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托起村民“致富夢”

用心用情托起村民“致富夢”

——記靖遠縣大蘆鎮常塬村黨支部書記張廷祥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琴琴

  “興產業、搞養殖、種蔬菜、人居環境整治……帶領群眾齊心協力脫貧致富”,提起靖遠縣大蘆鎮常塬村黨支部書記張廷祥種種事蹟,在常塬村那可是幾乎無人不知,不人不曉。從村支書到黨支部書記在這片土地上,一干就是25年的時間。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讓貧困戶都過上小康生活成了他的目標。25年來,他勤勤懇懇、默默耕耘,通過精準扶貧政策,硬是把昔日窮在深山無人問津的落後村,變成了如今的脫貧表率。

  靖遠縣大蘆鎮常塬村位於靖遠縣城南,距縣城16公里,屬於山區貧困村。提起昔日的常塬村,村民們忍不住地搖頭。“過去的常塬村主要靠天吃飯,一旦乾旱少雨,就沒有多少糧食,年輕人都出外打工了,只剩下年齡大的。這才幾年時間,我們都不敢想,已經能吃上自己種的菜和養的牛羊肉,住上新房子,年輕人回家陪在父母身邊,手裡還能有存款。”作為曾經常塬村的貧困戶馬正龍激動地對記者說道。

  以往只要提起常塬村,就會被冠上深度貧困村、後進村、軟弱渙散村等標籤,曾經落戶的村容面貌讓村民都覺得直不起腰桿,像馬正龍這樣的貧困戶,也是多之又多。自從扶貧攻堅行動開始以來,常塬村黨支部書記張廷祥帶領村“兩委”班子牢牢樹立精準扶貧“一號”工程,緊盯脫貧摘帽、全面小康的節點目標,投入到治窮致富撥窮根上。按照“脫貧是底線,致富是根本,產業是核心”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黨建促脫貧和產業扶貧,儘快把貧困村變為富裕村。馬正龍和其他貧困戶,通過張廷祥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政策幫扶,日子漸漸紅火起來。

  俗話說得好——“扶貧必先扶智 治窮必先治愚”。如何把常塬村帶出窮窩?這是張廷祥上任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通過村“兩委”的多次商討,黨員大會上的集體討論,張廷祥得出這樣的結論:常塬村的劣勢是人均耕地少,優勢是距離縣城近,只有不足十五公里。在仔細分析實際情況之後,張廷祥大膽提出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冷棚蔬菜、養羊和勞務輸轉的產業方向。

  產業發展方向確定之後,誰來帶頭實施便是問題的關鍵。張廷祥意識到,發展產業必須黨員帶頭幹,群眾才能積極參與。於是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村上幾個威望較高的黨員反覆商議,並邀請靖遠縣科技局、農牧局的技術員專程下來進行產業效益分析,與村民對比算賬。

  “我來帶頭幹”農民黨員王進堂率先響應到。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王進堂帶領幾個黨員率先打響了發展日光溫室的攻堅戰。在這同時張廷祥又做起了村裡的養羊大戶張世軍的工作,讓他組織領導幾個養羊散戶擴大規模,形成了種菜和養羊齊頭並進的局面,這個工作思路迅速提升了全村村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沒想到發展起來了!”說起當初帶頭搞養羊,張世軍到現在也不敢相信。張世軍現在的養羊產業搞得風生水起,300多隻羊,一年純收入20多萬元。幾年的時間,張廷祥積極鼓勵農戶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種植80畝、苗木種植110畝,塬區美葵900畝、西葫蘆700畝等特色種植;支持發展養殖業,從養羊為主向養豬、養牛、養雞等發展,新增養殖戶15戶,羊只年存欄量720只,生豬存欄量300多頭;協調塬區土地流轉1600畝,退耕還林1200畝,種植中藥材,解決部分塬區農民的就業問題,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大力發展農民種養殖合作社,目前形成一定的規模的種養殖合作社4家,幫帶貧困戶24戶。

  百尺竿頭節節高,芝麻開花寸寸旺。常塬村的產業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村民們的致富信心也越來越足了。張廷祥又把目光轉移到全村的民生事業中,他緊盯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認真解決群眾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興辦為民利民實事。在他的帶領下,全村黨員幹部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16年,完成危房改造1戶,維修加固5戶;重新評定了低保,對困難群眾實現應保盡報,全村享受低保65戶、229人;2016年發放低保金40.64萬元,五保金1.77萬元,孤兒補助0.71萬元;發放救災資金3.25萬元,麵粉25袋。目前,享受低保65戶228人,其中一類1戶2人,二類18戶54人,三類37戶135人,四類9戶37人。2015年爭取幫扶單位幫扶資金26萬,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100平方米,並修繕圍牆和房頂防水工程;爭取幫扶單位幫扶資金40餘萬元,在常一社新建老年活動中心一處,佔地120平方米;投資80萬元,硬化常一社道路1.5公里。2016年硬化馬王、西坡道路1.6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93盞;爭取幫扶單位幫扶資金15萬,給靖會渠過境常塬村1.6公里安裝了防護欄。2017年計劃新建衛生室,文化廣場,以及西坡馬王社泵房改造。

  經過近幾年的大力發展,常塬村村委會亮了,道路寬敞了,一樁樁新蓋的磚瓦房整齊劃一。村民們喜笑顏開,爭相議論村裡的新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