合詞前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你就很容易理解蘇東坡寫這首詞時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風和景明,月圓花好,我們很開心,那就喝酒!酒微醺之時,有想起了遠方親愛的弟弟…………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反正我特喜歡這首詞!😎


木南楠張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個是這首詞前作者寫得小序,可以幫讀者去理解作者寫這首詞時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做太守任上所做,還有那首人盡皆知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都是那個時候的名篇。蘇軾受到儒釋道精神的影響頗深,所以哪怕是在不斷遭貶,人生際遇坎坷的時候還能一樣的曠達,超然物外,實在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蘇軾蘇轍兄弟倆感情也是非常深厚的,這個從他入獄後感覺可能不久人世寫給弟弟的詩中也能看到(……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所以明白了這些,就能夠知道了,這是在丙辰年中秋過節密州太守任上,作者通宵飲酒賞月,每逢佳節倍思親嘛,很自然的就想起了同樣是宦海沉浮的弟弟,明月當頭,思親情切,結合自身漂泊不定的仕途,才寫下這首千古名詞。作者的思緒從現實的人間轉移到虛幻的天上,又從天上再次回到人間的兄弟之情上來:哪怕是現實中沒有辦法見面的親兄弟也就明月傳情讓彼此各自珍重。這首詞寫得感情真摯又很複雜,不僅僅是親情在內,比如“……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暗含了官場和做人一樣的境遇:木秀於林,風必催之。蘇軾正因為自己才氣沖天又不懂收斂,受罪頗多。總之,這首詞很耐人尋味,寫得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