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中國書法家的書法創作往往和人的品性、才學相聯繫。書法創作不僅僅要在書法作品中體現書法創作者人性、人情的一面,而且還要和書法家個人的品德聯繫在一起。這也是中國書法評價和批評體系中的價值取向。

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價值觀取向雖然看起來不那麼“藝術”,不那麼客觀,但是本來藝術就是一個主觀的東西,藝術本身就是表達人主觀意願、主觀訴求的東西,它是理念的寄託。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書法寫得很好、但是人品很差,所以書法被人們所排斥的原因。

例如被我們認定為奸臣的蔡京以及清朝貪官和珅的書法。如果他們得以被納入書法家的行列而大加提倡,那是要出問題得。宋四家中永遠都不應該有蔡京的位置,無論他寫的書法多麼美好。否則中國書法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價值取向將會崩塌。

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魏晉時期曾有一篇署名為王羲之寫作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開篇就是一段對書法非常精妙、形象化的表述: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角者是蹙捺也。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這一段文字是我認為所有書法理論中論述書法最形象、最精妙的一個。這裡面,“筆墨紙硯”舞文弄墨之事被比作為行軍打仗,這其實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情,但是也正因為這樣,也更利於後人理解。

而書法作品最高的境界,就是讓人見到書法作品之後,就好像看到了一個人行走坐臥一樣,通過一幅書法作品的構造形態,我們可以和他交流、與他形成共鳴。這也是書法人格化、字如其人更深刻的含義所在。

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我們常常說的“見字如面”也是這個道理,只不過,我們日常見到的書寫和我們所說的書法藝術創作有些許不同,書法藝術創作所涵蓋的內容、情感遠遠大於我們日常書寫所能表達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正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

幾千年來,無論我們在什麼時候看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看到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都能體會到他們那種或喜或悲、或高興或憂傷的心境。

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一層薄紙,所承載的,竟是如此厚重的歷史滄桑和情感寄託,不能不讓人感慨。古代時期沒有照相技術,沒有視頻拍攝技術,先賢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些帶著溫情的文字和寫在紙張上跳躍靈動的書法,這些就是他們曾經萬千思緒的最好見證。

人們常說“音樂是無國界”的,實際上書法作為一種越來越訴諸於視覺感受的藝術,當然也是如此,書法也是無國界的。書法藝術所承載的一切,已經用書法形象來回答了。

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他們之所以“無國界”,之所以可以打動千百年之後的我們,打動千千萬萬的文人墨客,還是因為我們都曾經有著這樣一份共同的情感,有著同樣的價值追求:

人生天地間,快樂和憂傷總是伴隨而至,繁華和衰亡往往結伴而行。

天地無限而永恆,人生短暫而渺小。(《蘭亭序》)

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殺敵報國、金戈鐵馬,“雖九死其猶未悔”;馬革裹屍、馳騁沙場,家仇國恨兩難消。(《祭侄文稿》)

這正是書法藝術的力量,也是書法藝術的魅力。

他們反映著那個時代、對話著那個時代、也在重建甚至改變那個時代。王羲之不必悲傷,因為他的書法和他的文字,與這天地同在,那份千古以來綿延不絕、筆走龍蛇的書法之美,永遠為人所銘記;

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顏真卿更不必悲慨,古之豪俠壯士,必有忠國豪烈之氣,萬夫不敵之勇;此一篇壯志豪文,必將光耀古今,昭彰於後世!

文字、書法和時代:書法的人格化和書法藝術的力量

藝術從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調劑品,藝術也從來不會軟弱的被動反映,它是一股積極的力量,一種推動時代發展的新航向,是跨越千年仍可以打動人心的那一份美好和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