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縣“土專家”的科技夢

如果不是親歷,今年63歲的眉縣金渠鎮紅星村村民祁生榮做夢也想不到,短短30年時間,祖輩種地的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粗放式種植到全過程管理,從靠天吃飯到標準化發展,從解決溫飽到走向富裕。而他自己,一生從沒離開過土地的農民,也成為受人尊敬的“土專家”。


眉縣“土專家”的科技夢


這一切變化得益於寄託著希望、承載著夢想的獼猴桃。

種下一個夢想 成就一個產業

依山靠水的眉縣,素有“十萬畝花果山”的美譽。到了上世紀80年代,原有的蘋果種植面臨品種老化、收益銳減的瓶頸。1988年,眉縣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在秦嶺腳下開始第一批獼猴桃種植試點。那一年,祁生榮守著自己家的蘋果園子,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一天能和獼猴桃結緣。

1993年,試種的獼猴桃開始掛果,口感和市場反響都不錯,身為村支書的祁生榮坐不住了。聽說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可以買到優質獼猴桃苗,他帶著乾糧和盤纏,一路走一路問,用了1個月時間,才把20萬株獼猴桃苗子運回紅星村。回來後,他帶頭挖掉自家的蘋果樹,在全村推廣栽種了15畝獼猴桃。

不懂技術,他就天天守在園子裡觀察果樹生長變化及病蟲害情況,遇到問題就騎著自行車到縣上、楊凌找專家,回來再依葫蘆畫瓢講給果農,不斷摸索改進。到1998年,全村的獼猴桃獲得了大豐收,每畝產值萬元以上。然而,第二年,獼猴桃開花授粉的時節遇上連陰雨,眼看要錯過授粉期,祁生榮急得團團轉,他忽然想起四川有人給雪梨人工授粉,就翻著資料,試著收集雄樹的花粉,給獼猴桃“對花”,沒想到,在普遍受災的情況下,由於實施了人工授粉技術,當年獼猴桃產量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2000年,祁生榮開創的人工授粉技術在全縣獼猴桃種植戶中推廣。從那一年起,眉縣獼猴桃進入連片大面積種植階段,畝產值連年翻番,成為寶雞市市一縣一品的樣板縣。

制定規範標準 生產優質果品

獼猴桃人工授粉技術,讓眉縣農民嚐到了科技的甜頭。此後,以祁生榮為代表的獼猴桃種植戶在科學種田的道路上越走越快。2007年,最早種植的秦美獼猴桃面臨換代,但如果重新栽種,至少要耽擱三年的收成,祁生榮在自家獼猴桃地裡做了一個試驗:給秦美獼猴桃高頭嫁接新品種海沃德,不僅實現了當年掛果,次年豐產,銷售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很快,高頭嫁接技術在全縣推廣。

隨著獼猴桃種植面積的增加,許多農民受傳統種植的影響,在肥料使用、種植技術方面隨意性很大,對打造眉縣獼猴桃品牌造成了不利影響。在縣上組織的獼猴桃種植技術研討會上,祁生榮多次呼籲儘快推行標準化種植。2008年起,祁生榮參與制定“眉縣獼猴桃標準化生產十大關鍵技術”,從品種優選、規範建園、配方施肥等方面嚴格規範,如今,“標準化生產十大關鍵技術”已經成為獼猴桃種植的“教科書”。

截至2018年,眉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到30.2萬畝,2018年總產量46.5萬噸,實現產值30億元,先後通過無公害整縣環評認證和國家地理標誌認證、歐盟GAP認證——從抓產量到重質量,獼猴桃已經浴火重生,成為眉縣縣域經濟的“王牌”和農民增收的“金果”。

提升果品質量 優果優價銷售

親歷獼猴桃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祁生榮倍感自豪,感觸頗深。“上世紀80年代,農民種地要交農業特產稅,現在種獼猴桃不但不交稅還有補貼,國家對於農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農民奔小康的勁頭也越來越足了!”儘管獼猴桃畝產效益從最初的5000元已經增加到近3萬元,但祁生榮認為還遠遠沒達到最大化:“和原來相比,眉縣獼猴桃種植水平的確上了一個大臺階,但和國外論個賣的奇異果相比,發展空間還很大,因此,還是得把品質搞上去,走優果優價的路子。”或許祁生榮的看法代表了眉縣獼猴桃產業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前景無限,追求不止!

如今,種了幾十年獼猴桃的祁生榮是高級農藝師、眉縣獼猴桃協會的副理事長,每年應邀給全縣果農講課30場以上,為當地培養了一批種植能手。“我是有40年黨齡的老黨員,我希望把自己這些年摸索總結的技術和經驗,無償傳授給果農,讓大家都依靠科技種植、依靠產業致富!”

(寶雞日報 鄭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